读书心得送别题材的古诗词常见的解读路径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诗的读书心得,常见的读书心得,古诗的读书心得,诗词的读书心得,送别的读书心得,古诗词的读书心得,解的读书心得, 古诗词送别的诗词一般都有这几种类型时间和空间出现: 时间类: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别多。 空间类:长亭,灞桥、南浦、渡口、古道等等。 长亭送别 送别 01 写柳是因为:柳者,留也。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古人折柳赠别,是大有深意的。 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 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尤其是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 ◎送别那诗中写的空间地点、时间都是有原因有演变过程的。 02 送别为什么会在渡口? 渡口:是送别诗词出现也非常多的。 虽然有些诗词没有直接指明是在渡口送别。 但是只要出现水、船那基本是送到渡口,跟长亭一样的道理。 渡口送别 渡口也会栽柳树,这也许都是为了柳者,留也吧? 很多重要渡口也有亭阁这类建筑,也是因为这儿不只是寻常人离开的途径,很多官方、富商也会从这儿登船。 有些还是船只停泊港口,比如唐代的涪陵就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渡口送别也是因为:古代最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还是水路。 所以渡口送就是非常正常了。 在唐代之前已经可以从成都走水路到涪陵,然后再过荆门山,下三峡往东可直达苏杭一带;折向北走襄阳走丹水就可以直达洛阳、西安。 京杭大运河也可以直通江南地区。 漓江因为有了灵渠也可以互通。 所以感情深一般就是送到渡口,然后准备点酒菜,寒暄一番,咏咏诗。 这基本就到日近黄昏了,所以很多送别的时间是集中在晚上,那是因为他们不舍啊。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汪伦送李白到渡口。在李白将走时,汪伦却进行了一轮踏歌表演。来抒发自己送别情谊。 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应该是汪伦那个地方特殊的送别方式。 而踏歌在宋代的绘画就出现过。一般是来庆祝丰收这类的。 《踏歌图》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 03 送别为什么会有长亭和在傍晚?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这实际就是官方连锁旅店了。那亭就成了一个距离代表。一亭就是十里了。 古代礼节肯定讲究,尤其那帮文人墨客更讲究,毕竟好友要走了,肯定要送。 感情稍微浅点就送个一亭,感情深的甚至送至城外三亭,那就是三十里了。然后边聊边送,那走路也慢了,如果中午出发基本也就到晚上就话别了。 所以好多送别诗词很多是傍晚,那是因为他们消磨到这个时间。 反正离别,那被送的人可以在驿站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赶路。 讲究点还带着酒菜再喝上两杯,然后再依依告别。或者人家本身亭就备有酒菜这类的。 古代30里虽然比现代的稍微短点,但是边走边聊,就算不停走也要3个小时左右。 这边走边聊自然就更慢了,到了饭点再吃顿饭,一顿酒饭时间下来基本就到日暮了。 当然也有因为是夏天趁天黑赶路比较凉爽的情况,古代赶夜路的也相当多。 还有一个原因,晚上一般水流平缓,所以晚上上船的也比较多。 04 送别诗词也会频繁出现古道: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代送别的长亭时间都非常长了,官道形成都是有很长的悠久历史。 比如长安的西出东出的道路从秦汉时期就存在了。 长亭是官方维护,是重要的战略周转站,虽然也而向民用,但是更多是军事战略用用途。 而且从秦汉到唐宋直到清代,这些长亭古道都是沿用。 而且诗词中引用古道更能衬托送别的沧桑感。 05 唐诗送别诗词中出现更为频繁的灞桥。 灞桥是长安的地名,曾是西安东去的一条必经通道,是西安城东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地。 昔日灞桥只余桥墩。 隋灞桥遗址 灞桥地处灞河,为“八水绕长安”的最大一条河流,是渭河的一个支流 《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 《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王昌龄《灞桥赋》中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 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李贺咏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 李商隐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也是因为送别到此止的原因。东出长安,不论是送朋友还是送亲人,都会折柳送别。 雍陶《折柳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温庭筠写的《清平乐·洛阳愁绝》就可以来验证为什么叫上述名字了: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 灞桥两岸古代是“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06 送别还有一个地名:南浦。 南浦:本意是指水的南边,后来演变泛指送别之地,饱含离愁别情 最早跟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有很大关系。 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则强化了南浦送别之意象。 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多了起来。 唐代就成跟灞桥一样频繁使用的诗词意象了。 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句曰:“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宋代送别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仍承袭唐诗。 柳永《倾杯》:“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韩元吉《薄幸》曰:“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 刘辰翁《兰陵王》曰:“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 周邦彦《尉迟杯》曰:“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贺铸《天香》曰:“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辛弃疾《祝英台近》曰:“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姜夔《念奴娇》曰:“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到了元明清的离别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曰:“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作为诗歌意象,南浦饱含着历代诗人的离愁别情。 07 送别为什么大部分在春秋季节? 在古代一般离开一个地方去往目的地,都是喜欢选择这两个季节。 原因很简单: 春天路途好走,不冷不热,而且春暖花开,也可以边走边欣赏美景。 秋天则是秋高气爽,加上如果不快点走, 到了冬天赶路就非常不方便和辛苦。 会天寒地冻路滑的。 所以古代如果没有紧要的事情一般都是选择这两个季节出行,所以送别就大部分集中在这两个季节了。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送别题材的古诗词常见的解读路径的读书心得, 诗的读书心得,常见的读书心得,古诗的读书心得,诗词的读书心得,送别的读书心得,古诗词的读书心得,解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古诗词送别的诗词一般都有这几种类型时间和空间出现:时间类: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别多。空间类:长亭,灞桥、南浦、渡口、古道等等。长亭送别送别01写柳是因为:柳者,留也。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也是一首
新韵早闻赫赫泰山名,一路登峰气纵横。雄峙东天八万岁,势压鲁地九千城。古诗词送别的诗词一般都有这几种类型时间和空间出现:时间类: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别多。空间类:长亭,灞桥、南浦、渡口、古道等等。长亭送别送别01写柳是因为:柳者,留也。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也是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