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民间故事」木匠帮寡妇打寿材,见她可怜不收钱,寡妇:小心妻子的历史知识2023-05-06 21:54:18 钱的历史知识,她的历史知识,故事的历史知识,寡妇的历史知识,可怜的历史知识,民间的历史知识,木匠的历史知识,妻子的历史知识,小心的历史知识,民的历史知识,小的历史知识,木的历史知识,心的历史知识,子的历史知识,打的历史知识,收钱的历史知识, 故事发生在宋朝开禧年间,蔡州府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木匠。杨福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后来杨福的父亲去世,杨福拿出所有的积蓄在城里开了一间木匠铺。因为杨福为人厚道,木匠铺的生意还算不错。但不久之后杨福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给母亲看病,杨福四处举债,到最后连店铺都卖掉了,可惜还是没能留住母亲的性命。自那以后,杨福独自一人过日子。 杨福没了做生意的本钱,只好四处给人做工挣钱。好在杨福勤劳肯干,没过几年手里又积攒下不少银子,不但将家里的房子翻盖一新,手里还剩下百十两的存银。杨福这几年一直在外面打拼,县城里已经开了几家木匠铺,倘若再开店的话,竞争会很大,恐怕会得不偿失。最后杨福思量着不如先娶个媳妇,等再攒些钱了到外县去弄个门面。 杨福把消息发出去之后,很快便有媒婆来提亲,最后杨福相中了一个名叫春娘的女子。那春娘比杨福小两岁,长得是溜光水滑,而且还会织布手艺,杨福十分喜爱。那春娘的爹是个赌徒,准备拿女儿来还债,他见杨福对春娘情有独钟,于是便狮子大张口,要一百两银子的彩礼。要知道,在当时来说,一头驴也不过二十两银子,一百两银子的财力着实不少。 当时杨福打定要娶春娘,于是便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办完婚礼之后可谓是一分不剩。杨福也没有多想,挣的钱本来就是花的,花大价钱娶个漂亮媳妇,可以受用一辈子,这笔买卖还是很值得的,没有钱的话自己去挣便是,自己有手有脚,难不成还能饿死不成?好在杨福家中之前还有些口粮,夫妻俩也不至于饿着肚子。 当时邻县有个财主要建新宅,请杨福前去施工,约定工期三个月,完工之后给十两银子,杨福认为这机会不错,于是便辞别妻子前往邻县。三个月眨眼即过,财主的宅院顺利完工,那财主见杨福手艺精湛,还特意多给了二两银子的赏钱。等杨福到家时,正好接近年关。杨福回到家之后,置办了一些年货,就等着过个好年。 因为过年需要蒸馒头、动油锅,少不了一些耐烧的柴草,杨福便到附近山上去捡些枯柴。等爬到半山坡的时候,杨福口渴难耐,正巧看见山上有户人家,他推门一看,只见家中只有一个孤寡老太。那老太两眼昏花,只看见有个人走了过来,老太问道:“你找谁?”杨福说道:“大娘,我讨碗水喝。” 老太指着院中水缸说道:“水在缸里,你自去舀吧。” 杨福舀了一瓢猛喝了几口,只感觉浑身一阵寒意。杨福看见院中有厚木板,于是问道:“大娘,您院中这几块木板可不错,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柏木的,这么大块的可值不少钱呢。”那老太太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一个孤寡老婆子,土埋眉毛了,因为我信佛,常去九云庵上香,这几块木头是那庵里的师太舍给做寿材用的。只可以老婆我没钱请木匠装钉,现在正在为这事发愁呢。” 杨福看到老太太孤苦无依,动了慈悲怜悯之心,他说道:“实不相瞒,我就是一个木匠,倘若您不嫌弃的话,我给您用这些木板做付寿材如何?”老太太眼睛泛起了泪花,嘴里喃喃说道:“那太好了,只不过您这工钱要多少?”杨福嘿嘿笑道:“咱们也算是乡邻,对于我来说举手之劳的事,不过您家里有凿、锯之类的工具没?” 老太太点了点头说道:“有的,我家老头子在世的时候,也经常捣鼓木器活,这些家伙事都是有的。”老太太将杨福领到里屋,果然在一个木箱中摆放着各种工具。杨福一直忙到日落西山,才算是将寿材整备停当。只见那寿材严丝合缝,上面雕纹精美,虽然老太太眼睛看不真切,但是她手能摸得出来,那老太太说道:“你真是我老婆子的恩人,你家住在城下哪里的?我也时常下山卖些柴草、山菇啥的,有时间到你家给你送点山药啥的。” 杨福感觉老太太格外亲切,跟她也不显得见外,于是便说道:“我就住在城南郊外路南第二家,我叫杨福...”杨福的话还没说完,那老太太打断道:“杨福?你妻子是不是叫春娘?”杨福大吃一惊,问道:“您认识贱内?”那老太太双手举过头顶说道:“真是好人有好报,天叫你遇到我,我对你说一句话,你可千万要小心你的妻子。” 杨福愈加疑惑,说道:“大娘何出此言?”那老太太缓缓说道:“今日清晨我到集市上卖柴,回来的时候刚出南城门,突然感觉有些尿急,便在路南第二家的屋后小解,我老婆子虽然眼花,但是耳朵却不聋,我听见屋内有两人说话,我便偷听了一会,这一听不当紧,竟是一桩人命关天的大事。只听得一个汉子说道'春娘,你丈夫杨福呢?’那妇人说道'那死鬼一大早上山捡柴去了,如今他在家中,我们两个多不方便,这可如何是好?’那汉子说道'不如我们今夜便结果了他的性命,到时你准备两个空瓢,其中一个瓢上撒上麻药,用那只瓢给他舀酒,等他麻翻了之后,你将这小青蛇放入他口中,那小青蛇钻入他腹中咬得他肝肠寸断,而且全身上下无伤,到时就是仵作也查不出所以然来。’妇人接着说道'等他麻翻了之后,我恐怕弄不动他,如何是好?’那汉子接着说道'我就在床下地窖候着,到时以摇铃为号,你摇铃三下,我便出来帮你。’我当时听罢之后心惊不已,匆忙回来了,没想到竟然在家中遇见你,这岂不是天叫我助你?” 杨福听罢之后,也是惊出一身冷汗,难不成妻子真的要伙同他人害自己不成?杨福谢了老妇的叮嘱,扛着柴草下山回家。到家之后杨福的妻子果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杨福借着提鞋的功夫,朝床下看了一眼,发现床下有浮土,看来那老妇所言非虚。杨福再看春娘打酒时,果然是用两个瓢沽酒,杨福情知自己酒杯里有麻药,他也不说破,而是故意朝门外张望。春娘不知是计,也朝门外张望,就在这个功夫,杨福将两杯酒调换了一下。 春娘疑惑地问道:“相公你刚才朝外面瞅什么呢?”杨福说道:“没什么,我看看今天月亮如何,看明天是晴天还是阴天。”春娘端起酒杯说道:“相公累了一天了,我们共饮一杯吧。”春娘自道自己杯中酒是无药的,于是一饮而尽,她看到杨福举着酒杯并没有喝,于是问道:“相公,你怎么还没...”春娘话还没说完,便倒在桌子上沉睡不醒。 杨福走出院门,正好碰到一队巡夜的兵丁,杨福将他们带到屋中,然后摇动床头的铃铛。那床底的汉子不知上面早已发生了变故,从地窖钻了出来,结果被兵丁们抓了个正着。那人并非旁人,正是杨福的邻居王彪。王彪是个屠夫,与杨福家只有一墙之隔,杨福不但经营的有肉铺,他还干着放贷的生意,春娘她爹的赌债便是他放的贷。 为了偿债,春娘爹早已将女儿送到王彪床上,王彪当时心生一计,想法让春娘嫁给杨福当媳妇,然后再寻机会将杨福害死,到时杨家的宅院就可以归自己所有。于是他将春娘送回她家,然后找媒婆给杨福说亲,没想到杨福果然上套,一眼便相中了春娘,后来还花高价将她娶回家。他哪里知道自己娶回来的是一个索命鬼! 杨福外出的这三个月,王彪先是从自家打了一个地洞,直通春娘的卧室,好与她夜夜缠绵,同时他不断琢磨害死杨福而且还不吃官司的办法,最后想出一招用蛇钻腹的办法来,不承想被内急的老太太偷听到。案件查明之后,王彪与春娘骑木驴游街三日,然后凌迟刀剐以儆效尤。春娘的爹算是帮凶,判流放三千里,结果在途中便死了。 杨福感念山中老妇的救命之恩,将她接到自己身边居住,当成亲生父母一般照顾。一日,老妇将杨福叫到跟前,说道:“昨日我梦见有仙童降下天书,要召我往生极乐,恐怕今日便是我寿终之日,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能活到这个岁数也算是知足了,孩子记住,往后余生乐行善事,必有善报。”老妇说自己有些困了,往床上一躺再也没醒来,最后无疾而终。 杨福为老妇披麻戴孝发送安葬,杨福亲自选了一块山清水秀之地为其挖坟,结果挖坟的时候挖出六个大坛子,杨福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前朝富商遗留的金银珠宝。杨福感动不已,定是自己的善心感动神灵,来指引自己挖到这些宝藏,他将这些金银珠宝悉数搬回家中,然后将老妇好生安葬,在家里又立了一个牌位,早晚供奉。 杨福有了钱财之后,将王彪的家宅买了下来,两处宅院打通,开了一间大客栈。因为客栈位置接近城门,而且门前有官道经过,生意十分红火,没过几年杨福便富甲一方。后来杨福娶了一个老实人家的女儿为妻,妻子为他生了五儿五女,皆是贤良之辈,至此,杨氏一族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这个故事正应了那句话: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郑重声明】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民间故事」木匠帮寡妇打寿材,见她可怜不收钱,寡妇:小心妻子的历史知识, 钱的历史知识,她的历史知识,故事的历史知识,寡妇的历史知识,可怜的历史知识,民间的历史知识,木匠的历史知识,妻子的历史知识,小心的历史知识,民的历史知识,小的历史知识,木的历史知识,心的历史知识,子的历史知识,打的历史知识,收钱的历史知识,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历史知识
|
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让文字温暖人生!张公渡纪事:天佑好人作者/陈前金张公渡是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修河边上的一个乡村渡口。据1984年出版的《永修县地名志》记述:“明成化年间,张氏在河边摆渡,因名。”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任江西都督的武故事发生在宋朝开禧年间,蔡州府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木匠。杨福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后来杨福的父亲去世,杨福拿出所有的积蓄在城里开了一间木匠铺。因为杨福为人厚道,木匠铺的生意还算不错。但不久之后杨福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给母亲看病,杨福四处
故事发生在宋朝开禧年间,蔡州府有一个名叫杨福的木匠。杨福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后来杨福的父亲去世,杨福拿出所有的积蓄在城里开了一间木匠铺。因为杨福为人厚道,木匠铺的生意还算不错。但不久之后杨福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为了给母亲看病,杨福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