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程不识是汉武帝时期被低估的名将之一,一生不败,比李广高明多了的读书心得2023-05-06 21:54:03 高明的读书心得,李广的读书心得,一生的读书心得,一的读书心得,名的读书心得,明的读书心得,李的读书心得, 世人都在嗟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却不知,在与“飞将军”李广同时代,还有一个“不败将军”程不识其实更值得大家推崇和学习。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干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不是快速地去打赢对方,而是要让对方一直赢不了。也就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 这种“不败”思想其实在军事战争中,很多时候比“求胜”思想重要得多。因为从逻辑设计的顺序来看,“不败”才是“求胜”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力求不败”的思想有时候显得过于稳打稳扎了,从而给人感觉没有那种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刺激感,但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还是小心谨慎点为上。 李广的作战风格是典型的进攻为上,程不识则是以防御为主,将两人的表现放到一起,稍微比较一下就知道孰优孰劣了。 程不识和李广的作战风格比较李广是西汉时期的明星将领,在世人心目中的口碑和名气都很高。为啥?因为李广个人武力值很高,若说单挑,鲜有对手。而且李广这种人勇气可嘉,充分发扬“不服就干”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精神,反正干就完事了。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事逻辑,是非常符合老百姓的审美情趣的,普通老百姓哪里知道那么多背后的利害得失,他们就是要看着刺激、痛快,所以李广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无疑是更受欢迎的。 而程不识一生未败,原本按照这样的成绩,汉武帝一朝也就他和卫青、霍去病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是与卫青、霍去病彪炳史册、人气爆棚不一样,程不识在历史上的人气并不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程不识没有什么大快人心的战绩可以拿得出手,其次是程不识以防守为主的作战风格不太讨喜。吃瓜群众板凳都准备好了,结果等了半天,你连个稍微大的动作没有,老是这么不愠不火地搞下去,观众们根本get不到刺激感和成就感。 事实上,程不识在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之前,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气一直都是和李广并驾齐驱的。李广是最锋利的矛,他是最坚实的盾。且两人的军中崛起都是在汉景帝时期,是汉景帝时期除了周亚夫外,名气和表现最好的两个军事将领。 大家也都知道,汉景帝时期,大汉王朝还处于闭关修炼的状态,对外作战鲜有主动出击的意愿和动作。也就是说,当时给军事将领提供的舞台和机会并不多。 但是,即便当时匈奴和大汉总体上是遵循“和亲纳贡”的基本国策,但是双方在边疆也时不时发生一些小摩擦。这些局部作战让走向两个极端的李广和程不识分别扬名立万。 李广是一个猛男,也是一个武林高手,只要遇到匈奴人敢来找茬,带着兄弟们就是猛造,直到把对方干趴下再说。 李广这种进攻型选手其实很讨喜,猛男嘛!那种横冲直撞、勇往直前的表现很容易刺激人们的肾上腺激素,瞬间达到兴奋点。而且这种尖刀式的作战方式很容易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扩大战果,鼓舞士气。 比如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就身先士卒地冲入敌阵,获得“斩旗”之功。比如他在防御边疆的时候,就经常把小股匈奴部队单挑得没脾气。 但是,这位同志多少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嫌疑,做事不讲政治、不讲策略、不计后果,随心所欲,率性而为。 比如他私自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印,这种低政治觉悟的行为就使得他在汉景帝时期一直无法进入中央军序列。 比如他曾得知三名匈奴骑兵干掉了他监军太监的落单小分队,便不和主力部队打声招呼,就率领小卫队去追击,结果被匈奴的大部队给盯上了。结果还是靠着铤而走险的“空城计”才唬住了匈奴人。 而程不识的军事作风完全不同,这位同志稳打稳扎,循规蹈矩,从来不乱来的。平时训练士兵极其严格,行军打仗必须考虑得面面俱到,安营扎寨、排兵布阵也必须是有理有据。用今天的话来说,程不识就是稳得一批,他做什么事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所以程不识防御边疆的时候,虽然没把匈奴人揍得怎么样,但匈奴人也没从他哪里讨到什么好,甚至到最后匈奴犯边时,要是听说前方守将是程不识,立马绕过去另寻目标。为啥?这个糟老头要么高挂免战牌,要么只有在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出来干两下,那有啥意思? 这和大家玩扑克牌一样,对方把把不跟,你玩起还有什么意思吗? 别看程不识这种“缩头乌龟”的搞法让人觉得很不刺激,但是它却很符合当时大汉王朝的核心需求。因为当时大汉王朝正在休养休息,就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边关将领能保证国内可以不受匈奴铁骑的干扰就行了。否则,朝廷这边给匈奴人又送姑娘又钱财,边关那边则和匈奴人热火朝天地干着架,那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汉景帝时期,程不识实际上是更受朝廷赏识的。因为这种人更能为朝廷创造价值,更能让朝廷放心,不会随意给朝廷添麻烦,从而增加各种不可控的风险。 但是到了汉武帝登基之后,大汉王朝对匈奴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朝廷对于军事将领的核心诉求也在悄然间发生了改变。在血气方刚且霸气无双的汉武帝心里,防守和忍让?我大汉对匈奴都防守和忍让了60年了,是时候好好揍这帮臭不要脸的人了! 于是,汉武帝登基之后,其实一直就在着手考察和提拔能担当重任的军事将领。程不识和李广这两位前朝军事明星自然首当其冲。 汉武帝大手一挥,都别扭扭捏捏了,快到朕的身边来,让朕好好看看你们是什么成色。 实际上当时很多文武大臣推荐李广进入中央时,程不识其实非常可观地向汉武帝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对汉武帝说:
啥意思呢?李广同志虽然能打,但是治军还是太随意了,怎么方便怎么来,百无禁忌,与敌作战完全依靠于临场发挥,虽然搞得下面的士兵心里很爽,恨不得为他去死,但这种搞法还是不严谨,风险太大。而我虽然平时治军比较繁琐,特别注重细节,下面的士兵们有时候也会嫌我烦,但是,匈奴人想从我这里占到什么大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 话自然是说到位了,但是架不住汉武帝内心里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搞事,且极其缺少能搞事的人,所以汉武帝还是把名将李广调到中央军来了,让他和程不识一起成为了禁卫军的统领。
当然,汉武帝在识人之明和知人善任这一块还是有独到之处的,虽然因为李广名气在外,他准备委以重任,但他背后必须要经过多方考察和确认的。 在第一次四路出征匈奴的试探式大练兵时,李广这个以进攻闻名的猛将结果考试不及格,全军覆没而归,就连他自己也是在先被俘而后趁着匈奴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夺马而逃的。 通过这次考察,李广基本上就被汉武帝看透了,这位猛男当个猛将可以,但是要让他去独当一面,基本上是靠不住的。按照他那不管不顾,不爱动脑子只会拼血性的搞法,基本上会因孤军深入而被团灭的。 所以,李广之后基本上没有被委以重任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悲壮演出,那个“前将军”也是他苦苦哀求得来的。但汉武帝转过头来就后悔了,觉得他办事不靠谱,于是嘱托大将军卫青不可让其担任要务,所以卫青后来让他和赵食其一起负责包抄策应,结果他又迷路了,错过了跟着卫青大军建功封侯的最后机会。最后,意难平地举剑自刎了,让人不胜唏嘘。 而程不识在汉武帝对战匈奴的过程之中,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出场机会和高光时刻,主要是因为他那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式不太符合汉武帝毁天灭地的进攻需求,如果汉匈作战是后来攻城拔寨的僵持战,相信程不识会有一些经典表现的。 简单总结一下,李广的作战特征就是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狭路相逢勇者胜,干就完了;程不识的作战特征就是步步为营、小心为上,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力求不败 为何程不识的名声不显?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程不识相比于李广来说,他才是真正的名将,但为什么李广在历史上名声大噪,而他却名声不显呢? 其实具体原因上面基本上已经说到了,一个是国家意志的要求和导向不同;一个是民众情绪认可的焦点不同。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加鞭辟入里地理解为什么程不识才是更难能可贵的名将,我们再来认真梳理一下这背后的军事逻辑。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战争背后都是有它的战略目标的,它是政治、实力和成本的综合核算体系,它是不适合过于去释放个人主观情绪和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也不太鼓励单兵作战和猛冲蛮干,而且局部战争的胜败往往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所以,军事战争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经过精密计算的,它是最需要去严谨对待的一件事情,因为它的容错空间实在太少了。 像李广那样平时就不注意训练和纪律,也不注重战术、战略,还不讲究军情分析,逮到敌人就上,这种生吃硬凿的搞法,说句实在话,太废人了。汉军战士又不是个个都是他那样武艺高强的大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广领兵作战,一般都胜则是惨胜,败则是惨败。他自己是打爽了,但是他手下的战士则损失极大。 反观程不识,虽然场面上搞得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是人家兢兢业业履行戍边使命,扎扎实实地抓好军队建设,纪律严明,章法严谨,每次都能扬长避短地打退匈奴人的进攻,挫败匈奴人的战略目标,降低己方的战争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难得和高明的胜利。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其实战争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一味地去打打杀杀,凡有动作,皆有成本,有时候动作过于激烈,容易造成成本消耗过度。所以,一个只注重进攻的将领,他的作战风险是极大的,战绩也是不稳定的,就像NBA打篮球一样,一支没有防守的球队能最终赢得总冠军吗? 当然,也不是说进攻就毫无可取之处,上面这些话只是告诉大家,不能为了进攻而进攻。 有些朋友被一些断章取义的话给带偏了,什么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你要是真的一味地进攻试试,迟早要会被团灭的。因为我们不能过于低估敌人的军事水准,像对付李广这种盲目进攻的贪吃蛇,有的是办法诱敌深入然后聚集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广的领军作战其实就是一种山大王的搞法,这种搞法因为士气高、单兵作战能力强,所以在局部小战场上能打出气势和效果,但真正上了大场面,往往会输得很惨。 古往今来,把“只管进攻”的战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的人只有西楚霸王项羽一人,可惜李广不是项羽,而项羽也只有一个,况且即便是项羽,最后也被刘邦、韩信在垓下给围剿了。可想而知,李广最后难以凭军功封侯其实是相当正常的,这位老同志其实只能算得上勇气可嘉,而方法十分欠妥。 当下也有很多李广式的年轻人,一心想要干大事,胆子很大也有一定的个人能力,但是经常会四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其实并不是社会故意不待见这些“奋力拼搏”的人,而是他们的行事方法不太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回到程不识这个不败将军身上来,他波澜不惊、一潭死水的防守模式是不是和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有点类似?但是为什么廉颇能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而流传千古,程不识却一直在历史上没有太强的存在感呢? 虽然程不识的做法更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兵者,凶险之事,本来就应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要努力抓好基础建设和管理。但是,这种搞法却因为太平淡无奇了,所以很难满足吃瓜群众的情绪需要。 举个例子,影视剧中,那些实事求是的纪录片和娓娓道来的文艺片为什么永远不如战争片、武打片受欢迎?因为普通民众的情绪就是需要一些极其简单的刺激,太高深的东西他们思考不了,也懒得去思考。直接的刺激来得多爽,想那么多有啥意义? 普通人的情绪,往往是重血性而不重理智。大家看看矛盾双方,在那些吃瓜群众的眼中,往往是那些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的人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而那些小心谨慎、保持理智去息事宁人的人反而容易被他们鄙视,看,这就是一个怂包,没劲!所谓的“看热闹不嫌大”其实就是这样的。 人家搬个板凳想看一部场面火爆的动作大片,结果你程不识程大导演硬生生地把它拍成了暮气沉沉的故事片,吃瓜群众会帮你去冲票房吗? 也正是因为程不识身上的看点太少,所以也不利于将他作为舆论宣传核心。你太平淡无奇了,身上没有什么传奇,也没有什么能激发广大同志们血性的东西,宣传你干啥?大家曾几何时看到历史会大力宣扬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 另外,程不识之所以会明珠蒙尘,跟他身处的时代环境也有极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跟国家意志和政策导向有关系。 像战国时代的廉颇,当时秦并天下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赵国作为弱势方,并不敢奢求把秦国揍趴下,而是只要能让秦国不攻进来揍自己就心满意足了。所以,这个时候廉颇能守得住就是大功一件。 程不识在汉景帝时期更受欢迎和重视一些,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意志和政策导向变了,以前是想方设法要维稳,现在是要金戈铁马去开疆拓土,程不识这种防御型军事将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你程不识靠防御能防御得出汉武帝的千古之名吗?能防御得出汉武帝时期四方来朝的辉煌武功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即使对程不识和李广两个人的优劣心知肚明,但依然愿意不断地给李广机会,而不太愿意给程不识太多的展示舞台。你就是善于防守,所以当个禁军统领,负责领导安全的工作更适合你。 当然,不是说像程不识这种稳打稳扎的人才就一定难以出人头地。乱世看如何火中取栗,治世看如何稳中求胜,像程不识这样的人要想扬名立万,其实还取决于他“守成”的体量。 举个例子,很多守成的人,比如你守住了你家几十万的家产,保证不会有几个人说你多么厉害。但是,你如果能守住你们家几十个亿的资产,依然会有人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的。 而程不识的战争影响从来都没有上升到整个国家战略层面,所以即便大家知道他有两把刷子,也不会对他过于夸赞和宣扬的。因为确实亮点不够,战绩的浓度不够。 对于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处江湖之远的普通百姓来说,李广生动翔实的战斗经历更提振士气,极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可是对于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来说,程不识才是真正合理而又科学的选择。 所以,尽管程不识在历史上的人气没有李广那么高,但其实作为一个指战员,程不识的军事素养是要明显高于李广的。 我们为什么要多学习程不识?司马光曾说:“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学习程不识,即便不能建功,也不会大败。但如果仿效李广,迟早是死路一条!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都知道李广这个人作战是不太喜欢做战前准备工作,包括军队操练工作的,想一出是一出,到了哪个山头就唱哪山的歌,基本上都是在临场发挥。这玩意就是在靠天赋和运气吃饭,你能保证你凭天赋就能碾压一切吗?你能保证你的运气永远那么好吗?大家看看李广后来老是迷路就知道了,卫青、霍去病怎么不迷路,人家就是特别注意侦查和情报工作,更善于抓对方的“舌头”来给自己当向导,哪像李广那样只管往前冲?你只要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里,你不败谁败?你能一个打十个,你下面的士兵也能一个打十个吗? 再说,李广平时不注意军队的纪律建设与管理,也就注定他的队伍只能打顺风仗,如果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很容易自我陷入混乱状态,从而加速己方的败亡。 当然,李广身先士卒的勇气和与士兵称兄道弟的亲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些正面作用,只不过这种正面作用放到整个大战局之中,会被无限稀释。 李广只能作为一个战术执行者,而不能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管理者。 反观程不识,他就对整个作战体系有着清晰的认识,队伍建设、纪律约束、战术策划、情报收集、预案设置等各个环节严丝合缝,从来不干自己没有把握的事,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是真正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它的人并不多。 虽然它背后的道理就是“厚积薄发”、“磨刀不误砍柴工”、“循序渐进”等等粗浅的道理,但是很多人性格过于急躁,过于追求速成,立功心切之下,是没办法沉住气去做这些基础建设工作的。 我们在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标准化作业”,如果标准都没有建立,队伍的纪律性都没办法得到保障,拿什么去标准化作业? 程不识的部队面对敌人时,总是保持高度戒备,达到了人不卸甲,马不下鞍的地步。他的部队编制以步兵为主,重防御轻进攻,一切装备和给养全是为防御服务的,所以他从不轻易主动出击。看起来好像不过瘾,但是实际上人家是在真正扬长避短,始终牢记自己的战略使命。 每当战事开始时,无论敌人冲锋还是撤退、势强还是势弱,程不识都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既不盲目追击敌人,也不退缩弃守阵地。无论战场形势多么复杂,士兵都能严格遵守军令。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成熟而又稳定的体系建设,不会轻易被敌人带节奏。 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多向程不识学习,要勤练内功,而不要轻进冒进。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大成就都是靠简单直接的单一因素就能支撑得住的,它必须要依赖于一个成熟稳定的体系的。 我们有些朋友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出人头地,这些心情和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保持理智,大家去看看周围,有几个人的成功是靠猛冲猛打获取的?即便有个别恶霸式的人是这样得到成功的,但他们又能长久得多久? 作为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一定要有系统性思维,你在带领团队干一件大事之前,必须要去认真地预防风险、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你得先调研再实施,别接到任务就勇敢向前冲,结果要不就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要不就是给对方送福利了。太莽撞了,这样的人其实是成不了大事的。 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终极任务是要对公司和团队的利益负责的,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绪、性格和功名为导向,以免陷入固执和偏执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像李广那样搞快意恩仇式的团队建设和野蛮进取的行为,其实就是像绿林好汉啸聚一起想扬名立万一样,基本上没啥前途。真正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还是要向程不识学习,先保证自己永远能坐在牌桌上,不让对方在自己这里获取更多的筹码。然后给自己提供不断壮大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把拳头收起来也是为了最后能够更有力地打出去。防守的最终出路自然也是进攻,像程不识一味地防守自然也有弊端,但是,总体上来说,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先防守再进攻要更科学一点。 之所以啰啰嗦嗦地写这么一篇文章,就是怕很多年轻的小伙子受不了欲望的刺激,只想到一直重拳出击,而不知道如何去稳住局面,再求发展。 先谋稳定,再谋发展!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程不识是汉武帝时期被低估的名将之一,一生不败,比李广高明多了的读书心得, 高明的读书心得,李广的读书心得,一生的读书心得,一的读书心得,名的读书心得,明的读书心得,李的读书心得,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读书心得
|
世人都在嗟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却不知,在与“飞将军”李广同时代,还有一个“不败将军”程不识其实更值得大家推崇和学习。《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干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不
世人都在嗟叹“李广难封,冯唐易老”,却不知,在与“飞将军”李广同时代,还有一个“不败将军”程不识其实更值得大家推崇和学习。《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话“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干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