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石钟扬:梦断蓝桥五十年(钟扬怀人系列之八)的历史知识2023-05-06 21:54:18 梦的历史知识,怀人的历史知识,十年的历史知识,系列的历史知识,扬的历史知识,桥的历史知识,石的历史知识,蓝的历史知识,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见到了《潘成诗联集评》的有关资料。潘者是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美籍华人潘力生先生;成者为新近旅美的湘籍女诗人成应求女士,潘先生的新婚妻子。先生是楹联高手,书法名家,每得一联,女士辄以诗词相配,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珠联璧合。二位婚前婚后数载之内,切磋酬唱,得诗联千余套。 《潘成诗联点评》 今由美国中华楹联学会荟集,遍邀海内名家,参预点评,而后付梓。 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欣然为这本书作序,序云: 因思诗联配套,实属创格;诗联出夫妇之手而俱臻绝诣,不独古今未有,后世亦难嗣响。况夫身处美洲富丽之区,神驰华夏腾飞之景,振藻扬葩,牢宠百态,而富民强国之宏愿,继往开来之激情,则一以贯之,尤足以端趋向而启后昆,岂取青媲白,徒事体靡者,可得同年而语哉! 至此,读者或许会猜测:要么潘、成曾是一对古典浪漫主义式的夫妇,诗联合璧是他们青春浪漫的写照;要么成女士是位年轻姝丽,那诗联是对这对老夫少妇浪漫曲中的乐章…… 其实不然,潘、成二位是1987年于美国纽约结为连理的新婚夫妇,成婚那年新郎官七十有六,新娘亦七十有三矣。乍闻仿佛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式的神话,然这确是人间真事。 潘、成二位何以至如此高龄才得以完婚?这迟到的婚姻中该有着何种曲曲折折呢?带着种种疑问我驰书纽约,询之于二老之前。 不多日我就收到潘老的来信。来信将我的思路带到了50多年前他们所营构的梦境之中。 二、诗梦 应求出身湖南宁乡成氏世家,若祖若父皆耽文史。她幼承家学,酷爱诗文。1933年秋,应求以一篇令教授们大为惊叹的骈文,由高二破格录取为国立湖南大学文学系新生。当时文学系由诗界名流宗子威先生主持,一时酬唱成风,应求尤崭露头角,宗先生对她也格外青睐,曾称之为“女中曹子建”。 成应求书札 应求与同窗八人合刊《九子诗钞》,在校园广为传诵。应求未足十八,正豆寇年华更兼天生丽质,同窗皆谓之为“校花”。如此这般才貌双全的少女,只一心遨游在诗书王国里,不免让追求者们叫苦不迭。 也许就是缘分。一个深秋的傍晚,应求独自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正忘神地吟诵自填的一首新词。沉醉在诗境中的她,不意与一个年轻学子迎面相撞,她猛地从诗境中醒来,一声羞怯怯的“对不起”未说完,竟被眼前这英俊潇洒的年轻人所吸引。应求从未这么认真地正视过一位男性,更不用说一位陌生的男性。此时,不觉有两朵红云飞上了她的双颊。 这位年轻人就是潘力生。他是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进入湖大商学系的,年方二十出头。身材修长,风度翩翩。商学系与文学系同属文学院,但力生平日只风闻应求的芳名,却未见过面。当知道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所遇到的美丽而温柔的姑娘就是应求时,他有着说不出的惊喜。 他们漫长的爱情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 潘力生、成应求合影 力生虽为农家子弟,但由于其大父的熏陶从小热爱书法与文学。当年他家穷得连置办纸笔都不易,他却常于耕牧之暇,折枝为笔,就地为纸,勾勒点画,不数年居然名噪一方。因而他虽就学商科,却颇有文学根基与灵感,如今有应求爱情的激发,他的诗情更一发不可收拾,自然也成了那校园文学圈子里的一员健将。 他俩相见日多,诗由情生,情因诗发,以诗为媒,默许终生。多少年后有友人作文记叙他们当年情景,仍那么感人: 岳山之麓,湖水之滨,爱晚亭前,赫曦台畔。芸窗共读,同听夜雨鸡声,柳岸偕游,互羡春波鸳侣。回廊曲槛,倩影翩翩;美景良辰,柔情脉脉。 三、惊梦 同窗4年,瞬息即逝。1937年力生以全院第一名毕业,留任商学系助教,应求亦以优秀成绩毕业。炽热的爱火越燃越旺,于是一对情人相约,共赴宁乡,拜见应求父母,求其许婚。 成家坐落在荷叶塘青山绿水之间,虽美丽宁静,却不失一种神秘感。曾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现为一县之长的父亲,不苟言笑,虽彬彬有礼,却神色威严,令人敬畏。母亲虽慈祥,但问长问短中,未出“家世”二字。 一个将门之女,一个农家之子,能配吗?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从未想过的问题,如今如此严峻地推到了力生面前,力生显然无力回答。他虽富诗情却怯于言谈,如今虽心潮澎湃,却嗫嚅未敢进一言。兼之在父母之侧,众人目下,没有与应求单独商量的机会。他想,万一处理不慎,将会对应求产生不良影响,不如再伺良机了。 潘力生书法 回到长沙,力生恨已太懦弱,痛失了良机。他盼望相机而行,再诉衷肠,然而,残酷的命运却剥夺了他求婚的机会,因此时战火已逼近湘潭。力生族叔为他在重庆谋得了工作,一再催他离湘西走,以离战火。而为了应求,力生也愿出去闯闯,干出一番事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填平世俗的鸿沟,去争取爱的权利。 然而,一登上去武汉的列车,力生就如坐针毡:怎能这么不辞而别,一走了之!这样对得起应求吗?他悔恨不已,一到武汉,未出车站,便又挤上了回长沙的列车。应求以百般柔情,万种缠绵迎接力生的归来。 在湘江一叶扁舟上,一对情人相依相偎,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良宵。应求曾有《卜算子词追忆:“记得麓山秋,霜叶红如许,良夜清风月满舟,逸兴遄飞处。”应求毕竟是经过新文化浸染过的新女性,她早拿定主意:宁可与父母决裂,也要跟随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浪迹天涯,当个新时代的卓文君。于是两人商定:力生先去重庆,待安定后再来接应求。 潘力生题签《熊井诗词曲选》 谁知动乱的局势,无情的战火,又给了这对情人当头一棒。力生到达重庆后,盼星星,盼月亮,却始终未盼来应求的音讯。应求毕业后本在长沙找到了工作,因战局紧张,单位迁往耒阳,她不得不随往。力生托人到耒阳打听,又闻应求已转移他乡。 此后,两人各自颠沛流离,犹如两只被风浪打散的小舟,难以相会。力生先就业重庆,旋转徙上海,奔赴台湾,1955年移居纽约。应求流落湘桂8年,到1949年才回长沙,执教湖南女师。1956年又因受家庭出身之累,构成冤案,灾连祸接30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个恋人天各一方,杳无音讯,只能以心在搜寻,在祈祷…… 四、寻梦 力生曾企图借流徙来冲淡自己对情人的思念,谁知几十年光阴耗尽,这思念反而愈演愈烈。他多么想回归故土,寻找心中、梦中的恋人应求。 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他提供了回国的机会。1985年夏天,他终于登上了从纽约飞往香港的飞机,终于到了香港,他立即转机赴广州;终于到了广州,他立即转机赴长沙;终于到了长沙,他立即千方百计去寻找应求。 人海茫茫,何处去寻找那心上的人呢?她还在吗?若在,她该有家了吧,若然我将何为?若不在,我又将何为?老人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拜托了多少亲朋好友,却如大海捞针,毫无消息。 正当他仰天长叹,万念俱寂之际,友人送来一本新近出版的《湖南大学校友通讯录》。他如获至宝,立即翻寻起来,“成应求”这个无比亲切的名字蓦地跳入他的眼帘,他惊喜地呼叫起来:“她还活着?她还活着?” 成应璆《琅玕室词存》 “荷池新村十七号”,老人念了又念。又如当年去求婚时那么激动,那么不安,只不过已没有了当年的拘谨和懦怯。他没叫车,独自一人,在那熟悉的陌生地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这是一幢两层的破旧楼房,二楼居中的一间斗室,就是应求的栖身之所。 他急匆匆地登上吱吱作响的木质楼梯,边爬边喊:“成应求,应求,求妹……”应声开门的是一位头发斑白、满面皱纹的老太,一身衣裤洗得发白,却一尘不染。这就是应求?这就是求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不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那闪烁着智慧与忠诚的光泽的眼睛不就是求妹的吗?四目对视,伫立良久。 “应求,求妹!” “你是……啊!力生啊!” 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良久无言。从前,两人常把梦境当成现实;如今,反疑现实是梦境。 潘力生书法 “你回来了!”应求哽咽了。 “这么多年你受苦了,我对不起你,求妹。” “快别说了。” 他们喜极而悲,悲极而喜,悲悲喜喜,喜喜悲悲,岂言语能诉,两位老人此时唯有双双老泪在倾诉着两颗破碎而又甜蜜的心。 试想五十年朝朝暮暮该是何等痛苦的煎熬,该是何等深刻的期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或是应求在苦难中让生命之舟勉强靠一岸屿,或是力生在那富丽之乡择一女郎为伴;或是作为一个弱女子应求挺不过几十年炼狱的磨折,早逝黄泉,即使力生只身相守到能回归故土之日,也只能如宝玉哭灵,“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他们白头重聚而结合是何等之难能,又何等之可贵! 是伟大的人类之爱,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期待的力量,重逢的力量,结合的力量。尤其是应求更是历尽劫难。 作为一个弱女子,1949年以前她遭过灾,流过浪,上过当。以后在肃反中,她被打成 “历史反革命”,“十年浩劫”中,她成了专政对象,被夺了教鞭。从此,烧锅炉、扫厕所、倒痰盂……成了她的专业,无止无休的斗争、批判,成了她的必修课。如果没有对力生刻骨铭心的爱,没有对寄情言志的诗词的执著追求,她的心身早垮了,哪能奇迹般地活到今天! 《海外华人思乡名联》 五、圆梦 也许是聚首带来的好运,1985年当年应求的沉冤得以昭雪。从此,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双飞双宿了。为了共渡晚年,力生力劝应求同他定居纽约。应求虽恋故土,却没有理由不随力生同往。但要办好应求移居手续又谈何容易。力生为了实现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心愿,他决心冲破一切阻力去办好此事。 不过,为了那天长地久的团圆,他们又不能不小别了。谁知一别又是三年。“一日三秋”,三年该有多少个“秋”啊!这三年有相思之苦,亦有鱼雁频传之乐,再也不像从前是断线的风筝了。 力生差不多每天都要给应求写信,有的信长达十多页,字里行间,寄托着多少情意缠绵的相思与慰藉;有的信除上下款,全是空白,意味着千思万念,尽在不言中。 潘力生致马识途信函 作为诗人的应求,更少不了以诗言情,几首寄力生的诗词,至今读来仍感人肺腑: 才看牛女渡银河, 又见清辉漾碧波。 桂子香飘枫欲醉, 秋江如画奈愁何! ——《秋思·寄外》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8年深秋的一天,应求终于在北京登上去纽约的飞机。力生按预约的时间等候在纽约机场出口处。他身穿一套笔挺的黑色西装,系着一条大红色领带,手上捧着一束鲜花,不时用深情的目光仰望长空……北京班机终于盼到了。 “应求,求妹!”力生飞步上前,紧紧抱住应求,应求也紧紧依偎着力生。此时此刻,他们如入无人之境,宛若一对久别重逢的年轻恋人。 应求虽是第一次来到异国他乡,却毫无陌生感,唯一的感觉是,她漂泊无定的生命之舟总算靠了岸,她这个大半辈子的独身者总算有了家。 六、释梦 梦断蓝桥50年,虽天各一方,他们却在诗境中心心相印,在梦境息息相通。以诗寄情,化情为诗。力生则寻得一种更明快的诗体楹联来写心抒情。 潘力生致作者信函 他寄给我一幅中堂,录的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联语随心写,人间翰墨缘。 晚晴无限好,笔底五洲烟。 笔岂龙蛇走,声惭金玉音。 江山凭点缀,万里故园心。 这“翰墨缘”“故园心”,都可追溯到他俩当年那富有诗情画意的一见钟情的境界。他们的人格,在爱中得到了锤炼,在诗中得到升华。 两颗诗心虽相隔了整整半个世纪,一旦相逢,立即合二为一。因而老人不仅有蜜月,而且有蜜年。清晨,他们脚踏室内自行车,互相竞赛,彼此鼓励。傍晚,他们互相搀扶着,在吟河畔漫步行吟。饭后,共同品茗谈诗议联,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潘力生题签《钱歌川文集》 潘老是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四海诗社副社长,成老是四海诗社副秘书长,潘老每得一联,成老则以诗词相配。 这些年来,两位老人夜以继日地赶写楹联和诗词,有时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表现了空前的创作热情与坚强意志。他们实则是将当年的诗情梦境升华成了《潘成诗联》这部著作;实则是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证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如今潘成诗联已遍及海内外,如潘老为里根写楹联:功勋雄一代,史迹足千秋;为邓小平写楹联: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 然而最多的是为寺庙和学校所题。他们为寺庙与学校捐资,同给灾区民众捐资一样,不遗余力。他们深知国家兴替,系乎人才,而人才培养,尤需奖励,于是在中国的一些大学和中学设立了奖学金。两位老人还有一个业余爱好,那就是乐于做月下老人,搭桥牵线,成人之美。 潘、成二老虽多经磨难,然诗联多硬语盘空,豪气横溢。不过,相形之下,成诗似更多一份沧桑之感,悲壮之情。如题《沈园》,潘联为:“冰河铁马荒村梦,春水惊鸿故剑心。”成诗为:“黄藤春酒入离樽,钗凤新词最断魂。是处野田姑恶语,人间恩怨哪堪论。漫劳关陇望中原,终是骑驴入剑门。太白无当豪杰老,艰难世运铸诗魂。家国兴亡系梦魂,黾堂清望日星尊。千秋故里徵遗爱,眼底春风绿沈园。” 潘力生致作者信函 这自然是她更为曲折悲凉的经历使然。潘联飘逸,成诗沉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足以传世。 1994年,二老八旬双庆,潘老有联云:“千章欣合唱,八秩、庆齐眉。”海内外名家为其诗联评点与祝寿诗文计有六千多篇,亦为文坛盛事。各方人士共祝两位老神仙、一对新夫妇健康长寿,也愿世人都如二老多一颗菩萨心肠,让世间充满着爱。 1997年夏于安庆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石钟扬:梦断蓝桥五十年(钟扬怀人系列之八)的历史知识, 梦的历史知识,怀人的历史知识,十年的历史知识,系列的历史知识,扬的历史知识,桥的历史知识,石的历史知识,蓝的历史知识,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历史知识
|
一、问梦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见到了《潘成诗联集评》的有关资料。潘者是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美籍华人潘力生先生;成者为新近旅美的湘籍女诗人成应求女士,潘先生的新婚妻子。先生是楹联高手,书法名家,每得一联,女士辄以诗词相配,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珠
这些学术口头禅错在哪里?011.“论从史出”强调立论要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但错在大量伪史料只能产生荒谬的立论,也错在延续前人的立论就不可能产生自己的立论,更错在历史遮蔽的文化事件被忽略就无法完整立论。当“论从己出”作为当代史论哲学问题被提出,一、问梦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见到了《潘成诗联集评》的有关资料。潘者是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美籍华人潘力生先生;成者为新近旅美的湘籍女诗人成应求女士,潘先生的新婚妻子。先生是楹联高手,书法名家,每得一联,女士辄以诗词相配,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