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王” 考(三) 易律夫撰的读书心得


2023-05-06 21:54:03 ,


“王”考(三)

易律夫撰

我们继续谈“王”。王,就是王权、王朝,更是世袭家天下帝制的总策源地。《诗经·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王与皇、帝、君、天子的意义是相互关联的。尽管就“王”字的变化而言,比较复杂,但与皇、帝、君、天子一样,都是具有可观的私财基础的。财物是上古皇帝君王的全部依靠,也是后来一般皇帝君王之所以成就自己、行使王权、表现帝王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王”字本身,由于就是古“玉”字的完全翻版,其私财宝物的含义就显得更为充分。

现在“王”字,本是古“玉”字,秦隶将古“玉”(王)加了一点,变成今天的“玉”;而原来的甲骨文“王”则被弃除,代之以古“玉”字,也就是完全的“王”字。而“玉”观之光煌,触之温润,是人们私财宝物保值升值的表现,而这又是个人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仅干活劳动不知保护使用,难有好结果;战争掠夺、非法强取,只会产生暴发户,更没有好结果。只有知道其价值,宝爱其价值,使用其价值,提升其价值,这才是正当财产产生的古规古法。这也是古“玉”(王)字高于王、甚至皇、帝、君的地方。很可能古“玉”字,其意义就是上古的皇帝君王,只是没有文字记载。而不是今天“王”字形式的甲骨文“王”,斧钺形“王”等,附庸风雅,见异思迁,不惜牺牲抛弃自己原本,在秦隶里,人为的生拉硬扯的代替了古“玉”字,即变成今天真正的“王”字。虽然今天的“王”字,是简单的三横一竖,然而它的来源却是靠冒名顶替,复杂着的呢!当然,古人要变用字,已经是历史,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从“王”字从最初甲骨文“大”下一横(地利)、到商中期“大”下一横再“大”上一横(天时)、再到殷周“斧钺形”(人伐)等可以看出,“王”似乎完成了一个天地人合一即上下求索过程。而求索什么,显然是财富,而且是私财。而玉器光煌和温润,则圆满地解释了社会财富和私财统一的现象。所以,“王”字在春秋战国的“干”下一横的形状即返回到甲骨文“王”字最初形状意义后,就在秦隶里,摇身一变,冠冕堂皇地由甲骨文不规则的“王”字,变成了古“玉”字即规则“王”字,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王”字。而一个“王”字,从甲骨文“王”字的粉身碎骨,到在秦隶古“玉”字的越庖代俎,借尸还魂,正式成为今天的“王”字,无异于死里逃生、凤凰涅槃。而更从一个“王”字的变化史,可以看出所谓的王朝、王权、世袭帝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征伐战争、横征暴敛而开始,也几乎没有一个因拉大旗作虎皮、胡作非为、与民为敌而轰然结束。

中国人历来有尊拜帝王将相的习惯,“皇帝老子”简直就是神。而国人的此种惯性奴性,在世界各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概是3700余年的世袭帝制王权统治使然吧?自夏王朝褫夺古禅让选举开明政治、首先实行世袭家天下帝制王权统治以来,帝王天子独尊,一句等于一万句,百姓官属惟有山呼万岁,将王权王朝的丑恶历史演绎得活灵活现。而个人自主、创新发展则被视为异类,依赖等待成为民族惯性。考究帝王、皇帝、天子、君王等的意义,甚至官属吏臣的本质,脱离不了王朝王庭及其由此产生的王权。因为它们有十分相似相同的性质。如《逸周书·谥法》说:“静民则法曰皇。”又说:“德天象地曰帝”“赏庆刑罚曰君,从之成群曰君”“仁义所在曰王”等。而要了解王权(世袭家天下帝制),显然要首先了解“王”字。根据字源学,“王”字的最初意义是“玉”。因为古“玉”字,其形状就是今天的“王”字。而从古“玉”字意义里,或可以窥见“王”的原始意义。只是由于古“玉”是“王”,没有文字记载,其最初的原因来源,今天已不可考据,我们或可以从与今天“王”义相同的皇、帝、君、主等字里寻找出某些线索。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们似乎可以从盘古开始的,因为盘古或称盘皇、盘王。但它纯粹属于民间传说,非史据,而且晚出在三国,故而暂且不论。三皇五帝则出现在先秦诸子文献,也早于王,司马迁《史记》没有尽取,将之作为理解“王”义,是完全够资格的。特述论以下。

中国最先具有帝王绝对权威的是“皇”。如三皇,即燧皇、羲皇、女皇。接着是五帝,即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当然,这也是后人(诸子)加上去的,我们尚不能完全以此为凭。尽管如此,它记载皇、帝的顺序表现,应该不会完全不实。而既然“皇”在先,“帝”在后,则“皇”重于“帝”。“皇”本为“大”“煌”,煌煌温润之光,应是一种玉。确切说,是一种白玉。古人有“白璧为贵”的说法。“帝”则是“蒂”,为佩蒂,是结玉之戴钩。说明此时的玉已经经过雕琢的,也很精贵。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说“皇”是玉的自然美的话,“帝”则赋予玉以人格美。而玉的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结合,必然是美仑美奂。故汉司马迁著名的《史记》就将“黄帝”放在史首。因为“黄帝”,本是“璜蒂”,即一种偏黄的玉戴钩。既有“璜”的玉器,又有“蒂”的佩带装饰物。而“蒂”还有“柄”的意思,既好把玩,又好出示予人进行观瞻。而“玉”的本性是明艳宣扬,否则就不为其艳;而自己趁时把玩,金屋藏娇,方知其温润。如果深藏不露,玉不成其玉,很可能错过时间。所以,皇、帝、君、王所表现的王权要兴旺盛大、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切实有效。如此,就可以显示皇、帝、君、王的威权。而威权不到,则无“王”矣。

根据“皇”“黄”“王”三字的音声近同(在南方某些地方,此三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此三字或有一定的意义相似度。从“王”字就是古“玉”字看和皇、黄(黄帝)、君等具有王权内涵看,它们都是与玉器宝物有关的。由于“玉”具有使用价值、保值、升值等商业效应,可说明上古人们对私财宝物的要求之高和其经济学理论之高超全面。

我们知道,“王”字近“玉”字,古字“玉”就是今天的“王”字,也就是今天正三横的“王”字。而古“王”字在初期甲骨文是“大”下一横,或表示“地”。商中期变成“大”下一横且“大”上一横,或表示“天”。到了殷周,“王”变成“斧钺”形,显然是对人、对征伐的。楚文字的“王”上有一鸟虫,大概是个案问题。而古“玉”(王)字与古“王”字(甲骨文初)是有关系的,是显然的。至于是古“玉”字在前,或是甲骨文“大”下一横的“王”字在前,没有资料能够证明。但古“玉”字是规整的“王”字,而甲骨文的“王”甚至秦汉后(魏晋楷书前),都是不规则的“王”字(王字中画靠上),故而古“玉”(王)字的产生有首先存在于“王”字的可能。

一般地说,古“玉”(王)字是均衡的,经过雕琢的,应是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相应结合。古“王”字出现频率多的是“干”字下一横,与今天的“王”字比较,可以说是不规则“王”字。但此“王”字也说明是经过雕琢的,只不过人工装饰过头或受到破坏。古“王”字的“斧钺”形就是证据。王虽是玉宝,本应炫耀文明,却变成武力征伐。玉本是财富保身的,却将之武伐人家,尤其是青铜铁器的斧钺。古“玉”(王)的意义发生改变退化,社会已不是那么文明的了。有玉宝在身,充实自持,但却是武力相向,当是不得已。或说明玉宝不足,有缺憾,故而要征取。或者为保护玉宝私财,抵御侵略,故而投器击人,毁财宝以抗敌。从“王”字初形看,没有古“玉”(王)字的笔画工整均衡,或许“王”(“大”下一横)字先于古“玉”(王)字。因为后来“王”的“斧钺”形,说明玉器的加工问题。因为玉的初期都是石头,只不过是“石之美者”,需要雕琢的。进一步说,古“玉”(王)是“王”(“干”下一横)的刀劈斧削雕琢而来的。但不规则的“王”字表现,或说明玉的毁坏破碎即没有雕琢或破碎之玉。故王是玉的破坏者,是古规古法的触犯人。所以,王(“干”下一横)或是因将玉宝当作武器击人而毁坏之玉,或是因制作不工报废之玉。这也可从古玉字、古王字的字形区别可以看出。古“玉”字是工整均衡的“三横贯一”,有着平衡安定的意义;而春秋战国的“王”字,形状是“干”下一横,其三横并不等距,表现了不规则,或目无规则。所以,我们又说,从皇、帝、君、主字甚至“王”字形状和内容统一看,古“玉”字可能在皇、帝、君、主前,甚至“王”字前。因为古“玉”字就是今天的“王”字。虽然玉是玉器宝物,但内在的王权也是存在的。因为“王”就是古“玉”字嘛!而玉的宝内、煌煌外财以及社会物资发展概念等,均是皇、帝、君、王、主等王权表现的不二内容,只不过古“玉”字所表现的原始意义已经变得古老无稽罢了。

今天的“王”字,就是古“玉”字。是三横均等的“王”,有公正公平的意义,或保留了相关的上古禅让选举开明政治内容。而夏商周甲骨文不均衡“三横王”,尤其是殷周“斧钺”形“王”,表明古玉器和“玉”字内容精神于此时期已经破碎,或表现了古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某个历史过程。故说古“玉”字或表现了原始禅让社会的开明政治方式和治理天下的公开公平公正善举。在原始禅让社会,酋长首领由群众自下而上推荐,并再三谦让,君子风范。如古贤伯益在《书经》所主张的“满招损,谦受益”“儆戒无虞,罔失法度”“惟德动天,至诚感神”等。受禅让者在位后,也是有自知之明,能上能下。但自夏王朝开始,抛弃了古禅让,实行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禅让情形就发生了变化,古规古法受到严重冲击。“王”已不是均衡三横之“王”,变成上下不等之“王”,甚至是“斧钺”形。人们的自高自大成分存在加重,没有谦听则明。如首创中国世袭帝制王朝的夏启,就公开说:“余禹帝之子也。”从而窃取权力并使之成为“王权”。据《尚书》,《尧典》《舜典》没有出现“王”子,《大禹谟》的“王”字作往、到。只有《甘誓》载夏启自称“王曰”,才开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王”字,如夏王;商以后沿用,如汤王、商王。而夏启首开的王朝世袭帝制及其施行方法,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圭臬和表现特点。尽管周称天子,秦称皇帝,汉以后皇帝、天子、帝王混称,但从夏王朝开始的王朝王权的“王”概念,一直在泛化。而从春秋战国诸子开始,对皇帝、帝王、天子、君王等的解释,无不包含在对“王”的内容理解解释里。首先对“王”字进行字面解释的是儒祖孔子。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说明此“王”形状是古“玉”字,时期也是上古。根据孔子所在的时代是西周,而西周时期的“王”字形式是“斧钺”,此与孔子“郁郁乎文哉”理想是相悖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将“王”的古“玉”字写法摆出来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是反对王朝世袭帝制的,主张王朝前的禅让社会,只是表现是隐晦的。而孔子明里也尊尧舜的,其著作《论语》就专门开辟了《尧曰篇》。另外,孔子“一贯三为王”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转述的,不知道其出处,但与孔子一贯的“效先王”主张是一致的。汉初名儒董仲舒似乎也发现了“王”及其包含的王权政治,是世袭帝制的根本大法。为了维护世袭家天下帝制的王权利益,董仲舒别出心裁地在《天人三策》里大尊“王”字。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练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显然,这是一次高度的哲学概括。就是不知董仲舒是否还潜藏着另一种思想。那就是,如此尊“王”论“王”字,但古“玉”字就是“王”字,其内容思想与“王”有着幽古的历史渊源,而汉时的“王”字在经过秦隶后,与我们今天的“王”字是比较一致的。故董仲舒此举,显然有怀念古贤,尤其是怀念禅让选举开明政治的想法。当然,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天人合一”理论几乎左右了中国汉以来的文化思想领域,抱团庇护着原本腐朽透顶、残暴独裁的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目的则无非是分一杯羹、封妻荫子、谋副官绶。

其实,就字义上看,“王”与“皇”“帝”“君”的传训过程或有区别的。皇、帝、君有着一定的恒定性,谈“皇”谈“帝”,字义变化不大。甚至“黄帝”“尧帝”“帝喾”等,还均为特指,不能别代。而“王”字就不同了,不仅今天的“王”本是古“玉”字借代而来,而且在千余年间即甲骨文的“王”、殷周、战国等时期,“王”字的形状变化多多,内容也不完全相同,战国楚文字还在“王”字上头,戴了个大大的“鸟虫”帽子。其间自然是有缘由的。那就是“王”的皇、帝意义是夏王朝开始的,“王”字代表着王权世袭家天下帝制,独裁专制,鱼肉人民,与古禅让选举开明政治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传说中的古禅让社会,在后来的儒士仁人那里,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理想社会,尧舜禅让,千古美名。不过其表现在明处少,多在暗处,讽刺隐晦。这里,由于我们前面已经谈了“王”字在甲骨文不规则“王”字、斧钺形“王”的形状意义,下面再就古文献资料谈谈。

在古代文献里,尤其是先秦诸子,“王”并不是特指“王权”的“王”,还有其他意义表现。如读音为【wang】的“王”,就是“旺盛”。如《广韵》说:“王,霸王。盛大也。”《左传》说:“王正月。”《诗经·皇矣》说:“王此大邦。”《尚书·洪范》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易传·系辞上》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诗经·殷武》说:“莫不敢来王。”《诗经·臣工》说:“王厘尔成。”《诗经·大雅》说:“昊天曰明,及尔出王。”《庄子·德充符》说:“彼兀者也,而王先生。”这些古文献例子都说明“王”的旺、往、到的意思,而皇帝、王权的意义成分不是那么明显的。甚至《庄子·养生主》说:“神虽王,不善也。”注为“心神长旺。”将其拐向了人的内在意志心理偏颇方面。而即使在汉时,“王”字的这种歧义繁多现象仍然存在。如汉司马迁《史记·荆楚世家》说:“欲王同姓以镇天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王,天下之归往也。”扬雄《法言·先知》说:“征于四方,四国是正。”唐李轨《注》此作“正”。而正,表示的是人的安定、人品,与《庄子》“神虽王”的意思一样,都是在由外在实践转向人的内在心理和人品。虽然《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似乎也有古禅让政治的公平公正,但其“不极端、不结党帮”的政治要求,与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禅让政治的距离,相去则确实有点远了。而御用文人引以为荣的“王道”,也由于王权无二、世袭帝制的原因,实际体现的多是霸道。故北宋陈彭年《广韵》就直接挑明说:“王,霸王。盛也。”将“王道”本是“霸道”的王朝社会现实,公开摆在了人们面前。当然,王道的“无偏无党”,与古“玉”(王)字表现的平衡均等的概念并不完全相悖,只是与古禅让相比,层次太低了,仅是“无偏无党”不偏颇、不结党营私,还不符合王朝封建、中央集权社会复杂的形势和老百姓的标准要求。所以,作为均衡规则的古“玉”(王)字,逐步变成不规则多样的“王”字,最后在秦隶“拿来主义”左右下,将本是王权表现的古“玉”(王)字,褫夺了成为今天的“王”字内容形式。而古“玉”(王)却被改头换面,让位变成今天的“玉”字。这样,古“玉”的王权被人为剥夺,一块原汁原味具有权威的美玉,逐步变成了夏商周以来的破碎不堪、残缺黯淡的可憎貌。

虽然也有不少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的走狗隼鹰、死硬派为王权招魂铺装,但不过是混淆是非、掩人耳目罢了。如《谥法》说:“仁义所往曰王。”《正韵》:“王,主也。”又说:“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诗经》:“宜君宜王。”注谓“王,天子也。”但没有帝王意义的“王”歧义更多。此或可以看出,古禅让选举开明政治与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的对抗之激烈,赞成或反对王朝王权,是拥护支持禅让开明政治的分水岭。如《博雅》就纯粹将“王”当作一种野生草。江东地方呼鹗为王鸜,鲔之大者为王鲔,大蟒为王蛇,虎谓王猬。而在民间地方方言里,对“王”的解释或多有不敬。如“做王的性子,挨枪的命”(冲天炮)、“王八蛋”(骂人)、“王五麻子”(挖苦)、“嚷王龙”(瞎嚷嚷)、“王眼珠”(不近情理)、“称王称霸”(无赖)等,如此这些,如果惹上身来,那可都不是什么好事情的。而“王”在国外,英文为king,虽然也尊贵,是巨形(东南亚称“京”)、重要、权势的象征。但西方民间社会对“王”也没有那么敬崇,地位也没有那么高贵。如英文king(王),在早期国际象棋里,是可以被吃掉的,具有普通棋子的表现。而在扑克纸牌中,king是老k,位于13数,是最后一张。而且此数“13”,还是西方世界人们忌讳的数字。与国王king相同的是王后queen,本义为蜜蜂,寓意具有民众般的勤劳,也非王权在捂,养尊处优。在国际象棋中,皇后queen,也非最强棋子,有时与普通棋子士、相相似。当然,一般来说,这个王,哪个王,多是好事的。如帝王将相、王佐之才,是英雄;王牌效应、王者荣耀,是褒扬。但是天子无上,王权至尊,物极必反,往往存在着不测之事。如《庄子》说:“神虽王,不善也。”就是说人的心智不能太长旺,不能意气用事,不能自以为是。否则,问题就在眼前足下、瞬间爆发。

故而概括起来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袭家天下帝制和它的王朝王权政治,最终避免不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一个原因是它那罪恶的开始,就是为攫取暴利,并永捂王权、万世因袭;另一个则是它的在位,惟是为了穷奢极欲,不劳而获等。正如明文学家瞿佑《剪灯新话》小说云:“一国之兴衰治乱,皆有定数,不可转移。”所以,在经过各个王朝、世袭帝制无数次的崩台塌方后,由于西方先进政治的影响,更由于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等的奋力拼搏、前赴后继,横行中国3700余年的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终于在清王朝末寿终正寝,并永远地退出了华夏历史舞台。


古“王”字邅变图(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年10月22日农历壬寅季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王” 考(三) 易律夫撰的读书心得,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