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王” 考(二) 易律夫撰的历史知识


2023-05-06 21:54:18 ,


“王”考(二)

易律夫撰


关于“王”字,我们在昨天《“王”考(一)》一文里,已经谈了古“王”字本义。即今天的“王”字本为古“玉”字,古“玉”字成为今天形式的“王”字。古“玉”(王)变成今天形式的“玉”字,其首先时在秦隶文。或说“王”收获玉器,抢夺玉器,或说玉器破碎,雕琢过分,失去原质,都有可能。也说明“王”与玉器、宝物、私财有关,符合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观。而最初的甲骨文“王”字,是“大”下一横,表现人在地上劳动、干活。商中期“王”字,是除“大”下一横外,“大”上又加了一横,表现不仅在地上干活,还会看天时。到了甲骨文完备时期的殷朝,“王”变成“斧钺”,是征伐,是战争,说明转向对人的征服。此或是“王”字原始发展的“三连跳”。在春秋战国,“王”字与甲骨文“王”没有两样,是“干”下一横,也是干活、劳动的意思。有趣的是,在秦隶里,“王”变成了古“玉”字,也就是今天通行的“王”字,说明“王”有了玉器,有了财富。而古“玉”字则被踢了一脚,委屈地“王”上加了一点,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古义吧?但“玉”字亦或说明古“玉”已不是自然性质,进行了相关雕琢装饰,玉熠生辉,是提升增格了的。说明今天的“王”抢了古“玉”字,而“玉”并不失掉本格;“王”也并不损玉,或有升格(权力)。总的说今天的“王”字,是从古“玉”演化来的,则是有史据字据的事实。至于“王”与甲骨文“大一”、“天一”、“太一”、“太极”、“大恒”、“泰壹”等,是关联在一起的,表现了古人的一种自然观、世界观。其具体解释可参考昨天拙文《“王”考(一)》。

而不管皇、帝、君、王等的主要意义是一样的,但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内容表现或是有其侧重点的。而不管它们的相同和不尽相同,但都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那就是它们的原始根源均与玉、玉器有关联。由此还可以说明古人特定的私有财产观念。玉既是宝玉、美石,是财物,是外感,又是需要自我感怀、具有内存利用的价值物。玉既表现发现财物的发现力,又表现为我所用的使用力和保护保质并升值的发展力。玉的这种财产保值升值,是最高级的,受人尊崇的。玉的财产保值升值,不仅高于单纯的干活、劳动所得,更高于征服战争所掠,还大大高于发于不义之财的暴发户。在今天欧美的正当富人商人眼里,也是瞧不起那些劣迹斑斑、巧取豪夺、贪污腐化的暴发户的。而“玉”字就字义看,它表现均衡平等,古“玉”字原本是今天的“王”字。只是由于为了区别,秦隶将“正经”的古“玉”字即“王”字,代替了“不正经”的甲骨文“王”,形成今天的“王”字。今天的“王”褫夺了古“玉”的原型。而不管秦隶以古“玉”字代替成为今天的“王”字,其初衷是有意或是无意,都暴露了王朝世袭帝制在古已形成的私有财产规条上的人为变动企图。

在古代中国,王权的发展是有其历史轨迹的。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首开王朝世袭帝制的夏王朝至今没有发现它的文字,不能具体洞悉其实施情况,但从夏王朝以来3700余年的历史看,王朝内涵在逐步加重,却是显然的。而三皇五帝时期虽然可以说是原始禅让,其本质上是为王朝世袭帝制作了准备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三皇五帝或是王朝世袭帝制的前戏。而探讨王朝世袭帝制,要避开它的前戏,那是不科学的,也是说不过去的。正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我们先说“皇”吧。此时的代表是三皇,即燧皇、羲皇、女皇。也是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开端。虽然司马迁《史记》没有谈到这么远古,但早于《史记》的先秦诸子、史书或有传说。而司马迁作《史记》,尤其是《五帝本纪》,也是依据传说的,我们暂且也如此这般行吧。

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此于甲骨文“王”字本“大”下一横,或有某种关联,从而使“皇”“王”结下不解之缘。《尔雅》说:“皇,君也。”清段玉裁说:“皇本大君,因凡大皆曰皇。”这是说的“大”。《尔雅》说:“汉,正也。”《诗经·豳风》说:“四国先皇。”注“皇,正”。《诗经·小雅》说:“皇皇者华。”《广韵》说:“皇,君也,美也,天也。”这些都是说的正而美。加上汉蔡邕《独断》“皇帝,至尊之称也”和《书·大禹谟》“皇天眷命”以及《书·汤诰》“惟皇上帝”等关于“尊贵”的称呼,玉的宝物、私有财物性质即“大”“正”“美”“贵”的特点,都明白无遗地表现了出来。而我们知道古“玉”字,就是今天的“王”字,由此我们窥见“皇”是“王”的相关来源依据。

再说“帝”。帝的最先是“五帝”,即黄帝、尧帝、尧帝、舜帝、禹帝。我们前文就说过,三皇五帝在黄帝时期,有了一个发展。那就是“黄帝”之“煌煌之玉佩蒂”,从自然之玉的宝物私财发展到人为把玩、使用,为我所用,讲究使用价值,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汉司马迁也生拉硬扯将黄帝当作历史起点。尽管黄帝只是传说,没有史据。当然,司马迁是否看到了从黄帝战炎帝、蚩尤开始,原始禅让选举政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在此或进行暗示?我们不得而知。但王权世袭帝制的汉武帝对司马迁很感冒,一再打压,却是事实。

帝,《说文解字》说:“帝,谛也。”这里的谛,是认真的听,听清楚。与“根蒂”“禘”的根本、挚着是有相似意义的。而我们从古“玉”字本是今天的“王”字及其意义看,“皇”是煌煌光彩,是玉的外表颜色,在眼睛;帝本“谛”,是玉的内在质地,在耳杂。所以我们有前面说法,黄帝即“煌煌玉佩蒂”,表现了玉器财物的内外两种统一。又,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审谛如帝。”唐孔颖达《尚书》疏说:“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运,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秦吕不韦《吕览》说:“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德》说:“察道者帝,通德者王。”以上是“帝”的意义解释,与“皇”有同等作用。不过皇要早,帝则稍晚。所以,汉蔡邕《独断》就明白地说道:“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另外,在先秦文献里,帝的位置有扩大的现象。如《易经·鼎卦》“圣人以亨,亨以上帝”,《书经·舜典》也说“肆类上帝”等。而“上帝”,可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天神。还有五神,即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更有五行,即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在古天文学上,帝与天帝、太乙同称。令人惊叹的是,民间宗教主管天庭的最高神,号玉皇大帝。“玉”字可是顶在皇帝之上呢。此或表现了古“玉”字就是今“王”字现象,宝物私财是“王”的来源基础,也是王权得以运行的保证。

君,与皇、帝、王的内涵也是等同的。只是“君”,偏重“德”,主内修。所谓谦谦君子,正人君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然而“君”字本义却是权杖,虽然也是宝物之类,但显然超出了财物本身,而是制人御人的王权。只不过没有王权那样明显,因为它脱离了皇的外表煌煌,也脱离了帝的宝物内质材料,而是它的吸引力、安定力、号召力。也就是说,此“君”是君权、王权,与“君”字作为权杖本身的经济价值是没有必然关系的。而此“君”也因为如此,特定的“君”字,与皇、帝的意义越来越远,而与“王”的本义越来越近。

当然,君既与皇、帝保留着关系,也与纯粹发号施令的王权霸权有区别。《说文解字》说:“君,尊也。从尹口。发号,故从口。”君可以发号施令,但首先要有地位,修君子之德,受尊崇。否则发令是空气,没有人听。如《白虎通》说:“君者,群也。群下之归心也。”《荀子》说:“君者,仪也,民之源也。”《尚书·说命上》说:“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易经·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君子,成德之名。”《易经·师卦》说:“大君有命。”“有地者,皆曰君。”《尚书·大禹谟》更说得明白:“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正字通》说:“明有君助。”这些都说明“君”的模范带头作用。除了前面的“德”外,还要“能”,有主见担当,也就是德才兼备。如“君”字的尹,就是治理安定。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尹,治也。”《荀子·礼论》说:“君者,治办之主也。”《诗经·假乐》说:“宜君宜王。”唐孔颖达《疏》说:“君则诸侯也。”《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魏王弼注说:“君,万物之主也。”这些说的君,则是关于君子之德的另一方面,就是能。能包括安定力、治理力、号召力和抓关键等。

王,甲骨文初期为“大”下一横,商中期为“大”下一横,“大”上一横,都有“大”的意思。《广韵》说:“王,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殷周为“斧钺”形,战国为“干”下一横,唯有楚文字作鸟形下“干”下一横,是其楚文字的特有标记。到秦隶将古“玉”(王)字作“王”,而原来的古“玉”即“王”字,则被加了一点,变成今天这样的“玉”。而不管“王”字的那种形态,均有干活、劳动、脚踏实地的意义存在。只不过最初的“王”即“大”下一横,表示在地利,脚踏实地;“大”下一横再“大”上一横,表示天时,争分夺秒;“斧钺”王字,表示人的争夺征伐;“干”下一横“王”字,意义与最初甲骨文是一致的,又回到从前。

除了以上字源字形的解释,还有古文献的解释更为明白。《说文解字》说:“王,天下归往也。”说明“王”的初义是往、到,正在干着。与初期甲骨文“王”字即“大”下一横,表示干活、劳动的意思相同。而不干活不劳动,不干出成绩,只有自以为是王,别人不认可,算不得的。虽然今天的“王”字,是古“玉”字,本源或有一致的地方。但在历史演化中,“王”字意义有不同表现。如《说文解字》说:“王,三画均正,如贯玉也。王,石之美者也。王象三王之连。徐锴云: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均。”《诗经·大雅》说:“金王其相。”《管子》说:“王者,阴之阴也。”这里的“王”,都是古“玉”字,我们要首先搞清楚。为了区别古“玉”字即真正的“王”字与具有帝王意义的甲骨文不规则“王”字,秦隶将古“玉”即“王”字代替甲骨文非均衡“一贯三”的“王”,而古“玉”即今天“王”本字加了一点,变成今天这样的“玉”字。《类篇》说:“王(玉),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六书精蕴》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玉)之王(玉),三画均等。”这是说的“玉”和“王”的区别,古“玉”字就是今天的“王”字。但明显的,王的意义比作为古“玉”字的王意义要广泛。汉扬雄《法言·先知》说:“四国为王。”注:王为正。王的正心、正行、正德,可以使大家崇拜向往,万邦来仪。所以《书经·洪范》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而只要公正公平,就可以成就王的事业的。故《书经·洪范》又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诗经·小雅》说:“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易经·坤卦》说:“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谥法》说:“情义所往曰王。”《正韵》说:“王,主也。”又说:“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但在诸多古字书里,对“王”字的解释有各种不同。大概以汉儒董仲舒首题“王”的“天人合一”理论,最为深厚,当然只是历代御用文人在庇护王朝世袭帝制的作死美化。如孔子说:“一贯三为王。”汉董仲舒《天人三策》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但如此重视“王”,而“王”字本古“玉”字,古“玉”字显然在夏王朝前的原始禅让时期,或隐藏对王朝世袭家天下帝制的不满。又由于不能公开,只能隐秘地表现对夏王朝前的禅让选举开明政治的怀念。所以说“王为一贯三”,却实际上是指特定的古“玉”字,即完全的“王”字。故而孔子《论语》辟有《尧曰篇》,董仲舒有“看天行事”、尊重天象自然的思想流露。

具体说来,“王”字还有以下说法。《广韵》说:“王,大也,君也。天下所法。”《字林》与董仲舒“天人合一”解释同。清段玉裁说:“王,霸王。又盛也。”《诗经·大雅》说:“王此大邦。”《左传》:“王正月。”《庄子·养生主》说:“神虽王,不善也。”注:“心神长旺。”说明“王”还有旺盛的意思,甚至存在心理不良问题。

总的说,“王”是古“玉”字,当是古人重视生产物资、保护私财、发展社会思想的古规古道有关。而显然“王”并非单纯孤立,是与古代历史逐步而来的皇、帝、君(天子)连结紧密的。“王”字在商初的地利,到商中期的天时,到殷周的“斧钺”人伐,或实现了天地人合一意义上的某种字源发展史。“王”字在春秋战国,与古“玉”字已然没有多少区别。秦隶明确地将甲骨文等“王”字弃除,代之以古“玉”(王)字,并在楷书“王”的定鼎下,“王”字完成了接受古“玉”字、弃除甲骨文“王”字传统、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王”字形式过程。这是一个历史动态变化情态,也是一个符合社会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认真认识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扭曲表现,并深刻地进行分析批判,以警后人。虽然“王”字所表示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思想,与今天全球网络高科技时代所要求的自由民主、和谐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王及其王朝是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王朝世袭帝制的必然,而王权则更是王朝世袭帝制的总根源。我们必须重视它的危害性,防止、杜绝其倒行复辟。现在,横行3700余年的中国世袭帝制王朝及其形成的王朝特性,在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诞生声中,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并一去不复返了。

黄帝古造像图(中国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年10月20日农历壬寅季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王” 考(二) 易律夫撰的历史知识,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