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论语札记第30期】第4章 治世论 第2节 治世之根本——仁德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根本的读书心得,论语的读书心得,札记的读书心得,语的读书心得,仁的读书心得,德的读书心得, 【论语札记·第29期】第4章 治世论 第2节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想,提出了关于“德治”的理论。“德治”也就是以仁德治国的施政学说,它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占有突出位置。其要义是:为政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孟子进一步提出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学说,把德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这里,他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告诉人们,道德教化比单纯的刑罚要好得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用行政命令去实施领导,用严刑苛罚去整治民众。孔子认为,这样做,民众虽然会因为畏惧而求免于处罚,但是却没有廉耻之心。这种强制、压制的手段,其效果必不能深入人心,使民众感而自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为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榜样,用仁德去引导民众,用礼乐去教化民众。孔子认为,这样做,民众就会纷纷效仿,并且有廉耻之心,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心悦诚服地按照礼的规范去做,从而收到人心归服的效果。 孔子有关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引发了后世关于“礼”与“法”、德治与法治相互关系的长期争论。生活在战国晚期的荀子,继承孔子又突破孔子,溶礼法于一炉,提出“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把“礼”与“法”当作治国安邦的两大根本手段。西汉学者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提出“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著名论断,为汉代实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国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到了唐代,《唐律疏议》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句简明的概括,将这一治理模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之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是新中国总结历史经验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治国方略。 孔子认为,以仁德治国,主要靠为政者自身德行的感召力。他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了“仁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只有为政者以仁德立身,以仁德施政,人心才会归服,他也就会像北极星居于天之中心(古人当时的认识)那样,具有向心力和号召力,满天的星星都会围绕着它转动。 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表率作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认为,“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孔子把政事的“政”字,诠释为端正的“正”字,有何深意呢?为政者要端正,是孔子为政治国的重要思想。把为政治国的要害高度概括为一个“正”字,包含三层意思:其一,为政者做人要“正”,就是要首先端正自己,品德高尚,公平正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所谓“其身正”,就是为政者要以修身正己为先,这是良好政治的开端,必然会带动社会风气趋向良善;所谓“其身不正”,就是为政者带头搞歪门邪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风气也一定会走下坡路。孔子用鲜明的对比,指出了“其身正”与“其身不正”分别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施政效果,强调了为政者以身作则的极端重要性。其二,为政者做事要“正”,就是要带领大家走正道。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假如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又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其三,为政者要带头树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 孔子对于那个动乱时代学风、政风日下的状况非常忧虑,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修德、讲习、徙义、改过,是孔门师生为人为学的四个重要方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道理不能趋而从之,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的现象感到深深忧虑。尤其是对于为政者来说,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风气就只能日渐衰败。孔子的忧虑,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个“德”,其根本性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充分表明,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只有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和自觉依法办事的生活。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政权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品行如何、作风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准则,也是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领导干部只有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秉公用权,为民造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榜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论语札记第30期】第4章 治世论 第2节 治世之根本——仁德的读书心得, 根本的读书心得,论语的读书心得,札记的读书心得,语的读书心得,仁的读书心得,德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一阄得无题二首其一作者:赵俊理梦魂无据鸟啼空,一望闲云自在中。晓说金钲何所忆,婵娟被动得真红。注:金钲,喻太阳。二阄得无题二首其二作者:赵俊理尘染图书沁古香,苔茵绕砌杏阴凉。夜鸣还忆琴声急,惊破泥窗大梦场。注:泥窗:纸糊的窗户。【论语札记·第29期】第4章治世论第2节治世之根本——仁德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想,提出了关于“德治”的理论。“德治”也就是以仁德治国的施政学说,它在孔子创立
【论语札记·第29期】第4章治世论第2节治世之根本——仁德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想,提出了关于“德治”的理论。“德治”也就是以仁德治国的施政学说,它在孔子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