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的历史知识2023-05-06 21:54:18 分别的历史知识,什么的历史知识,为何的历史知识,一的历史知识,何的历史知识,分的历史知识,香的历史知识,烧香的历史知识,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政权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的历史知识, 分别的历史知识,什么的历史知识,为何的历史知识,一的历史知识,何的历史知识,分的历史知识,香的历史知识,烧香的历史知识,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历史知识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题目中的“学问”与当下的学问不一样。古时的学问指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当下的学问,就是简单的知识。古时的学问是“知而行之”,当下的学问仅是“知之”。题目中的“学问”是前者。在《论语.学而》中,有这么一段话:君子务本,本立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现在
(老朋友进入公众号,回复“1”领取)受邻干冲克的限运透干成吉凶例:坤:戊甲庚戊午子戌子78年生人。甲子限,偏财甲木当限得权克年干戌土印星,印星为母;年干为父位,戊土也代表父亲,甲木偏财为父亲星。月柱和年柱天克地冲,该限父母必多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