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福州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保护的读书心得,福州的读书心得,建筑的读书心得,历史的读书心得,路上的读书心得,优秀的读书心得,建的读书心得, 福州路是上海市黄浦区一条东西向街道,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1850年前后开辟外滩到河南路一段,因西面通往基督教伦敦会教堂天安堂(今山东中路),故名布道路、教会路(Mission Road)。1864年向西延伸,筑完整路。1865年以中国港口福州的名称正式命名为福州路,俗称四马路。
福州路17、19号旗昌洋行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1-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80000366 旗昌洋行旧址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旗昌洋行;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振富旅行社有限公司等 地址:福州路17、19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约1850年;保护类别:三类 福州路17、19号旗昌洋行旧址 原旗昌洋行建筑,是外滩现存的建造年代最久远的建筑。典型的上海早期外廊式建筑。外立面为石砌,连续半圆券的构图特征明显。 旗昌洋行 Russell Co. 美商贸易行。1818年剌素(Samuel Russell)创办于广州,俗称“老旗昌”。1824年启用现名。经营鸦片及杂货贸易,兼营丝、茶出口业务,为中国最早的洋行之一。鸦片战争后,逐渐转以港行为中心,广州、上海、福州、汉口、天津、九江、镇江、宁波、台北诸埠先后设分号。业务范围迅速扩大,1850年代即有资本银40万两。除进出口贸易外,相继开办有旗昌轮船公司(Shanghai S. N. Co.)、旗昌丝厂(Kee Chong Silk Filature)及旗昌机器焙茶厂等企业,并投资于汇丰银行、香港九龙码头及货仓有限公司,香港榄公司、天津气灯公司等,一度成为十九世纪美商在华最大的工贸集团。其后因营业不振,于1891年清理结束,由职员休恩(R. Shewan)及伙东托姆斯(C. A. Tomes)合伙接办,改西名为“Shewan, Tomes Co.),是为新旗昌洋行。伍崇曜、吴健彰曾附股于“旗昌”,林耀堂、何廉玉、陈裕昌、顾丰盛、顾春池、顾寿桥、刘树滋、郑济东、钟其俊、吴秋舫、杨经德等尝充是行买办。 旗昌洋行;新旗昌洋行 Shewan, Tomes Co. 香港英商贸易行。1891年原美商旗昌洋行(Russell Co.)职员休恩(R. Shewan)及伙东托姆斯(C. A. Tomes)就已宣告破产之旗昌洋行改组开办,更西名,袭其华名旧称。广州、上海、天津及纽约、伦敦、神户先后设分号,厦门、福州、汉口、台湾及马尼拉诸埠设代理处。进口英、德、美各国五金、玻璃、电料、无线电机、电线、化学品、皮革、甘油炸药、象牙器、铝制品、机器、引擎、食品、建材、电器及杂货;出口中国产物,销往英属各地。代理欧美轮船,保险及其它公司厂商数家至数十家,为香港榄公司、青州英坭公司、中国均益货仓按揭有限公司、中华电灯公司等多家企业全权经理。1940年代末尚见于记载,小休恩(I. S. Shewan)为董事,洋行华名,上海、天津诸埠别称“新旗昌”。陈晓峰尝充是行沪庄买办。 福州路37号、53号卫利韩公司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5-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87 长航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卫利韩公司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上海公司 地址:福州路37号、53号 福州路37号、53号卫利韩公司大楼 原美商卫利韩公司大楼。建于1930年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布局。沿街主立面三段式构图,有贯穿2至4层的壁柱。 卫利韩公司 Hunt Co., William; Hunt Co., William, Fed. Inc., U.S.A. 上海美商洋行。1930年代中原外滩福来洋行副总裁卫利韩(William P. Hunt)发起开办。初设于圆明园路,嗣迁福州路营业。经营五金、木器进出口贸易,航运、保险代理及码头仓栈事业。天津及香港设分号。经理卫利韩工程公司、卫利韩轮船公司、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及屈臣氏汽水公司等七八家企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撤退。嗣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为中美工商业协进会发起会员之一。战后恢复,添南京、广州、台北分号。1947年在华注册。进口机械、建材、汽车、纸类及机械工具等,独家推销80余家美国厂商公司产品。1940年代末尚见于记载,往来银行为“花旗”,常务副总裁高尔德(Martin Gold)。 解放后由电子工业部华东物资供应站办事处等单位使用,现为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上海公司。 福州路44号正广和公司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9-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84 正广和公司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正广和公司;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机要局 地址:福州路44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混合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36年;保护类别:二类 福州路44号正广和公司旧址 原为正广和公司(英)。公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36年竣工。英国乡村式。平面凹形,两翼向后。南立面对称,中部架空为过街楼式主入口,墙面露粗旷的木构架。红色双坡屋面,砖砌高烟囱。 福州路44号正广和公司旧址 正广和洋行 Caldbeck, Macgregor Co.; Caldbeck, Macgregor Co., Ltd. 英国酒业公司。1864年创办,总号伦敦。上海、香港、天津、北京、威海卫、福州、汉口、烟台、广州、旅顺、胶州、澳门、营口、大连、沈阳、台湾及格拉斯哥、新加坡、槟榔、吉隆坡、怡保诸埠先后设分号或代理处。1892年在沪建“泌乐水厂”(The Aquarius Co.),专门生产餐用矿泉水、汽水及纯净蒸馏水。嗣转以上海福州路为总号。1929年改组为公众性有限公司,按香港公司注册章程注册,或称为正广和有限公司。核定资本规银300万两,实收220万两。进口经销欧洲及英国名酒、餐用矿泉水等。代理英、法、意、德、荷酒业厂商公司十数家,产品包括香槟、白兰地、威士忌、杜松子酒、苦艾酒、雪利酒、葡萄酒、甜露酒及啤酒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当局尝对之实行“军管理”,由东方制冰株式会社受托经营,总经理田口幸作。战后恢复。1940年代末尚见于记载。往来银行为“汇丰”。港行华名别称“广和”或“广和洋酒行”。何景秀尝充是行买办。 现为上海市机要局。 福州路70号(四川中路200号)原德国书信馆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8-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80000386 电报大楼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德国书信馆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森联木业(市木材总公司) 地址:福州路70号(四川中路200号) 福州路70号(四川中路200号)原德国书信馆大楼 原德国书信馆大楼。倍高洋行设计,1905年竣工,砖混结构。巴洛克风格特征。立面原有格局保存,但细部和材质尤其是转角处被明显改动。建筑平面呈L形,临近街道转角处用圆柱形体量连接西、南立面,其上有两根巨柱式壁柱贯通二、三层。1940年代火灾损坏严重修缮后外观有所简化。曾先后更名为中国电报局(1924年)、华中电报公司(1930s)、上海电报局以及民国交通部电报局总营业厅(1940s)。 福州路70号(四川中路200号)原德国书信馆大楼 1886年,德国领事馆在九江路8号开设德国书信馆。后迁至四川路福州路口的自建大厦。 附:倍高洋行(Becker&Baedeker)是早期上海不多的非英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由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的德国建筑师倍高(H. Becker)和 C. Baedeker合伙组建。倍高于1899年来到上海。倍高洋行除了在上海,还在远东的青岛、天津、汉口、北京、神户、汉城等地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以后,德国势力退出远东,倍高洋行也结束了在华业务。 主要作品: ·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外滩)(外滩15号),1904年,今外汇交易中心。 · 上海德国邮局(福州路70号),1905年。 · 上海德国总会(外滩23号),190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中国银行,1930年代拆除改建。 除德国总会已经不存在,其他建筑已被列为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福州路89号(四川中路149号)原中兴银行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2-IV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中兴银行;现名称/现使用单位:申达大楼/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地址:福州路89号(四川中路149号) 层数:6层(原为5层,后加建1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前楼1927年,后楼1934年;保护类别:三类 福州路89号(四川中路149号)原中兴银行大楼 中兴银行1920年8月由菲律宾华侨黄奕住、李清泉等发起创立,1929年5月成立上海分行,设于此楼。大楼由前楼、后楼和连接体三部分组成,前楼成形于1927年,1929年完成改建,为银行、办公;后楼1934年建成,为仓库。 福州路89号(四川中路149号)原中兴银行大楼 1945年后,这里是中共上海市委重要秘密联络机关;1947年内,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文萃》周刊编辑部在此办公。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开启和谈。上海地下党也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以周公馆为核心,在上海一些较适宜的地方,分别设立了许多秘密联络点,福州路口的中兴银行大楼,也被选为中共上海市委福州路联络点。1945年10月9日,《文萃》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共领导的在国统区出版发行的时事政治性周刊,黎澍、陈子涛先后任主编。由于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不能发行到华东各大城市,位于国统区的《文萃》,就以转载上述两报,以及成都、昆明等地报刊上的进步文章为主要内容。1946年5月起,逐渐改变文摘性,自行组稿,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行径,反映群众呼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被迫离沪,《文萃》由中共中央南方局改为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领导,编辑部迁来福州路中兴银行大楼,转为秘密出版、秘密发行。1947年7月,《文萃丛刊》第10期印好正准备发行时,负责约稿编校的陈子涛、负责印刷的骆何民、负责发行的吴承德被捕。三位中共党员在狱中坚贞不屈,后分别在南京、宁波被杀,史称“文萃三烈士”。而《文萃》则从此停刊。 福州路89号(四川中路149号)原中兴银行大楼 解放后,申达大楼为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使用。 福州路106号(四川中路175-185号)原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55-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80000083 三中洋行旧址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 地址:福州路106号(四川中路175-185号) 福州路106号(四川中路175-185号)原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 原为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日)。平野勇造设计,砖混结构,1903年建造。意大利文艺复兴府邸式。清水红砖墙,东立面有两组垂直的希腊式三角形山墙花与三联窗、双联窗的组合。檐下及门窗等部位有精致的雕饰。 福州路106号(四川中路175-185号)原三井物产公司上海支店 三井洋行 Mitsui Co.; Mitsui Co., Ltd.; Mitsui Bussan Kaisha, Ltd. 日本综合贸易行。1876年创办,称三井物产会社,本社东京。旋即来华开业,租船向上海输入煤炭等。嗣先后于天津、上海、香港、营口设分支店所,经营总进出口贸易及航运业。1893年改组为合名会社,分支机构遍及世界。渐次增加在华工农业投资。1906年对外贸易额达1.7亿日元,占日本全国外贸总额五分之一。190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称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资本2,000万日元,其后增为1亿日元。经营总进出口贸易及航运、造船、木材加工、运输、装卸、仓储、工程承包各业。代理日本欧美轮船、保险及其它公司厂商数家至数十家。1930年代末核定资本为1.5亿日元,实收1.225亿日元,准备金7,861.9万日元。董事长兼常务井上治兵卫,代表董事兼常务向井忠晴。1944年核定资本为3亿余日元,实收2.47亿日元。中国设支店或营业所者有上海、天津、香港、营口、大连、青岛、济南、北京、张家口、广州、汉口、南京、沈阳、厦门、福州、烟台、台北、高雄及芜湖、蚌埠、镇江、无锡、苏州、杭州、扬州、九江、南昌、太原、石家庄、保定、德县、顺德、邯郸、山海关、沧县、大同、厚和、包头、“新京”、哈尔滨、锦县、鞍山、齐齐哈尔、牡丹江、安东、徐州、开封、新乡、归德、龙口、海州、宿县、济宁、周村、汕头等数十埠。董事长向井忠晴,代表董事兼常务石田礼助、太田静田、住井辰男、古川虎二郎、伊藤与三郎、大塚俊雄。往来银行为“汇丰”、“三井“、”横滨正金“及”满洲中央“、”满洲兴业“等。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华行停办,由中国政府派员接收。曾文华、吴元直、吴颂三等尝充是行买办。 抗战胜利后曾为善后救济总署办事处,现为西餐厅等。 福州路107号原浙江实业银行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2-V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浙江实业银行大楼 地址:福州路107号 原浙江实业银行大楼。1930年代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平面为矩形,平屋顶。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外墙为褐色清水砖砌筑,局部装饰为素色水泥,底层用浅色石材贴面。北立面整体呈横向五段式构图。 浙江实业银行,前身是官商合办浙江银行,在1910年创办。1911年改组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12年改组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1923年,其上海分行改组为浙江实业银行。2004年,被并入永亨银行。 现为国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等使用。 福州路108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79 福州路108号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108号 福州路108号 该建筑建于1936年,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门两旁立塔斯干双柱,顶层前沿作三角形处理。 1946年曾为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所用,现为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福州路12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1-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银行 地址:福州路120号(公布的地址是106号)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70号)原汉弥登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7-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88 新福州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310102945190000106 汉弥登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汉弥登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福州大楼 地址: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70号) 层数:14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33年;保护类别:三类 原名汉弥尔登大楼,辅楼称老大楼,六层,大门在福州路上,与主楼相连。主楼即新大楼。 汉弥尔登大楼,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竖向线条装饰为主,形体向上内收,顶部塔楼作重点装饰。 附:公和洋行;怕马及丹拿公司 Palmer Turner 香港英商建筑工程行。1891年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准会员怕马(Clement Palmer)及丹拿(A. Turner)等合伙开办。上海及汉口先后设分号。承办建筑设计、土木及测绘工程;别设地产部,经营地产、房地产代理经租及保险代理等业务。1940年代后期尚见于记载,其间伙东屡易,华洋行名依旧。公司华名,上海及汉口称“公和”,香港称“怕马及丹拿”或“巴马丹拿”、“帕马丹拿”。潘梅轩及陈荣玑、张孝庭、谢家俊等尝充是行沪号买办及工程师。 1959年该楼改名为福州大楼,出租给上海及外地企业。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80号)原都城饭店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8-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66 都城饭店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都城饭店;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新城饭店 地址: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80号) 层数:14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34年;保护类别:二类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80号)原都城饭店 都城饭店,公和洋行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竖向线条装饰为主,形体向上内收,顶部塔楼作重点装饰。外观与姊妹楼汉弥尔登大楼几乎一模一样。 1964年,该楼改名为新城饭店。 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81号)建设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9-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39 建设大厦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建设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冶金工业局 地址:福州路江西中路口(江西中路181号) 层数:18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36年;保护类别:三类 建设大楼,新瑞和洋行设计,陶桂记营造厂承建,现代派风格。现为商务办公写字楼。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公布编号:1A024;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043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198、200号(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解放初上海市人民政府曾设在此。公和洋行特纳设计,华商裕昌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3-1922年建造。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有巴洛克装饰。沿街作周边式布置,环成内院,外墙全部石砌。立面强调横三段,比例和谐;底层基座用细面大块花岗石砌筑,留水平凹槽砌缝,拱券形窗洞;2、3层爱奥尼式倚墙列柱,2层窗楣以弧形与三角形的断檐山花相间;3、4层之间有大挑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楼为日伪所盘踞。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从枫林桥搬迁这里办公,大楼改称市府大楼,工部局的历史在上海结束了。 福州路185号总巡捕房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0-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09 总巡捕房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总巡捕房;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市公安局 地址:福州路185号 层数:10层;结构类型:钢框架结构;建造年代:1933年;保护类别:三类 福州路185号总巡捕房旧址 原为中央巡捕房(在英租界总巡捕房原地翻建)。斯丹福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1933-1935年建造。现代派风格,内有四合院。立面为竖向构图。主入口为过街楼式洞口。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SMP,美国人常称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lice)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下设的警察武装,成立于1854年8月,1943年7月租界交还中国(汪精卫政府)时结束,共存在约90年时间。 这支警察武装最初完全由西方人组成,主要是英国人,1864年以后有华人加入,1884年印捕(Sikh Branch)加入,1916年日捕(Japanese Branch)加入,第一批警员31人来自香港,其中克莱夫顿为督察,罗伯特·马根西为副督察。 1936年,和平时期的最后一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共有4,739名警员,其中华籍警员3,466人,西捕(the Foreign Branch,主要是英国人)457人 ,印捕(Sikh Branch)558 人,日捕(Japanese Branch)258人。 福州路185号总巡捕房旧址 中区 1.中央捕房(1854~1943):福州路(江西路西面)。 2.老闸捕房(1860~1943):南京路、六合路。(五卅惨案爆发处)。 西区 3.静安寺捕房(1884~1943)愚园路。 4.新闸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脑脱路转角处。今江宁路511号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静安分校,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北区 8.虹口捕房(1861~1943)闵行路。 9.汇司捕房(1898~1943):海宁路。 10.杨树浦路捕房(1891~1943)格兰路与平凉路转角处。 11.汇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兴路捕房(1907~1943),汤恩路,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于华盛路与齐物浦路间的榆林路。 北区越界筑路 14.狄思威路捕房(又称北四川路捕房,1912~1943年)。 福州路185号总巡捕房旧址现为上海市公安局。 福州路209号美国花旗总会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1-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93 美国花旗总会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美国花旗总会;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盛勤物业有限公司 地址:福州路209号 层数:7-8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25年;保护类别:二类 福州路209号美国花旗总会旧址 原为美国花旗总会(旅沪美侨俱乐部)。克利洋行(美)邬达克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美洲殖民时期乔治式。立面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中间入口有三开间饰塔司干式柱的浅门廊。 花旗总会又称美国总会,花旗总会为会员制,会员大部分是美商洋行银行的高级职员,也有少数华人参加。上海解放前后,美侨大部分撤退,总会亦告停顿。1953年后,这里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改名高法大楼。目前为上海金融法院。 福州路河南中路口(河南中路220号)五洲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19-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229 五洲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河南中路口(河南中路220号) 五洲大楼位于河南中路220号,福州路转角。坐东朝西,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35年建造,因五洲药房曾设此,故名。五十年代后,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医疗器械批发部等单位使用。 福州路河南中路口(河南中路221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81910207 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 清、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河南中路口(河南中路221号) 福州路河南中路口(河南中路221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 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地处河南中路、福州路口,建于1912年,陈云、茅盾等都曾在此工作、战斗过。1925年8月,陈云担任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发动并领导所内职工举行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次罢工并取得胜利。此楼曾为科技图书公司,现为时尚酒店。 开明书店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261 开明书店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268号、272弄3号 开明书店旧址 开明书店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开设的一个著名出版机构;1926年成立,创办人章锡琛;1926年8月1日,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在上海宝山路宝山里60号正式成立开明书店;192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杜海生、章锡琛先后任经理;书店扩大后,发行所迁至中区福州路,淞沪会战中,梧州路总店毁于战火;1941年在广西桂林设立总办事处,后迁重庆,1946年迁回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物包括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林语堂《开明英文读本》等;1950年,开明书店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改组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西大药房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346 中西大药房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315号(原313号) 中西大药房,顾松泉等合伙于1888年在四马路(福州路)中市转角处开设,是上海第一家华商西药房。1915年前后,大药房迁至福州路272号中和里口,门面扩大为四开间,重新装修,扩充营业。1927年在福州路313号山东路口新建五层大楼。 杏花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274 杏花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343号 杏花楼 (上海著名饮食集团)创建于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是广东人“胜仔”开的甜品店,到如今已是颇具规模,享誉申城的粤菜名家。 福州路379弄50号江苏旅社旧址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33-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80000368 江苏旅社旧址 清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江苏旅社;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福州路379弄50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11年;保护类别:三类 福州路379弄50号江苏旅社旧址 福州路379弄50号江苏旅社旧址 福州路379弄50号江苏旅社旧址 福州路379弄50号江苏旅社旧址 平面布局体现中国传统宅院特征,为多进旅馆格局。外部为青砖墙面,门窗、阳台有西式风格的细部装饰。天井周围立柱、栏杆、檐口等处有精美雕饰,房间多而小,多有配以彩色玻璃的小屋,是中国传统旅社西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建筑类型。 建于1911年的江苏旅社的原负责人是一位名叫吴桂荣的绍兴人,当初他几乎变卖了全部家产来筹钱建造旅馆。本来想造六层,但无奈建造过程中,老板没有钱了,只好造了两层楼。1947年吴桂荣的太太病故,50多岁,看着斯文老实的他,当年就续弦了一位48岁的老大小姐,还在旅社的大天井里大摆堂会,戏唱了好几天。结果好日子仅过了5年,吴桂荣就病逝于肺癌。吴桂堂病逝后,工人眼看拿不到报酬就纷纷离开了。而那位老大小姐,才做了几年的老板娘,就被分配到对面弄堂里帮人家洗衣服过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之后中百公司接管了旅社,成为他们的职工宿舍。据说中百公司在分宿舍的时候也是要看职级的,第一排朝南且有独立阳台的宿舍给职级较高的人住。普通职工只能去住后几排的房子。那个年代的职工们没有什么好的娱乐设施,最奢侈的莫过于在旅馆的天井里塔台听戏了!如果当时有人要在旅社里摆宴,大家就会在大天井里搭好四面都能看到的舞台,邀请沪剧名角来唱戏,十分热闹。 生活书店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300 生活书店旧址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384弄4号 生活书店创建于1925年10月。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社基础上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生活书店是解放前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前后出版发行了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达1000多种。生活书店一直自办发行,有健全的发行机构。除发行本版书刊外,还经售外版的进步书刊,从而成为新出版业的发行中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与读书、新知两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福州路390号外文书店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48-V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外文书店 地址:福州路390号 原世界书局现上海外文书店,新瑞和洋行1931年设计,装饰艺术派风格。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为深红色陶面砖和浅色水泥粉刷相间,强调竖线条构图。 吴宫大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416 吴宫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福州路415~433号 1930年建造,现由吴宫大酒店等单位使用。 王宝和酒店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253 王宝和酒店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福州路603~605号 王宝和酒店 王宝和酒家享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创建于1744年。1936年王宝和迁至福州路现址。 天蟾舞台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52 天蟾舞台旧址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福州路701号 天蟾舞台旧址 福州路701号,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前身为天蟾舞台,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 原天蟾舞台,最早叫大新舞台,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资兴建。1926年春节,大新舞台落成,大新舞台开幕后,南北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高庆奎、马连良、盖叫天、俞振飞等纷纷登台献艺,每日满座。1928年扩大舞台,改名为天声舞台,直至1930年江北大亨顾竹轩接办经营,才定名为天蟾舞台。由于天蟾舞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剧场,社会上一些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1947年夏天,社会各界在这里召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1951年5月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动员大会在这里召开,陈毅市长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福州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读书心得, 保护的读书心得,福州的读书心得,建筑的读书心得,历史的读书心得,路上的读书心得,优秀的读书心得,建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福州路是上海市黄浦区一条东西向街道,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1850年前后开辟外滩到河南路一段,因西面通往基督教伦敦会教堂天安堂(今山东中路),故名布道路、教会路(MissionRoad)
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设109个小项的竞技比赛。()A.7个大项,15个分项B.6个大项,15个分项正确答案:A、7个大项,15个分项福州路是上海市黄浦区一条东西向街道,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街”。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1850年前后开辟外滩到河南路一段,因西面通往基督教伦敦会教堂天安堂(今山东中路),故名布道路、教会路(Mission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