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5: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夏的读书心得,活动的读书心得,考证的读书心得,解的读书心得,和的读书心得, 追踪夏朝 第四篇 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五章 禹迹(绩) ——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 作者|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禹王北撤 (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亡到石家河 (二)昌意之子鲧建立石峁城池 (三)神农别支——三苗从神农族群中分离出来 (四)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爆发,昌意率领石家河的神农集团北上中原,策应颛顼,禹奉命留守石家河 (五)禹与三苗的第一次战争:奉命留守石家河的禹,被江南的三苗所驱逐逃离石家河 (六)禹保卫石家河失败后北撤的路线:从南阳到登封都被纳入禹王的统治范围 1、禹离开石家河,向北撤退到大悟山区,建立“禹王城”。 2、禹撤离大悟禹王城,走古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 3、夏后氏控制了南阳,然后禹王以南阳为基地,继续东进淮河上游地区。在淮水上游地区沿淮河继续东进,把淮河上游地区纳入夏后氏禹的统治之下。 4、禹在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折转向北,沿颍河北进,进入颍河上游地区的登封地域,在此建立王城岗城池。这就是“禹都阳城”。这是禹进入中原核心地区自己建立的王国。 二、夏朝的根基:大禹受封之夏国 三、禹征三苗 1、天子帝尧和帝舜对三苗的征伐和收服 (1)帝舜时期三苗反叛,丹朱没有继承帝位是导火索 (2)舜禹之际的三苗作乱,与被帝舜迁移到南方的驩兜有关 2、大禹彻底解决三苗问题,从此三苗、有苗等族称从历史记载中消失 四、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 1、大禹治水 2、禹堕鲧城 3、禹合诸侯于涂山,杀防风氏 4、禹攻有扈 5、北控大夏高原:令夏启重建石峁城与禹居晋阳 中心词禹王大禹帝禹 正文 在距今4800年到4300年之间,石家河是神农氏之都城,两湖和四川都被石家河所统治,这个定位我早已论证,这是本文的前提。三苗和中原的矛盾,是在距今4300年以后发生的。大禹最终终结了三苗的天命。 夏朝实际上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南方的两湖、四川地区。在太康失国、夏政权被后羿、寒浞控制之后,少康能够复国,其秘密恐怕在于两湖地区的支持。在距今3800年左右,江汉地区的黄陂出现盘龙古城,盘龙古城的文化因素与石家河和二里头都有关联,所以盘龙古城是夏朝性质的古城,绝不是商朝在江汉地区建立的城池。夏后氏最可靠的三个氏族是戈、斟灌和斟鄩,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羿代夏期间,夏帝相二十年,寒浞灭戈;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二十七年,浇灭斟灌;三国被灭后,戈国在以后的历史中没有踪迹;斟鄩的遗民很可能是西迁到了二里头一带;斟灌的遗民很可能是从山东回到了江汉,建立了盘龙古城,以湛为姓。少康复国期间,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斟鄩、斟灌遗民。斟灌的遗民很可能就来自盘龙城。盘龙城势力北上,才有了少康复国。 夏商之际,江汉地区忽然出现众多的古城,这是因为帝桀失去中原政权后,率领一部分族人退回来到江汉,间而退避四川成都,以江汉为抵御殷商的前锋。 这都是大禹的功劳。 一、禹王北撤 (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亡到石家河 石家河文化遗址位置图(1) 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忽然冒出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还出现了瓮棺,改变了土坑葬的习俗,与江南湖南的石家河文化产生了差异。说明在距今4300年前后,石家河文化和江南产生了分化,江南的石家河类型的文化依然保持原貌。我把这个原因归结成西少昊昌意进入到了石家河,成为了石家河的太上皇。石家河是神农之都,神农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轩辕黄帝后也居住在石家河,但是神农联邦依然归属于黄帝统领,神农依然保留高级贵族的尊严。 大约距今4400年前后,末代黄帝死,共工氏不服争夺天子之位,称霸中原,这就是“共工氏霸九州”。正是共工氏霸九州,才有“少昊氏不在帝位”或“少昊氏衰”。 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共工氏把东少昊玄嚣族群从山东驱赶到了东北,把西少昊昌意族群从陕西驱赶到了江汉。西少昊昌意有一个很能干的儿子叫颛顼,颛顼从小就跟着东少昊学习,成年后辅助东少昊玄嚣。正是靠着颛顼,黄帝后裔才重新夺回了中原的领导权。 (二)昌意之子鲧建立石峁城池 在昌意流亡到石家河的时候,昌意也在为反攻中原布局,昌意把自己另外一个儿子鲧派到了陕北的石峁建立了石峁城,建立了一个据点。陶寺古城也同时建立,可能是“霸九州”的共工氏所建立。所以鲧在颛顼与共工氏争帝的战争中,是立有大功的。 (三)神农别支——三苗从神农族群中分离出来 三苗与禹位置示意图(3) 西少昊流亡到石家河,成为石家河的太上皇,石家河的大事情就成了“筹备北伐中原的共工”。在石家河群体眼睛盯着中原、筹备北伐共工的时候,对江南湖南范围的附属群体的控制就很松懈了,这样就产生了分裂的因子,湖南范围的族群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三苗。我一直判断三苗为神农别支的理由就在于此。三苗原本是西王母遗民,大约在距今4600年(公元前2600年)西王母之都城头山被石家河势力攻破,西王母集团就归属于石家河的神农集团,处于洞庭湖边的三苗,也就归顺于神农集团了。 新形成的三苗,处于江南,在洞庭湖和彭蠡之间。对于三苗【史记.集解】:马融曰:“国名也。”【史记.正义】:左传云自古诸侯不用王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孔安国云:“缙云氏之後为诸侯,号饕餮也。”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在江淮、荆州【正义】:淮,读曰汇,音胡罪反,今彭蠡湖也。本属荆州。尚书云“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是也。 (四)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爆发,昌意率领石家河的神农集团北上中原,策应颛顼,禹奉命留守石家河 在距今4300年到4200年之间,颛顼与共工争帝战争爆发。颛顼由东北南下,鲧由西北南下,西少昊昌意率领神农北进。中原的共工实际处于黄帝后裔的包围之中,所以这场战争以颛顼获得胜利重新取得帝位成为天子为结局。 在昌意率领神农族群北进的时候,作为神农之都的石家河要留下守卫者,这个被留下来作为后卫的就是鲧的儿子禹(这个时候的禹还不能称为大禹)。这样夏后氏就被分成了鲧部和禹部,以后鲧部就发展成了夏后氏的父氏族,禹部就发展成了夏后氏的子氏族。实际上,鲧和禹的名号在颛顼时期就出现了,到帝尧时期依然有鲧和禹的名号,鲧被摄政王舜所杀,禹被帝尧封建为夏伯称为大禹。因为鲧和禹都是有几代的,鲧是夏后氏父氏族首领的称号,禹是夏后氏子氏族的称号,大禹是最后一代禹。 实际上,共工也是共工氏族首领的称号,所以共工能与与颛顼争帝,也能在帝尧时期继续出现。《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帝尧时期“讙兜进言共工,【正义】:讙兜,浑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檮杌也。三苗,饕餮也。左传云“舜臣尧,流四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也。”。 (五)禹与三苗的第一次战争:奉命留守石家河的禹,被江南的三苗所驱逐逃离石家河 对于禹第一次与三苗的战争是“石家河保卫战”,《墨子.非攻下》是这样叙述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样的:从前三苗大乱,上天下命诛杀他。太阳为妖在晚上出来,下了三天血雨,龙在祖庙出现,狗在市上哭叫,夏天水结冰,土地开裂而下及泉水,五谷不能成熟,百姓于是大为震惊。古帝高阳于是在玄宫向禹授命,大禹亲自拿着天赐的玉符,去征讨有苗。这时雷电大震,有一位人面鸟身的神,恭谨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领,苗军大乱,后来就衰微了。大禹既已战胜三苗,于是就划分山川,区分了事物的上下,节制四方,神民和顺,天下安定。这就是大禹征讨有苗。 从《墨子.非攻下》的记载可以看到,禹是接受颛顼的命令与三苗发生战争的,因为当时颛顼是黄帝族群的最高帝君。《墨子.非攻下》的记载实际上是把禹与三苗之间的多次战争混为一谈的,但是从以上记载可以分离出“高阳乃命玄宫”,与“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魏》,作者:赵蕤(ruí),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 。】对比分析,说明一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并没有取得胜利;二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是禹接受的颛顼的命令,禹第一次征三面比帝尧和帝舜早。这个记载也说明,禹与大禹不同,禹是夏后氏子氏族的首领称号,奉命治水、再征三苗、继承虞舜帝位的禹才是大禹。 《墨子.非攻下》的记载,根据我的考证和分析,是把禹奉帝颛顼之命“保卫石家河之战”和大禹“终结三苗命脉之战”混淆记载在一起了。 昌意和神农都离开了石家河,主力都投入了中原战场,作为留守的禹的力量就很薄弱,石家河的防卫就很空虚了。三苗乘机越过长江,与留守的禹争夺江汉平原。禹不敌三苗,向北撤退。 (六)禹保卫石家河失败后北撤的路线:从南阳到登封都被纳入禹王的统治范围 禹北撤路线:石家河→→→大悟禹王城(禹在此自立为王,称禹王)→→→南阳→→→淮河上游地区→→→颍河→→→登封王城岗(阳城,禹自封为禹王,自立于阳城)→→→接受帝尧封赐夏伯,在禹州瓦店(阳翟)建立封建氏国:夏国。 1、禹离开石家河,向北撤退到大悟山区,建立“禹王城”。 湖北孝感的大悟县吕王镇。这个吕王镇实际应该叫做禹王镇。这里有一座古城,石头城,就是禹王城。大悟禹王城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4米,含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和汉6个时期的遗物。我认为这个古城是禹王城,以讹传讹成为了吕王城,当然我也没有考证。期待考古成果。 禹王北撤路线图(大悟→南阳)(5) 2、禹撤离大悟禹王城,走古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 南阳成为了夏后氏进入中原的第一个基地。根据是《史记.货值列传》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禹王北撤路线图(南阳→淮水上游地区)(6) 3、夏后氏控制了南阳,然后禹王以南阳为基地,继续东进淮河上游地区。在淮水上游地区沿淮河继续东进,把淮河上游地区纳入夏后氏禹的统治之下。 禹王北撤路线图(淮水上游→颍河下游)(7) 4、禹在淮河与颍河交汇处折转向北,沿颍河北进,进入颍河上游地区的登封地域,在此建立王城岗城池。这就是“禹都阳城”。这是禹进入中原核心地区自己建立的王国。 禹王北撤路线图(颍河下游→登封地域)(8) 二、夏朝的根基:大禹受封之夏国 禹接受帝尧之封建,在禹州地域建立封国夏国。禹州瓦店遗址,是大禹受封之国夏国之都,《帝王世纪》记载: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水经.颖水注》“颖水自褐东经阳翟县古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新兴起的夏国,统治区域包括颖水流域、淮水上中游流域和南阳,夏国之都在禹州阳翟,这个区域才是夏朝的根基。 禹王从登封到禹州瓦店建立夏国(9) 大禹受封之夏国范围示意图(10) 对于禹州瓦店没有城墙而登封王城岗有城墙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禹一路北上,免不了与沿路的土著发生战争,在进入到登封王城岗时,他的上面并没有天子,而是独立作战开疆扩土,所以在王城岗自立王国时,必须建设城墙作为防御;禹王在接受天子帝尧的封赐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中原共主帝尧的臣子,敌对的危险消除了,所以在封国禹州瓦店,就没有必要建设城墙。当然,禹王作为帝尧的臣子,也在以不建设城防工事向帝尧表达忠心,以示“不自立也”。 三、禹征三苗 1、天子帝尧和帝舜对三苗的征伐和收服 (1)帝舜时期三苗反叛,丹朱没有继承帝位是导火索 “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说明帝尧和帝舜都对三苗发动过征伐之战。帝尧可能从三苗手中收复了丹水流域,所以他的儿子就叫做丹朱,带有纪念意义,并且派丹朱镇守丹水,这个时候,作为镇守丹水的丹朱,就是三苗王。帝舜时期三苗反叛,丹朱没有继承帝位是导火索。丹朱之封国唐国本来在南方,被帝舜迁移到北方太原之地。 《博物志》卷二记载:“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征之,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这个记载,就说明三苗在帝舜时期反叛,与三苗对丹朱没有继承帝位不满有关。 《史记.五帝本纪》对帝尧时期摄政王虞舜处理四凶有记载,四凶之一就是三苗:【讙兜进言共工,【正义】:讙兜,浑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檮杌也。三苗,饕餮也。左传云“舜臣尧,流四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也。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共工果淫辟。【正义】:匹亦反。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集解】:马融曰:“国名也。”【正义】:左传云自古诸侯不用王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孔安国云:“缙云氏之後为诸侯,号饕餮也。”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在江淮、荆州【正义】:淮,读曰汇,音胡罪反,今彭蠡湖也。本属荆州。尚书云“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是也。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集解】:马融曰;“北裔也。”【正义】:尚书及大戴礼皆作“幽州”。括地志云:“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神异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硃佛,蛇身,人手足,而食五穀禽兽,顽愚,名曰共工。”以变北狄;【集解】:徐广曰:“变,一作'燮’。”【索隐】:变谓变其形及衣服,同於夷狄也。徐广云作“燮”。燮,和也。【正义】:言四凶流四裔,各於四夷放共工等为中国之风俗也。放驩兜於崇山,集解马融曰:“南裔也。”【正义】: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鸟喙而有翼,两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为人很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名曰驩兜也。”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集解】:马融曰:“西裔也。”【正义】: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神异经云:“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又山海经云大荒北经“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也。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集解】:马融曰:“殛,诛也。羽山,东裔也。”【正义】:殛音纪力反。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对三苗的处理,与《尚书·舜典》的记载相同。《尚书·舜典》说:“窜三苗于三危”。 此次舜将三苗从洞庭一带驱赶至三危,故暂时出现了一阵安定。所以《禹贡》说:“三危既度,三苗大序”, 《淮南子·俶真训》也说:“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 对于舜禹之际“三苗”再作乱,帝舜的处理办法是以德服人。《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新书》、《盐铁论》也说:“舜舞干羽而三苗服”。《虞书·大禹谟》也记载: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2)舜禹之际的三苗作乱,与被帝舜迁移到南方的驩兜有关 驩兜到南方,与未被西迁到三危的三苗混合,驩兜成为了三苗之新王,这个敌人是帝舜自己树立的,所以帝舜采取以德服人之策略,三苗拜服。 有人也说舜曾亲征三苗到洞庭湖,我分析也有可能,但应该与舜当摄政王迁三苗于三危是一件事情。舜亲自率军到洞庭湖,才能完成西迁三苗于三危的任务。 但是三苗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舜禹之际三苗作乱,禹是主战派,所以最终解决三苗问题的,是登上帝位的大禹。 2、大禹彻底解决三苗问题,从此三苗、有苗等族称从历史记载中消失 帝舜对于新的三苗王驩兜本身就存在威慑力,所以以德服人是有效的。但是大禹继承帝舜的天子之位成为天下共主,驩兜真心不服依然会作乱。所以大禹对三苗进行了彻底的终结之战。 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才是“禹征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三苗内部出现分裂,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这个终结之战,依然可以借用《墨子.非攻下》的叙述,不过要去掉“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变成如下: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禹)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大禹征三苗之后,“三苗”、“有苗”、“苗民”等族称消失不见了,三苗作为一个族群彻底瓦解。对应于考古,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4000年左右),南方古城悉数被毁或废弃,原因之一就是大禹南征(当然还有长江贯通因素、天气炎热适温区北移到中原等)。 三苗西迁三危的部分与西北牧羊人(古姜)混居,形成后来的西羌(炎帝与神农合一可能自此开始);江汉地区生活的遗裔,演化成后来的荆蛮。 四、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 夏后氏禹部从自立禹王到帝禹在北中原活动轨迹图(11) 夏禹进入北中原,在颖水上游的登封地区建立氏国,自己立氏国之都于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大禹受帝尧赐封为夏伯,建夏国,立都于阳翟(禹州瓦店遗址);大禹摄政期间在平阳;大禹避帝舜之子于阳城;大禹在阳城登帝位,第二年入居平阳,以示天子归位;帝禹也要设立摄政分理政务,故设立天子之居于安邑(夏县东下冯遗址)。因天“金雨于安邑”,又设天子之居于晋阳(太原晋源区),这也说明帝禹时期华夏控制了太原地区。 1、大禹治水 这是大禹最大的功绩。这路补充:一是大禹这个族群,善于治水。夏后氏在西川的时候,已经开始了治水;二是大禹治水是夏朝合法性的基石。 2、禹堕鲧城 大禹摄政期间,最大的德政就是“堕鲧城”。在考古上,石峁古城是石城,有二次建设的证据。所以鲧城就是考古上发现的石峁古城。“堕鲧城”,收服了海内外人心。人心稳定之后,大禹又封自己的儿子夏启为石峁王,重建石峁城,石峁城成为夏启的龙兴之地。 3、禹合诸侯于涂山,杀防风氏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这个事件表明,大禹通过“堕城”“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赢得了天下的信任和拥护。杀防风氏,树立了规范和规矩。 禹合诸侯于涂山,还显示了大禹妻族的庞大实力,所以司马迁说“”夏之兴也以涂山。 涂山在哪里呢?考古发现禹会村,位于安徽蚌埠市。 4、禹攻有扈 禹攻有扈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庄子·人间世》:“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吕氏春秋·召类》:“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说苑·政理》:“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 禹攻有扈与启攻有扈是两场战争。禹攻有扈是帝禹立威之战,《吕氏春秋·召类》“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就交代得一清二楚。启攻有扈是夏启立威之战,《甘誓》记载得一清二楚。 对于上古氏族被统治氏族改造的情况我讲过多次了。有扈氏原本是良渚古国的一个氏族,就是“九扈”。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后,设立“东西大监,监于万国”。我已经考证了东西大监就是东西两少昊。黄帝杀“两昊、蚩尤”,废除了太昊的称号,保留了少昊的称号。少昊的称号给了自己的二个儿子:玄嚣为东少昊,昌意为西少昊,承担东西大监的职责。 在设立东西大监的同时,黄帝把东部族群一分为二,一部留置东部,接受东少昊节制;一部随西少昊西迁,协助西少昊节制西部。有扈氏、有虞氏、太昊氏遗民、少昊氏遗民、蚩尤氏遗民等诸多东部族群就是在这股浪潮的驱使下西迁的。 处于关中的有扈氏跟夏后氏一样,在西少昊节制西方的时候两族群的地位是同等的,在夏后氏地位上升的时候不服也是常态,所以禹攻有扈成立帝禹立威之战。大禹取得攻有扈之战的胜利后,对有扈氏进行了改造,把有扈氏改造成夏后氏的子氏族。 5、北控大夏高原:令夏启重建石峁城与禹居晋阳 石峁古城在陕北神木。控制石峁就控制了陕北;晋阳在晋北太原晋源区。控制晋阳就控制了太原盆地;西有石峁、东有晋阳,有夏一朝牢牢地控制着秦晋大地(古大夏地区),所以在夏代没有北方族群对夏朝形成威胁的记载和传说。 禹贡九州图(本人认为此图与《禹贡》记载匹配) 黄饮冰2019年11月1日星期五完稿。2019年11月6日星期三定稿。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补充《四、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5: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的读书心得, 夏的读书心得,活动的读书心得,考证的读书心得,解的读书心得,和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追踪夏朝第四篇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第五章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作者|黄饮冰核心提示一、禹王北撤(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
东派紫微斗数是大师的摇篮!紫微斗数的黄埔军校!【东派斗数问答之财力靠谁】问:怎么看财力靠自己还是靠别人?答:人这一生当中,怎么来财的都有,有的靠自己,有的靠家人或者他人,有的是综合财路,有的是不同时期来财的路不同。在命盘的分析当中,可以按追踪夏朝第四篇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第五章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作者|黄饮冰核心提示一、禹王北撤(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