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陶渊明最有名气的诗词作品20首:躬耕悠然,清贫怡然,隐逸淡然的古典文学2023-05-06 21:55:15 诗的古典文学,淡然的古典文学,清贫的古典文学,诗词的古典文学,隐逸的古典文学,悠然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古典文学,陶渊明的古典文学,名的古典文学,明的古典文学,淡的古典文学, 2022-10-12 16:01·庵下听雨
他爱菊花, 躬耕菊园几亩, 常用来换酒钱; 他爱抚琴, 琴不知岁月已无弦, 常用于助酒兴; 他确实爱酒,流传着 葛巾漉酒、白衣送酒的千古美谈; 他是陶渊明,被誉为 “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本文搜集其最出名的20首作品 与大家共赏,欢迎收藏。 - 01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赏析】这首诗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描写园田风光多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多处运用对偶句,艺术地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整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 02 -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 03 -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赏析】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来自生活,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 04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赏析】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整首诗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写的是诗人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05 -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06 - 《形影神》(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赏析】《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 07 -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赏析】本诗通过《山海经》中有关精卫和刑天的神话故事,以“金刚怒目”式的特有风格,表现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有异于他的大多数作品。在写作上,语言凝练,形象挺拔。文中在描绘精卫和刑天时,用了其中的“衔微木”、“填沧海”和“舞干戚”这些短语,集中反映了他们死而不息的抗争精神,说明精卫和刑天形弱而实强的力量,如果都能持这种精神,就会使统治者惧而生畏。接着,在末句用了“良辰讵可待”,几乎是直言不讳地召唤人们奋起抗争,这种鼓动性的号召直白无隐,对社会底层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 08 -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赏析】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 09 -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 10 - 《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赏析】本诗作于公元427年,这些文字是他通过超越死的方式,留在世间的最大的精神遗产,也是他留给这个娑婆世界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坦荡。写这组诗时的陶渊明,因饥饿而身染重病,于九月写下了这组绝笔,两个月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生命历程。陶渊明一方面暗示了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视死亡为一种涅槃重生。“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看透生死,淡然处之,其敢于直面死亡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 11 -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赏析】陶渊明隐居上京的旧宅失火,后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移居后不久作此诗。全诗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 12 -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赏析】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 - 13 -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赏析】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 14 -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赏析】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这是陶渊明的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在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际,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其一,回首过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情调是“昂扬”、“欣豫”;其二,察视现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锋颖的衰颓与磨损。情调是“忧虑”“无复娱”;其三,眺望未来,生命意象是前途无几许的孤舟。情调是“忧惧交加”。时间的跳跃交错,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调的忧、乐、惧交织,使此诗仿佛是一个时间与生命的三重奏,展现了丰富而深沉的人生体验的全过程。 - 15 - 《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赏析】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某年重阳,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此诗以说理与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其中某些句子凝练而新异,可见陶渊明铸词造句的手段,如“世短意常多”、“日月依辰至”及“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等虽为叙述语,然遒劲新巧,词简意丰,同时无雕饰斧凿之痕,这正是陶诗的难以企及处。 - 16 - 《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 17 -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赏析】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兴致高,饮酒多,感触多。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并且再一次表达隐居终身的决心。 - 18 -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赏析】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 19 -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赏析】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 20 - 《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赏析】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人借着对“嗟来之食”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结构严谨,而句法纵收反正,夭如矫龙。第二层次述及何以卒岁,以之引导第三层次对不食“嗟来之食”的非议,反映了自己苦况深到近于欲乞的程度,然后是经过深思的正面判定:斯滥为反,固穷为正。疑团顿然冰释,主题豁然鲜明。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陶渊明最有名气的诗词作品20首:躬耕悠然,清贫怡然,隐逸淡然的古典文学, 诗的古典文学,淡然的古典文学,清贫的古典文学,诗词的古典文学,隐逸的古典文学,悠然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古典文学,陶渊明的古典文学,名的古典文学,明的古典文学,淡的古典文学,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古典文学
|
【古今中外】她是“秦淮八艳”之首,惊艳时光四百年:真正的风骨,是守得住底线金陵城中,莫愁湖上,古来多少痴男怨女引世人醉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秦淮八艳”之首的李香君和大才子侯方域了。秦淮烟月无新旧。在李香君故去45年后,清2022-10-1216:01·庵下听雨他爱菊花,躬耕菊园几亩,常用来换酒钱;他爱抚琴,琴不知岁月已无弦,常用于助酒兴;他确实爱酒,流传着葛巾漉酒、白衣送酒的千古美谈;他是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本文搜集其最出
2022-10-1216:01·庵下听雨他爱菊花,躬耕菊园几亩,常用来换酒钱;他爱抚琴,琴不知岁月已无弦,常用于助酒兴;他确实爱酒,流传着葛巾漉酒、白衣送酒的千古美谈;他是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本文搜集其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