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无“齿”掏杷,属专用工具的历史知识2023-05-06 21:54:18 专用的历史知识,工具的历史知识,掏的历史知识, 无“齿”掏杷,属专用工具 ——《红楼梦》与《暴风骤雨》方言特征词比较(二/十三) 扒灰,有专用工具——掏灰杷〔pá〕,简称掏杷。 正在这时候,白大嫂子一手提着“掏火耙”,找他来了。 《暴风骤雨》(页80)中的“掏火耙”,其脚注释为“往灶膛里掏火灰的家什。”其“往”,似应作“从”;其“耙”,似应作“杷”。耙,犂属。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驾,但横阔多齿,犂后用之;盖犂以起土,惟深为功;耙以破块,惟细为功。杷,收麦器,平田器。横阔多齿之耙,收麦平田之杷,哪个适于扒灰?应该是后者吧? 而脚注所言“掏火灰”的家什,应该用于“掏灰——火灰”,不该用于“掏火”。其“掏火耙”,或为“掏灰杷”之讹。 尹氏《东北》(页85/321)之“掏火耙”,或为附和《暴风骤雨》之作。其释文“从灶膛里掏柴灰的家什”所言“柴灰”,作为“掏火耙”的对象,存在逻辑上的疑点,同时也证明“掏火耙”或为“掏灰杷”之讹。 董氏《东北》(页270)指“掏灰”也称“掏灰钯”,释为“特指公爹与儿媳偷奸。”其释文,应该出自“掏灰”。而其“掏灰钯”,应指“与儿媳偷奸”之公爹。“掏灰”属动词,“掏灰钯”属名词。其“钯”是否应作“杷”,姑且不论。 婵忆《婵忆家“民国时期”和“生产队”时期的“文物”赏析》(中国散文网 20161129):掏“杷”。扒灶堂灰用的,当年我爷爷制作,一直延用至今。 作家郑旭东《散文:掏耙和酱耙》(今日头条 20190124):过去,乡下人住的人家,做饭烧火都是用柴草,柴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残灰,残灰都在灶坑里面锅底下,每天早上,必须把它掏出来才能再烧火做饭,为了掏这些埋汰的灰,人们发明了“掏耙”,在一个木杆儿前头安一块方木块,伸进灶坑里把灰掏到外面来,“掏耙”看似非常简单,用途可大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 作家郑旭东,注册身份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郑旭东先生的文章说,我们经常在队院子玩耍,有时候在谷草垛上下躲猫猫,有时候去马圈里薅马尾巴的毛做玩具。喂马瘸大爷经常用那大“掏耙”撵大家,没好气地骂。……。经常和瘸大爷开玩笑的车老板陈二斜楞(睖)偷偷地告诉我们:“你们喊他老掏耙。他就不撵你们了。” 文章说,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老掏耙”是农村骂人最狠最损的话,是说老公公与儿媳妇乱伦的事。 之所以放在同一篇文章里,是因为两种工具的形制相近。文章说,这两种工具一般都是木头制作的,头部是方形,方形中央有一个孔,在孔中插入木柄。 阅读郑旭东先生文中的插图,可以发现,掏杷(耙)无齿。正因为“无齿”,掏杷才被用来比拟“无耻”。掏杷,无齿(无耻),扒灰,三者具有系统性关联。 【参考书目】暂时欠奉 【作者简介】吴歌,旧名吴戈,闲名山人。高级经济师。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市级非物遗“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锦州市“最佳写书人”。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无“齿”掏杷,属专用工具的历史知识, 专用的历史知识,工具的历史知识,掏的历史知识,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历史知识
|
毫无疑问,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当今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人群之一。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主持人成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角色因此不同于普通人,而是集社会角色、媒介角色及个人角色于一体的特殊角色。选择了这一职业,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了鲜花和掌声、财富和荣耀,更意味着选择了媒体和社会必然赋予他们的责任。这无“齿”掏杷,属专用工具——《红楼梦》与《暴风骤雨》方言特征词比较(二/十三)扒灰,有专用工具——掏灰杷〔pá〕,简称掏杷。正在这时候,白大嫂子一手提着“掏火耙”,找他来了。《暴风骤雨》(页80)中的“掏火耙”,其脚注释为“往灶膛里掏火灰的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_____字样。A、“一般合伙”B、“普通合伙”C、“特殊合伙”D、“特殊普通合伙”答案:D解析:《合伙企业法》第56条规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特殊普通合伙’ 字样。”无“齿”掏杷,属专用工具——《红楼梦》与《暴风骤雨》方言特征词比较(二/十三)扒灰,有专用工具——掏灰杷〔pá〕,简称掏杷。正在这时候,白大嫂子一手提着“掏火耙”,找他来了。《暴风骤雨》(页80)中的“掏火耙”,其脚注释为“往灶膛里掏火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