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4)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比较的读书心得,论语的读书心得,语的读书心得,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十讲比较 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 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是纯手工逐字录入。参考对象有纸质的整本的书,也有网络上对某一段的解释。 今年参考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重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我拿我的笔记和该书进行比较、推敲,很受启发,有很多收获,进行了多处修改、调整,但同时也还存有很多疑惑。 我一直坚持,对《论语》的注解没有标准答案。我不想迷从杨先生,也不想让疑惑一直是疑惑,所以将我在今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地方列于此篇,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讨论、共求进步。 【仁】【智】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不是里外的“里”。“里”是古代的面积单位,即长宽各300步。古代计里画方,安置居民,里是居民组织的基本单位。现在有些地方,仍以里为名,比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有一个“里村”。 择,某些方言可能读作zhai,所以有的古书引用误作“宅”。 孔子说:“乡里乡亲都是有仁德的人该是多美的一件事呀。不选择这样的社区,不与仁人相邻,怎么能得到智慧呢?” “得知”还可以解释成“算作智慧”。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仁】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志”是有心追求。 如果立志追求“仁”的境界,离仁近一点,离恶就会远一点。仁成,无恶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仁】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很悲观,他说他没见过好恶分明的人。 好仁,玩命追求,没有比“仁”更吸引他。 恶不仁,深恶痛绝,不让不仁的人影响到自己,就像有洁癖的人一样,远离一切污浊。这是讲心。 接着讲力。孔子说他没见过有谁心中追求仁,却因力不足而做不到。 有没有人哪怕只在某一天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仁”上?也许有吧,孔子说反正他没见过。 求仁便会得仁,但是得真求,不能作秀。 “德不孤,必有邻。”话虽如此说,但放眼望去,孔子却一个这样的人也找不出来。 如果真像孔子说的这样去做,不就走了极端了吗?而走极端很明显是孔子所反对的。这样做虽然不妥,也不中庸,但代表着一种精神。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前半句)译为“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 【礼】【让】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不难”的意思,相当于今天“这算得了什么”。 礼让,是“礼”的一方面意思。 礼让不仅是道德,也是规则。机动车礼让行人,不是说让也行不让也行,不是提倡、号召,而是规定,想得通得让,想不通也得让,不让就罚你! 孔子认为,礼让精神是安邦治国的根本要求,只有提倡礼让,一个国家才可以成为礼仪之邦。他说: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治国)有什么难的?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还要礼干什么?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自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shen,1声,是曾子的名,曾子的字是“子舆”。 贯,贯穿的意思。 门人,指曾子的弟子。 忠恕:忠是尽心诚意,恕是尊敬对方。恕,不等于“宽恕”,如今所谓宽恕,强调的是“宽”。 “恕”和“仁”,恕是如其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仁是人其人,拿人当人。 “忠”是中其心,中庸的中,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门人”译为“别的学生”。} 【共勉】【君子】【小人】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道、明白的意思。 一事当前,君子必先辨其是非,小人必先计其利害。君子崇道德而浅功利,小人则唯利是图。 既然知道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在跟君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在“义”上做文章,跟小人谈判的时候则直接抛出“利”来就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对讲情、讲理的人管用,“唯利是图”的小人则会把你说的话全当作玩笑。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孝】【游】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游学、仕宦、经商等。 方:方向,方位,地方。 父母在,不能出远门。出去得远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也许,此一别,再无相见日。出去得远了,音信难通,瞎让父母担心。 即使去近处,也要告知父母自己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言】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身,代表自己。 逮,dai,4声,及、达到。 孔子讲:“古人慎言,不轻易许诺,说了却做不到会感到耻辱。”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言】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定。 承4.22,古之君子慎言重诺,唯恐说了自己却做不到。可是一旦做出了承诺那就必须做到,失约的事很少见。 如果把“约”解释为“约束”,那么这一段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自律的人很少犯错”。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译为“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共勉】【君子】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同1.14句中“敏于事而慎于言”。 “讷”,ne,4声,说话谨慎。 敏,敏捷、灵敏。 “讷于言”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表达。 “敏于行”是指手脚勤快,反应迅速。 4.22、4.23、4.24应该合在一起理解,前两段是陈述,这一段是总结。 4.22—4.24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约失之者鲜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欲”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应该”。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4)的读书心得, 比较的读书心得,论语的读书心得,语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论语》十讲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第十讲比较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
《论语》十讲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第十讲比较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