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三)——从合盟到破盟的转折的历史知识2023-05-06 21:54:18 西藏的历史知识,一百的历史知识,转折的历史知识,一的历史知识,从的历史知识,合的历史知识,十三的历史知识, 原创2022-11-05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聊了唐蕃前两次会盟的经过,以及第三次会盟前的背景,这一期咱们接着上期的内容往下聊。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五月,吐蕃发出了希望和谈的信号,李隆基一反之前的常态,接过了橄榄枝,双方关系开始迅速回暖。 要知道,两国之前可是一直处在激烈的战争状态。 这种激励对抗的状态,从719年就开始了,两边基情满满地打了十一年。 那为啥打到了730年,两边都兴趣再接着磕下去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资料上都从是从唐朝内部来分析的。 比如说很多人奉为经典的剑桥唐朝史里就说了,唐朝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用727年宰相张说的上奏做证据,“连兵十馀年,甘、凉、河、鄯、不胜其弊,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了支持河陇的战事,过去十几年间民力消耗太大,就算是有获胜的补充,也不够。 应该说这种情况确实是实情,为了应对吐蕃的威胁,唐朝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就开始砸钱爆兵了。当年十二月,李隆基下诏书,陇右道诸军团备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诸军团扩充到四万人,同时又征调关中兵力万人集结于临洮,朔方兵二万人集结于会州防秋,实施机动防御。 也就是说,常驻于河陇的唐军有将近十万人,还有三万人在秋天作为机动部队。 但用经济压力作为唐朝接受和谈的证据并不充分,要知道单从砸钱爆兵的角度上说,十个吐蕃也未必是唐朝的对手。所以,迫于经济压力选择和谈,恰恰应该是吐蕃的问题,而不是唐朝的主要问题。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一下时间节点,张说上奏的时间是开元十五年正月,而李隆基下诏备兵的时间是同年的十二月。这说明,李隆基并不太在意民生上的压力。 而且还要看到一点,随着重兵云居河陇,唐军已经逐渐拿到了优势。 虽然这种优势还不是特别明显,但唐军已经能和吐蕃打得有来有回,而且开始有能力深入九曲腹地,打击吐蕃的战争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能让好大喜功的李隆基接受和谈,一定要有点其他的因素。 这种促成和谈的其他因素,不在河陇地区,而是来自于西域,来自于极速崛起的突骑施汗国。 说起突骑施汗国,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政权的强度。 可以这么说,如果要是没人管他的话,突骑施绝对有能力发展成下一个西突厥汗国,而且那个强势时期吊打波斯帝国的存在。 只可惜,突骑施运气不太好,发展空间没有早期的西突厥那么大。但就算这样,这个政权最强悍的时期,在西域单挑大食、唐朝、吐蕃中的任何一个,都完全没有问题。 正是因为突骑施有改变态势的能力,所以唐朝才会把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封为交河公主,嫁给了苏禄;尺带珠丹把姐姐卓玛类,嫁给了苏禄,他还娶了后突厥可汗的公主。三大势力的公主齐聚后宫,这在整个西域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唐朝之所以在突骑施苏禄身上下重注,是因为李隆基已经感受到大食东扩的威胁,把碎叶镇让给突骑施也是为了让他们顶在第一线,同时消耗双方的力量。 可李隆基也没想到,突骑施苏禄会那么猛。 723年,大食兵犯拔汗那,苏禄率兵驰援,重创阿拉伯军队。次年,大食再犯拔汗那,苏禄团灭上万敌军,主将赛义德仅以身免,此战在阿拉伯史料里称为“渴水日之战”。突骑施苏禄也由此多了一个绰号,成了阿拉伯人口中的“阿布·木扎衣”,意思是“能与野牛、大象角力之人”。 随后,大食两次易帅发动进攻,都苏禄手下惨败。到了730年,突骑施已经成功地将大食撵出了河中地区。 在抗击大食的过程中,突骑施苏禄拥有了强大的威望,原来隶属于唐朝的昭武九国、突厥部落都围拢在苏禄帐下,这让唐朝感觉,苏禄日后必为大患。 所以,当吐蕃在730年提出和谈请求的时候,李隆基一反常态地答应了,很有可是能是他要调集力量,对付西域这个更大的威胁。 有关突骑施汗国的内容,我们以后讲西域的时候,会仔细地讲。大家只要知道,这个强硬的政权,是在唐朝和大食的南北夹击下,才被扑灭的。 等到唐蕃都有了和谈的意愿,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而且开元十八年这次和谈之前,吐蕃的态度也有软化的迹象。 《册府元龟》里详细记载了和谈前后的书信往来,这次的国书里说了这么几个意思: 1、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给了我,咱们都是实在亲戚啊,应该好好在一起过日子。之前唐将张玄表、李知古发动进攻,才让咱们有隔阂。我心里是知道尊卑贵贱的,只是我年纪太小了,又被边将们构陷,让皇帝舅怪罪了。其实我早就想派人跟您表示歉意,只是朝中的大臣作梗,一直没能成行。 去年,您派了大臣来探望公主,我心里特别高兴,这次派使臣去长安,就是跟您解释这件事。 这段话其实是把之前皇甫惟明跟李隆基的话给园了一遍。 开元十八年五月,吐蕃使臣致书边境请求和谈的时候,李隆基和皇甫惟明之间,曾经有过一次君臣奏对。 皇甫惟明希望唐蕃开启和谈,但李隆基说:“吐蕃赞普以前写的国书,语言悖慢无理,别搭理他们!” 于是皇甫惟明就解释了一番,说:“吐蕃赞普年纪尚幼,书信写得不妥,应该不是他的本意,估计是吐蕃将领们的意思,就是想激怒陛下。边境战事不断,对国家不利,但对边将来说,却是有利可图的事情。现在咱们这么打下去,日费千金,河陇困敝,要不咱也缓缓?! 我觉得您还是派个使臣当面去见赞普,要是能谈好,这不也是好事儿嘛!”《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于是,李隆基就派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 十月份来长安的蕃使名悉猎,就是跟着皇甫惟明一起回来的。 紧接着尺带珠丹又说了,论莽热和论泣热都是吐蕃的万人将,现在我已经下命令,罢了他们都督刺史的官职。《旧唐书·吐蕃传》 另外,我还给边将下了命令,禁止他们在边境抄掠,如果有汉人来投降,也让他们送回唐朝。 “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从旧好,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飞外生终不敢先违盟誓。”《册府元龟·卷九七九·外臣部和亲二》 我们对比上期讲过的吐蕃国书,就能发现吐蕃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 上次的国书里,吐蕃指责唐军首先破坏盟约,这次虽然也提到了唐军破盟,但紧接着就说自己年纪幼小,受到了边将的蒙蔽,这就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 然后又下令罢黜边将,首先宣布停止军事行动,再次给了李隆基面子。而且,这次吐蕃已经不像上次那样,明确要求和唐朝保持对等地位,再也没提联络突骑施的问题。 这种降低姿态的表示,满族了李隆基心里诉求,双方关系迅速回暖。 开元十九年,吐蕃的使臣带回来了金城公主的口信,请求唐朝送《毛诗》、《左传》、《礼记》、《文选》。 多说一嘴,这地方的《毛诗》不是主席诗词啊。这是战国人毛亨和毛苌编辑注释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说的《诗经》。 李隆基也没多想,就让秘书省抄一份送去。 结果引起了一些唐朝大臣的反对,有个大臣上书说:“《史记》、《诸子》这都是国之利器,能拿轻易示人?尤其吐蕃,国之寇仇也。今资之以书,则其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 这段话里充满了华夷之辨的小心眼,但有意思的其实还不是这段,而是这位大臣说了一番对吐蕃的评价。 他说“且臣闻吐蕃之性,剽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必能知战。” 你看这评价其实挺正面的,要知道这位大臣说这段话的时候,唐蕃已经磕了快七十年了,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对面那家伙不好对付,都给了足够的尊重。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尊重你的对手,也是尊重你自己。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九月一日,应金城公主的建议,唐蕃两国大臣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上树碑立界。 虽然这块盟誓碑早就被毁了,而且是李隆基下令让唐军捣毁的,但好在《册府元龟》详细记载了会盟碑的碑文,能让我们知道,当时的唐蕃双方会谈的信息。 这方碑文里有这么一段话,“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信也!”《唐蕃联姻及会盟》_刘梅生、付辉彬; 话是说得挺漂亮,道理也都对,但到底有多大约束,咱们往下看。 另外按吐蕃的意思,是希望在赤岭和甘松岭(今四川西北甘松山)上立碑,并且开放互市。李隆基可能是基于安全考虑,只答应了立碑互市于赤岭。《唐朝解决唐蕃边界争端的方法研究》_孙静;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唐朝认为松州附近的情况更复杂,安全态势比青海湖周边更差。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吐蕃要求“用敌国礼”,那么你们觉得,开元二十一年赤岭会盟,是不是用了“敌国礼”呢? 我们注意一下和谈的时间,从李隆基答应和谈到,双方赤岭立碑,中间耗时将近三年,可见谈判并不顺利。期间,唐蕃使臣穿梭往来,金城公主从中斡旋,总算是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协议。 我经常说这样一个观点,从人们的感官认识上说,文成公主的影响力远超金城公主。但从史料记载上看,金城公主的政治影响力,能甩文成公主几条街。 相比来说,文成公主的记载,后代幻化的成分居多,金城公主可实实在在的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纽带。 谈判谈得如此焦灼,说明双方国内都有阻力。 《旧唐书吐蕃传》有个挺有意思的记载,“每唐使入境,所在盛陈甲兵及骑马,以矜[guān]其精锐。” 这意思就是吐蕃每次都展示自己的兵马盔甲,显示自己的战争实力。 另外,双方日月山上立碑,好像也不是合盟的终点,划定边界的工作很可能并没有完成。 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河西九曲的管辖权,这个唐蕃之间最棘手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反倒是在本来双方约定,在开元二十一的秋天,共同训边划界。结果唐史里记载的却是,“开元二十一年秋,吐蕃大入”,王忠嗣率所部军马带头冲锋,杀数百人,唐军主力趁机进攻,吐蕃大败,获羊马万计。《册府元龟·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 》 这条王忠嗣首次显身陇右沙场的记载,是不是意味着,九曲划界的根本就没有解决。 很可能就像薛宗正先生分析的那样,赤岭会盟只能算是赤岭互市的升级版,双方谈拢的边界就是青海湖附近的区域。这地方的实际控制区,从论钦陵时代就基本稳定下来了,双方争议比较小。而对于濒临陇右的九曲之地,双方根本就没谈好。《吐蕃王国的兴衰》 有意思的是,双方好像都没把开元二十一的秋天军事冲突当回事儿,到了次年的六月,《旧唐书·吐蕃传》里又记载了一次唐蕃在赤岭上的立碑分界,唐书上这么写的,“帝又令金吾将军赤岭树碑,诏张守珪与李行祎、吐蕃使者莽布支分谕剑南、河西州县曰:'自今二国和好,无相侵暴。’” 目前这两次分别出现在733年九月和734年六月的赤岭立碑,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是连续两年在赤岭上两次在立碑盟誓,这很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状态。 734年的立碑后,宣喻了剑南、河西诸州县,可能这次才算是赤岭会盟的阶段性成果。 那我们就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了,714年河源会盟期间,吐蕃也发动进攻了。当时李隆基可是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骂,要赤膊上阵跟吐蕃玩命。 这次的情况明明一样,李隆基为啥脾气这么好呢? 这就还得说到突骑施了! 734年,唐朝和突骑施彻底撕破了脸,开始各自调兵马,大打出手。关键唐朝发现,单凭西域唐军,居然有点打不过突骑施。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不能再同时跟吐蕃开战了,所以一样的情况,这次李隆基忍了。 第二次赤岭盟誓之后,唐蕃关系确实有了一段回暖的日子。 双方使臣来往频繁,互赠礼物出手也很豪爽。 《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正月,吐蕃按惯例遣使长安朝贺,使臣带来“金银器玩数百件(事),皆形制奇异,帝令列于提象门外,以示百僚。” 这意思是吐蕃送来的金银器物做工精美,器形独特,李隆基又嘚瑟了一把,阵列出来,让文武百官瞅瞅。 也是在这一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和吐蕃大将乞力徐也聊了聊。 这里的乞力徐已经不是之前那位韦氏大相乞力徐了,他是属庐氏的大臣乞力徐囊恭。《吐蕃大将乞力徐小考》_罗藏 当时崔希逸跟乞力徐说,赤岭会盟都谈好了,可现在两国边境上还刀枪剑戟的,这不影响和平嘛。要不这么着得了,咱俩商量一下,从哪儿划条线,那边境上的守备都撤了,省了哪天出来个搞事的,再有啥变数。 乞力徐一想,也是哈,那就撤了吧。 于是俩人在凉州杀白狗为盟,撤了边境上的军事据点。 结果,这个搞事的还真出来了,他就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三月,崔希逸自凉州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至青海西与贼相遇,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 这个恶习事件爆发后,唐蕃关系再次破裂,新一轮的刀兵战火,重新成了主旋律。 好啦,唐蕃之间的前四次会盟就讲到这儿了,下一期咱来聊聊这位破盟攻杀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三)——从合盟到破盟的转折的历史知识, 西藏的历史知识,一百的历史知识,转折的历史知识,一的历史知识,从的历史知识,合的历史知识,十三的历史知识,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历史知识
|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分布在_____。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答案:B解析: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原创2022-11-05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上期咱们聊了唐蕃前两次会盟的经过,以及第
原创2022-11-05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上期咱们聊了唐蕃前两次会盟的经过,以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