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见字如晤 | 张昌华谈“名士”书札背后的故事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书的读书心得,背后的读书心得,故事的读书心得,名的读书心得, 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丁聪、许渊冲、范用……与他通信的人,每一位都可称之为名士;在三十年编辑生涯中,他保存了多达2000通名人书信…… 近日,资深出版人、作家张昌华先生新作《见字如晤》出版。该书所收录的300通信札,为张先生从他保存的2000通函札中遴选而出。“微史记”频道邀请到张昌华先生,请他讲述这300通书札背后的故事。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记者:这本书共收300通书信,是您从所收书信中整理而出的。您共保存多少通名人书信?又是从何时开始注意保存此类书信的? 张昌华:我当编辑四十年,共藏书信两千通,这三百通信是从二百位师友中遴选出来的四十五人。六十年前,著名朗诵诗前驱高兰先生写给我一封回信,那是我保存的第一封名人书信。 当时我二十岁,是个刚入伍的小战士,也是文学青年。我们的驻地在山东曲阜。有一天我从《大众日报》上获知高兰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诗的构思》,就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希谋求一册。本是心血来潮,试试而已,不料一周后便接到高先生热情洋溢的来信。 高兰是臧克家的老朋友,冰心的学生。抗战岁月,他居重庆,日机轰炸,他的小女儿被炸死,他的《哭亡女苏菲》在群众集会上即兴朗诵,影响极大。中国播客网上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录音。解放后,他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 记者:从该书内容看,有一部分书信是编辑与作者的业务往来。是否可以说,正因为这份职业才有了这么多的书信往还? 张昌华:入选书信,几乎都是编辑与作者的通信,谈书稿出版事宜。我是1984年由中学教师调入出版社的。这纯属一个偶然。 1977年,我得到署名浩然的一张字,亦真亦假,我写信去求教,由此结识浩然。浩然鼓励我写作,他把与我同在南京的《钟山》杂志编辑蔡玉洗同志介绍给我。1984年,由浩然荐介,我调到出版社当编辑。由此,开始了与文学前贤的通信。 从师友们身上,我受教良多。如浩然,他把我领进了文学的门;萧乾鼓励我写作,“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范用坚持出好书,没钱买酒喝也不出下三滥的书的敬业精神,教会我出书要讲究品位;王世襄教会我谦逊,坚持删去我写他文章中的誉词;华君武教我做编辑,真心对读者,每信必复……最有趣的是周有光夫人张允和。我说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您可以打我屁股。她说你是张家的孩子,奶奶舍不得打你。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萧乾致张昌华的信 记者:您认为,保存这么多的师友通信,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张昌华:在30年的编辑生涯中,向作者组稿、签约,与他们商讨书稿的修改、润色,给他们寄校样、发样书、汇稿酬,这些繁杂、琐碎的交流,绝大部分我是靠书信完成的,为的是日后若有疑问,有案可稽。 一部书稿出版后,作者与编者的事务画上了句号,但友情并未终结。我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师友们对我的关爱,常系心怀,一信来回,温暖如初。我致师友鱼雁,绝非公牍往来,间有市井烟火,不乏温度与故事。诚正如此,我才把那尺牍乱叠的手札,分门别类藏诸箱箧,珍如拱璧。 这本书,我共甄选了45人300通信,信末笺注,本着以“信”为中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可能说清信背后的故事为要。窃以为,这本书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比如黄裳。因为他的《金陵五记》写得太绝,几乎成了南京的一张名片,似如南京明城墙的一块砖石,与日月同在。凡我社出版有关南京方面的书,都请他作序,甚而兄弟出版社出南京方面的书也托我请先生赐序,折腾得先生不胜其烦。某日函我说:“余为'南京’新书作序,甚感荣幸。近来我几成有关南京的新书的专业写序户。” 在我与他过从的十二年中,他致我的信达三十六通之多。黄裳的函札,一如他的作文,言简意赅,精练平实,读者一览,便知其事。 再如周海婴。当我了解许广平的几部著作市场断货已多年,又虑及许广平先生百年诞辰在即,于是萌发编《许广平文集》的创意。海婴十分高兴,选题很快进入操作阶段。事先说好合同条款由我方初拟,再请他提意见、相商。海婴复信寄回合同,没作实质性的修改,只说希望出版日期提前半年,作为许广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礼品。 为使该书能赶在许广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时出版,出版社督请承印厂加班加点,二月十日装订出第一批书。可是厂家在淮阴,交火车快运已来不及。偏偏此时天降大雪,到处冰天雪地。出版社出资请运输公司派专车,日夜兼程终于在十一日晚间平安抵京,为次日首都各界纪念许广平大会献上礼品。海婴说:“实在太感动了,感动得要流泪了。” 凡此种种,几乎都在他与我的来往信札中。 记者:在您所有的信件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封? 张昌华:私信姓“私”,最能彰显信主的个人特质,作者致编者的函札亦然。季羡林、柯灵、王世襄的君子风度,周有光、萧乾、冯其庸的睿智风雅,郁风、吴祖光、许渊冲的人文情怀,华君武、张允和、杨宪益的率真幽默,以及范用的出版传奇,都可以从信的字里行间读出。 因版权原因,钱锺书杨绛给我的十八封信,没有收入。钱锺书的信对我震撼最大,当年我社出《钱锺书传》,他不让出,说如失实他就告我们。我们还是出了,书中确有错误,他很气愤,但又很宽容,说出版社微名薄利已赚,生米已成熟饭,就算了吧。一笑而过。杨绛一百岁生日时给我一信,十分幽默,说她一百岁了,“老面皮了”。还有冰心、茅以升、臧克家等信。还有三封信苏步青的信与《扬子晚报》有关,当时苏步青90岁,写一首《九十述怀》,当时王蕾托我想在“繁星”(扬子晚报散文栏目)上发表,老先生不肯,说旧体诗比较晦涩,容易引起误解,怕影响年轻人写诗的导向,这些前辈们都是正能量,他们的节操风范很值得我们学习。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季羡林致张昌华的信 记者:现在是电子时代了,电子邮件普及了。您认为,同过去邮寄书信相比,电子邮件有哪些不同? 张昌华:电子时代,我落伍了,不会打字,不用电邮,但会发微信。我土洋结合,先用笔写在纸上,拍照再传给对方,收信人很高兴,说有温度,有亲切感。我觉得用电脑写信有点冷冰冰的感觉,没有手写的愉悦感,但电邮快捷,省邮票钱。 记者:此前您出版了《他们给我写过信》,收录信件均为海外师友,此次出版新书收录均为境内师友,这可以视作《他们给我写过信》的第二部吗?是否还有第三部第四部的出版计划? 张昌华:这本书与《他们给我写过信》是姊妹篇。那是国外部分,这是国内部分,也不全,1933年以后出生的作者如董健、张贤良、叶永烈、冯骥才、刘心武、霍达、张承志、刘恒、张抗抗、史铁生、舒婷、丁帆、方方、铁凝等都没收入。我年事已高,已无精力整理了,但这两本书大体看出我的编辑足迹。 退休十八年了,我一天也没闲过。读书、编书、写书。前些年为商务印书馆编了一套“流金文丛”十六本,我以为是比较有收藏价值的。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罗家伦、傅斯年还有与南京有关的卢冀野、杨宪益等,都是日记、书信、随笔,很可读。 现在我正在做收官之作,整理五十年来日记,打算编一本日记摘抄,名《游走文坛四十年——出版日记摘抄》。不过想出版很难很难,弄着自己玩玩。图文并茂,有三百余幅照片可配。这也是对我出版生涯的纪念。 【明日起,“微史记”频道将连载《见字如晤》一书。】 校对 陶善工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见字如晤 | 张昌华谈“名士”书札背后的故事的读书心得, 书的读书心得,背后的读书心得,故事的读书心得,名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中国冬季残疾人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征战冬残奥会是()A.1998年B.2002年C.2006年D.2012年正确答案:B、2002年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丁聪、许渊冲、范用……与他通信的人,每一位都可称之为名士;在三十年编辑生涯中,他保存了多达2000通名人书信……近日,资深出版人、作家张昌华先生新作《见字如晤》出版。该书所收录的300通信札,为张先生从他保存的
其一一夜朔风尽北望,凋零漫卷桂花香。檐前铜铃生满廊,谁倚轩窗话思乡。其二野地眠孤柩,两世隔日久。岁暮新草旧,落霞去复留。独坐风动西窗叶,离落两三行。苇海垂红日,牧舟水中央。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丁聪、许渊冲、范用……与他通信的人,每一位都可称之为名士;在三十年编辑生涯中,他保存了多达2000通名人书信……近日,资深出版人、作家张昌华先生新作《见字如晤》出版。该书所收录的300通信札,为张先生从他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