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书,该怎么读?——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高行之

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书上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说的话,说出来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表达的意思。看得出来,孔圣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这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天然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一缺陷的存在,决定了我们读书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不能把书中所表达的思想真正完整全面的找出来,因为有些东西始终在文字之外,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既然如此,那么,书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

读书有三重境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样的。

读书的第一重境界是:读懂了字面意思,甚至可以记住,可以给别人详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出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读完让人眼前显现出一幅这样的图画:月光静静的洒落在床前,让人怀疑是地上有了一层霜。抬头看看天上明亮的月亮,低下头思乡的情绪一下子涌上了心头。这就代表我们已经读懂了作者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这是读书的最低层次,也是读书最起码的要求。认识所有的字并了解它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了整个句子,进而理解了整首诗所表达的意思。现在传统文化很火,于是各种国学讲座应运而生,其中最常见的是讲孝文化。现在就以讲孝文化为例来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读书的第一重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曾经在一所大学听过一个来自自称是高规格全国巡讲团的组织发起的孝文化讲座,诺大的会场坐满了从儿童到六七十岁、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听众,场面很是震撼。演讲者是东北口音,以《孝经》第一章为蓝本,结合自身经历以现身说法,从上午九点一直讲到中午十二点半还没有讲完。应该说,演讲真的很精彩,也很感人,几次让听众流泪,效果我觉得很不错。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演讲之所以精彩感人,只是因为演讲者读懂了《孝经》第一章的字面意思,并通过一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运用高超的演讲技巧调动起了听众的情绪,很好的把控了场面和节奏,在跌宕起伏中把这个字面意思表达了出来而已,他所讲的内容无非就是来说明那些字面意思,让人们相信他所讲的内容。从读书的角度上看,以上两个例子都还是仅仅停留在第一重境界上。普通人读书常常是在这个层次上。实际上,这仅仅做到了只知其表面意思,而不解其味,又可以称作“读死书”。上面例子中讲《孝经》的老师虽然只是达到了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但做的工作还是让人放心、令人满意的,值得尊重。这里就和大家说一个反而的例子,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国人读《论语》的情况。对于随着《百家讲坛》一度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于丹讲《论语》,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对立意见,叫好的很多,批评指责的也不少。在网上一篇声援支持于丹的帖子《怎么评价于丹解说的论语》把于丹捧上了天,并为于丹受到的批评指责叫屈,这可以作为支持于丹的代表意见。文中写道:“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作者自己也承认于丹在用陶渊明、苏东坡的诗以及其他历代名人大家的文章来佐证她的观点。这就有问题了:《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话,几百年上千年后的文人大家的原文表达的是孔子的意思吗?怎么就可以成为证明于丹正确的证据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也曾就于丹讲的《论语》接受采访,对于丹有肯定,也有批评,代表了比较中肯又非常专业、理性的意见。在肯定了于丹在推动《论语》普及上做出了很大工作和成绩的同时,郭教授认为于丹讲的《论语》“在训诂方面不严谨,故而存在很多错误……另外,她讲的大都是自己的想法,与学术上的解读有所违背。”这表明,不管是铁杆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透露出了这样一种信息: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孔子的《论语》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其中有许多错误的论证和观点,尽管有许多听众觉得很有道理。既然于丹讲的是她自己理解的《论语》而并不全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其中有很多错误,这岂不是把孔子的思想通过她的讲解引入了歧途吗?换句话说,于丹所讲的《论语》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很有可能只是因为其中正确的部分征服了听众,而其中错误的部分却顺应、满足了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这才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而圣人孔子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于丹所讲的那样!其中错误的部分就必然会让听众更加相信自己没有错,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岂不是误导民众吗?最终有可能就会殃及整个国家的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有点可怕了。原来,于丹读《论语》竟然连第一个境界都没有达到!一个连第一个境界都没有达到的人却被当作权威、专家,堂而皇之地到处宣讲她对《论语》的理解,受到这那么多人的热捧,其中那些错误的信息就有可能会害人祸国了,这可是有违教师的职业操守了。专业必须严谨,连基本意思都没有弄明白,还是改成“于丹眼里的《论语》”更合适,表明只是于丹的理解而已,并不见得一定是孔子《论语》的原意。怎么就可以称作“于丹讲解《论语》”打着解释孔子的旗号却讲着她自己的理解籍此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误人子弟呢?以上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讲解一本书讲解的好,并不代表他已经真的读透了读懂了这本书,达到了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也并不代表他(她)讲的真的就是书上的东西,是对的。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是:不仅读懂了字面意思,而且还能联系实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既知其表面之间,又知其字面之味,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津津有味地与他人分享。达到这一境界并不是一种稳定不变的水平的展示,一个人并不一定所有读的书都能达到这个境界,达到第一境界的程度也会因为书的不同而不同,这与读书的人对所读的书内容的兴趣高低、心情、生活经历、环境、读书时所关注的事情等因素有关。只有极少数精英才具有高超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圣人孔子、毛泽东,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等这些能够在多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通常大家所见到的往往是在某一领域内具有高超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的权威专家,比如讲儒学的专家、讲史学的专家、讲哲学的专家,讲医学的专家等。还有一种专家是只读一本书的,比如一些讲国学的专家。这里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例来了解一下读书的第二重境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说到传统文化,就绕不开圣人孔子,读孔子的书(包括其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书如《论语》、《礼记》等)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的内容。应该说那些严谨的遵照原文来讲解的专家们都可以算是已经达到了读书的第二重境界,尽管有些文字由于历史的原因解释是错误的,但总体上主流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只是不够精确而已。可能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体会,曾经无意之中读到一本书,深受启发,很有感悟,甚至一下子找到了解决眼前难题的办法。这就表明我们对这本书已经达到了第二重境界了。

第三重境界:不仅读懂了书上看得见的意思,而且领会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意思,不仅解其意知其味,而且对其意其味的把握已经接近或者达到甚至超越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思想。只有极少数大家和那些实现了突破的科学家和研究者才能达到这一层次,比如梁漱溟之于孔子,马克思之于费尔巴哈、歌德等。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这样看来,似乎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很难。其实不是的,关键是方法不对。要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既不能读死书,又不能死读书。有句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失去了怀疑精神,缺乏敏锐、拓展意识、辩证思维能力、触类旁通的灵活性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仍以读《论语》为例。为什么于丹讲解的《论语》会火?咱今天只从读书的三重层次的角度去看。那就是因为于丹的讲解似乎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潇洒自如,有道是“佛家道家皆收入,东方西方纷纷诉,诗词寓言加故事,快乐生活真人生。”这让许多人误以为于丹已经达到了读《论语》的最高境界,崇拜者有之,信服者有之,心理共鸣者有之,追求时尚者亦有之。其实呢,前文咱们已经分析过,于丹读的《论语》连第一境界都没有达到。于丹将孔子思想的真谛归结为“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并以此作为讲解《论语》的基线,仅仅这一条,就表明于丹根本就不知道孔子思想是什么,这一快乐生活的提法和前几年有些人鼓吹的让学生们快乐学习一样,忽悠的成分远高于其科学内涵。佛家说人生是苦海,孔子强调自我修身强调个人责任,人生怎么可能总是快乐的呢?快乐又怎么可能成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呢?但是,这却的确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欲望,正是这一内心欲望,才吸引了那么多的认同者。有人总结《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配方是:现代问题+论语片段+寓言故事+通俗道理,并指出如果去掉孔子相关的部分,成色会更好。佛家、道家、圣经、寓言,古今中外东西不缺,唯独少了孔子自己的东西,这哪里讲的是《论语》啊?敢情于丹书中的所谓孔子、《论语》只是她推销自己所讲故事的招牌而已,属于植入性广告;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金招牌,于丹真不愧是研究传播的,成功借孔子和《论语》实现了对自己的包装,顺利登上了儒学名人的神坛。我觉得应该提名于丹入选本世纪最成功营销传播案例,让她去教传播营销学,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而不应该把她放在儒学研究领域当旗帜,这太浪费人才了,更重要的是会让国人把孔子思想的理解偏到美国去了都不知道。

于丹现在是儒学旗帜性名人。这里再说说儒学。儒学其实是踏踏实实的学问,很严谨的。儒学本就是孔子思想第一重境界的学问,因为它只表达出了孔子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并不是完整全面的孔子思想的反映。所以,即使于丹真的读懂了儒学《论语》达到了第三重境界,从孔子《论语》的角度看,她也只是刚刚达到第一重境界,还是并不懂孔子。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麻烦。

1988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经过四天讨论,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提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次会议的议题是“面向21世纪”,会议结论多达16个,但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报导的题目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并称阿尔文博士的这一发言“最精彩”。看起来,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也可以算是真懂孔子的人,至少他这一评价是对的。然而,历代中国的权威大儒专家却鲜有知味者。梁漱溟先生说,二千多年来就没有一个真懂孔子的。他预言:总有一天人类会发现孔子学说的价值,孔子学说必重光于世界!所以梁先生是真懂孔子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孔子写了几本书,他的意思是看了他的书之后再去读孔子就容易理解了。有人建议他直接翻译让大家读岂不是更方便大家读?钱穆先生则回答,一翻译有些意思就变了或者没有了,所以他没有能力去翻译或解读,建议大家自己去读。可以看出,钱穆先生也是真懂孔子的。毛泽东其实是真懂孔子的。纵观古今,中国也就这三个了。奇怪的是,这三个真懂孔子的人都没有解释孔子思想到底是什么。按梁先生的意思,虽然別人肯定没有证据证明我的解释是错的,然而毕竟我也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解释是对的,所以干脆不解释。原来这实是因为没有证据的无奈之举。

为什么会出现没有证据证明孔子思想是什么的现象呢?

原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德”。《孝经》上说,孝,是德之本,这个很明确。孔子说,中庸是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孔子的原话,当然更不容怀疑。麻烦就在于,作为最高境界的“中庸”自孔子之后只有其孙子子思写过《中庸》一文,此外再无关于中庸的任何记载。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二千多年来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人能够用确凿的证据解释清楚,即使是作出的解释也没有人会真的相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朱熹在其所编篡的《四书》中也作了解释,后来《四书》成为了历代科举考试必考科目,到了明代王阳明勇敢地提出了质疑,他发现读圣贤书和成为圣贤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放弃了圣贤书而自创了“心学”。可以看出,麻烦的结点,就在于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解释,因为从字面意思上,怎么也讲不通,或者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本讲不清,让人不解其意,更别说知其味了。于是有专家干脆就说,不能从字面上去解释孔子的哲学思想,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是不懂哲学、不入流、落俗。这个说法真高明,既可以不必去研究,也可以提高讲中庸者的学术地位和权威性——不要问为什么,权威解释的意思就是孔子的意思。呵呵了,不如干脆说权威就是孔圣人更直白了。

我这个人比较较真,不迷信权威,用了二十多年去寻找孔子的“中庸”原意到底是什么。幸运的是,我还真的找到了,写了一本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列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梁漱溟先生说对了,上面提到的钱穆、毛泽东也对了。除这三人之外,其他人所有人都没说对,因为他们只懂孔子的书而不懂孔子的心。可惜,崇拜权威的出版界不敢出版我的专著,说是我的观点和传统观点反差太大,怕惹麻烦,建议我分解成论文发表。三年间我只发了两篇论文,有一篇投稿待审稿中,至少要等三个月,三个月后发不发还不一定。这其实是个好消息!我算了一下,照这个速度下去,我得再活八十年才能发完我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就得至少活到130了。感谢给我出此建议的出版社领导让我如此长寿!

想想前面提到的懂孔子的瑞典人,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外国人非博士以上不可能真懂孔子,因为学识不够;中国人大学以上不可能真懂孔子,因为读书太多把思想给束缚住了。通过这些介绍,我想大家大概已经听明白了,从孔子思想的角度,除了上面提到的真懂孔子的三位,还真的没有一个人能把孔子的书读到最高的第三重境界。

那么,《论语》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重境界:解其字意,明其所指。就是能够知道《论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指的是什么。如果能讲出来,就更好了。

第二重境界:不但知道文字的意思及其所指,而且能够感悟到文字之外的那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信息。你会发现,不同篇章中的话似乎都是相通的,有联系的,这里你就会发现,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孔子思想。你会有很多感悟,会受到很大启发。

第三重境界: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会发现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似乎是一样的,你会发现孔子思想似乎有些捉摸不定,又似乎有迹可循,似乎有些模糊,又似乎很是真切。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会发现你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你明白了人生,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肯定会发现过去的解读中存在许多错误,甚至篇章本身也有错误,凭直觉你就能感觉到某个字或者某句话有问题,因为哪里不对。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个体会。我发现,《论语》告诉了我们一个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流程,就是三个字“如之何”。这三个字表达了三层意思,为我们指出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第一层意思: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目标的问题。第二层意思:到那里去,为什么?这是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第三层意思:到那里,怎么去?这是解决方法的问题。大到人生,我们需要做这三步才能算是树立起了人生观,往小里说,第一个问题第一件事情,都需要做好这三步,缺一不可。

想一想,你看书都达到了哪一重境界呢?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书,该怎么读?——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红楼梦》中王熙凤浓墨重彩登场,她的饰品到底有多华丽贵重?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说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很多人可能印象颇深。在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迎春、探春、惜春3姐妹的初见面,曹公都只用了寥寥数笔来描述,而一到王熙凤,却是浓墨重彩登场,瞬间跃然纸上。只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高行之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书上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说的话,说出来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表达的意思。看得出来,孔圣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这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天然的缺陷。正是因为

71年林彪飞机失事,不久蒋介石看到一份绝密文件,大呼:雨农误我

前言1971年的一天,蒋介石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突然间,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向他传达了一份绝密文件,蒋介石打开后发现,这封文件的末尾署名竟然是已经去世多年的下属戴笠,而文件上的日期时间也停留在了三十年前。这份文件中,详细记录了林彪和戴笠谈话的内高行之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书上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说的话,说出来的话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出我想表达的意思。看得出来,孔圣人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这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天然的缺陷。正是因为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