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要想知道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首先得知道她是什么朝代的人。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巾帼女英雄之一,而关于她“代父从军”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不过,关于花木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以及她出征后,攻打的敌人到底是谁,时至今日尚无定论。

而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木兰乃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氏。

那么,这种说法的证据是什么呢?其主要证据来源,是源自于描写花木兰相关事迹的《木兰辞》之中。

首先证据之一,是《木兰辞》这首叙事诗最早出现的年代。

据考证,《木兰辞》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该叙事诗之后又被收录进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之中。

因此,根据《木兰辞》的一诗出现的年代,就推断花木兰应该也是南北朝时期之人。

注:所谓南北朝,是指自东晋灭亡后(公元420年),至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公元589年)之间百余年的历史,其中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而北朝则先后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隋文帝杨坚便出身于北周。

另外证据之二,就是《木兰辞》中的那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话,通过这句话,推断木兰必然是游牧民族。

为何呢?很简单,在传统概念中,只有游牧民族的人才会称呼自己的首领为“可汗”,如果是中原的话,一般都是称“皇帝”或者“天子”。

所以,通过这句话,就又缩小了木兰的身份筛选范围,即只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中选择,即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不过,北齐和北周的开国君主虽说出身于鲜卑,但当时这两个政权汉化程度已经较深,因此也就不再称呼首领为“可汗”,而是跟中原政权一样,称为“皇帝”,因此,北齐和北周基本可以排除在外。

那么剩下的只有北魏、东魏和西魏了。

而证据之三,同样也出自于《木兰辞》中的一些细节描述。

比如,在“可汗大点兵”之后,紧接着的一句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句描写的是当时朝廷征兵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北朝时期流行的“府兵制”极为相似。

所谓府兵制,简单来说就是军户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种田,农闲时训练,而遇到战事则上战场厮杀。

换而言之,就是被列入府兵的人,其户口性质就变更成了军户,但凡是遇到朝廷征召,那就必须上战场。

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恰恰正是这种征兵方式的体现。

并且,府兵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需要参战时,武器和马匹自备,而这就契合了《木兰辞》中的那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描写。

这句描写,以相当直接的方式,表达了木兰在上战场时,自行购买装备的场景。

至于说为何说木兰是北魏而不是东、西魏的证据,则是《木兰辞》中几句有关描写战争场景的细节。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按照这句诗的描述,木兰所在的军队,征讨的对象为“胡骑”,当时南北朝对立,而南朝为汉人政权,因此,如果木兰所在的军队征讨对象是南朝的话,肯定不会称呼对方为“胡骑”。

另外,根据诗句中的描述,即“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一句,就表明木兰的军队早上离开了黄河岸边,夜晚就抵达了一个叫做“黑山头”的地方。

而这个“黑山头”中的黑山,按照史籍上的记载,是位于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一座山峰,这里恰好是在黄河以北,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能满足古代骑马一天而至。

另外,“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燕山,则是指如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结合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地点,同时结合当时盘踞这些地方的政权,那么就得出木兰的敌人正是东胡鲜卑的后裔所建立的柔然汗国。

据史料记载,柔然汗国在中原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悄然崛起,之后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因此,时不时的就和与之交界的北朝政权发生征战。

而柔然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所以木兰军队称呼其为“胡骑”确实恰如其分。

不过,柔然与北朝的北魏、东、西魏均发生过战争,那么在说木兰为北魏人氏的说法里,是如何确定木兰此人出现的时期呢?

其实证据也很简单,那就是从柔然对北朝的历次战争中就可以看出来。

柔然与北朝的历次战争,基本上集中在北魏时期,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多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

并且,拓跋焘为了彻底摆脱北边柔然与南朝刘、宋的两面夹击之威胁,因此大举进兵柔然,史料记载他曾“七次分道而伐之”。

而到了北魏灭亡分裂为东、西魏的时候,柔然已经在多番打击下衰落,虽说也有战争,但规模较小,根本用不上像《木兰辞》中所说的那种“可汗大点兵”的状态。

所以,通过上述证据,就证明了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而她参与的战争,应该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进攻柔然之战,因此按照这种说法得出的结论就是,木兰攻打的敌人正是柔然。

当然,这只是一种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究竟木兰是不是北魏人尚且并未定论,并且,这种说法里也不乏存在有漏洞。

其中,最明显的漏洞就是前文提到的“府兵制”。

前文提到,木兰是因为“可汗大点兵”,才不得不顶替父亲参军,而这种参军方式与按军户招兵的“府兵制”极为相似,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不少人认为木兰是北魏人氏。

而这里的漏洞就在于,“府兵制”出现的时间并非是北魏时期,准确地说是在西魏的出现的。

史料上记载,在西魏大统年间,权臣宇文泰把持了西魏朝政,而他为了与东魏抗衡,因此就“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将关中的鲜卑诸部人以及六镇起义之后,流入关中的六镇军人编为军队,以抗衡东魏。

但这六军之后战败,损失极大,因此为了补充兵力,宇文泰便开始收编关陇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逐渐完善之后,就有了府兵制的出现。

也就是说,府兵制乃是出现与西魏时期,而这个时候北魏早就灭亡了。

当然,北魏也不是没有征发百姓参军的先例,历史上的北魏主要的兵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世袭性质的“世兵制”,另外就是征百姓为兵的“番兵制”。

而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木兰的家庭是“世兵”,按照当时北魏的兵力分配制度,“世兵”一般都是镇守在京畿地区,而北魏的京畿则在洛阳,这明显就不符合木兰所在的军队在一天时间就能赶到黄河边,继而又抵达黑山的条件。

而当时的“番兵”,通常都是镇守边疆,这倒是符合木兰的家乡距离黄河不远的条件,但是新的问题就是,番兵征调均为地方负责,轮不到让“可汗”去“大点兵”,更不会出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当时的“世兵”还是“番兵”,官府对于这些人的管理相当严格,甚至还出现了一人参军,全家都要被控制起来的情况,目的就是防止有人叛逃。

在这种情况下,木兰几乎没有可能去完成“代父从军”这般移花接木的行为。

而如果按照不违背相关制度,同时又符合战争时间以及敌人等条件的话,那么最接近《木兰辞》中所描述场景的,则是隋朝隋文帝时期。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隋朝建立后,府兵制逐渐发展成熟,并且也不再分朝廷直管的“世兵”和地方负责的“番兵”,全部都由朝廷统一调配。

因此,居住在边境地区的木兰父亲被征调入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木兰辞》中有一句叫“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而当时隋朝对军队管理采用的是“十二卫”的制度,简而言之,如果张三被征调入伍,那么他的名字会随着军书分发至十二卫,以便让各卫知道此次征调士兵的情况。

所以,这一点也符合描写。

此外,由于当时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对军队大刀阔斧的改革过于迅猛,因此就出现了地方上一些百姓为逃避兵役,而蒙混过关的情况,这些百姓只要打点好地方官吏,那么对于像木兰这种“代父从军”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能说得过去。

还有,西魏时期的府兵制,需要军户自行准备武器和马匹,但《木兰辞》中,木兰仅仅购买了与马匹相关的物品,并未准备武器之类。

而隋朝在完善了府兵制后,就规定武器和铠甲均由朝廷统一发放,这一点同样符合木兰仅购买马匹相关物品的描写。

最后就是《木兰辞》中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句话说明该战争打了差不多十年,而在战争结束后,木兰见到了天子,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正是发生在隋朝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因东突厥的都兰可汗悍然与隋朝断交,因此发起了征讨东突厥的那场战争。

当时,由于东突厥的断交,杨坚命蜀王杨秀率军讨伐,该战前后一直持续到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彻底结束,而由于隋朝最终大胜,所以隋炀帝杨广亲自到榆林接见了有功将士。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有功士兵的木兰还真有可能获得觐见皇帝的机会。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不对吧,隋朝的君主是皇帝,而《木兰辞》中说的是“可汗”,所以怎么能说木兰是隋朝人呢?

实际上,有很少人知道,隋文帝杨坚也曾被尊称为“圣人可汗”。

杨坚结束南北朝对立,统一全国,登基后推行各种有利政策,同时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正是因为此等功绩,所以当时的他就被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尊称为了“圣人可汗”。

所以,《木兰辞》中的可汗代指杨坚,也能说得过去。

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木兰辞》出现的时间,前文讲到,《木兰辞》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曾收录在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中。

但问题是,《古今乐录》的原本早已失传,我们所看到的这首《木兰辞》,实际上是出自于北宋时期的《乐府诗集》之中。

只不过,由于《乐府诗集》的作者在收录这首《木兰辞》的时候,标注其出自于《古今乐录》,这才让我们后人觉得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但从南北朝到北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这期间关于木兰的故事已经被不少人描写过,比如唐代的杜牧,也就是说《乐府诗集》收录的这首《木兰辞》,说不定是出自唐人之手。

况且,按照《木兰辞》的行文风格,也确实与唐代诗词有类似之处。

所以,像刚才结合各种证据推断木兰是隋朝时期的人也并非没有道理,而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木兰攻打的敌人就是东突厥,当然,这种推断,就好比时至今日,关于木兰的姓氏、故乡有多种说法一样,也是一种猜测,并非证据确凿,到底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以及她攻打的敌人究竟是谁,尚且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后再下结论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