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吐蕃下四赞王时期的青藏高原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青藏高原藏族编年历史简述》(黑错·达布老编著)系列之十一

吐蕃下四赞王时期的青藏高原

བོད་ཀྱི་རྒྱལ་པོ་འོག་གི་བཙན་བཞི་སྐབས་ཀྱི་མདོ་དབུས་མཐོ་སྒང་།

(公元433年-公元581年)

所谓吐蕃下四赞王即赤年松赞(ཁྲི་གཉན་གཟུངས་བཙན།)、仲年德如(འབྲོང་གཉན་ལྡེ་རུ།)、达日年思(སྟག་རི་གཉན་གཟིགས།)和朗日伦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是第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第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也是吐蕃王朝对外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吐蕃始统一了西藏高原,将象雄、苏毗等大国征服为附属国。下四赞王分别简述如下:

(1)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赤年松赞(ཁྲི་གཉན་གཟུངས་བཙན།)又译为“赤聂桑赞”、“赤尼雅松赞”等。《唐书》称“揭利失若”。拉托托日年赞与王妃诺萨芒波杰几廓(གནོ་བཟའ་མང་མོ་རྗེ་ཇི་དགོས།《贤者喜宴》记为诺萨芒嘎尔)之子.成年后,娶没庐氏·卓萨董姜协热玛(འབྲོ་བཟའ་དུང་པྱང་བཞེར་མ།)为王妃。大臣外囊协哈赞和噶日赤真,苯教巫师芒扎累巴(ཁུའི་བོན་པོ་མང་སྒྲ་ལེགས་པ།)或称象雄察拉(ཞང་ཞུང་ཚ་ལ།)。修建了赤聂切巴顿卡宫殿。据藏史记载,赤年松赞与王后没庐氏·东琼斯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没庐氏·年岱茹”(འབྲོང་གཉན་ལྡེ་རུ།仲年德如)。其任赞普期间,雅隆部落经济有长足进步,据《拉达克王统记》载,牧地与农田相接,串连湖泊,引水、开沟渠;蓄水灌溉,又引山泉浇田。说明该赞普时代西藏的农牧相结合,把河水湖水灌溉农田。赤年松赞去世后,陵墓建在敦卡达。他是第一个有记载葬在敦卡达的吐蕃赞普。

(2)吐蕃第三十代赞普仲年德如(འབྲོང་གཉན་ལྡེ་རུ།),又译作没卢年德如,《新唐书》译作勃弄若,赤聂松赞与没卢妃蓝姜协热之子。生于藏历木马年,公元394年,大臣娘唐巴亚基和奴措达日通布,吐蕃七贤臣之第三位贤臣赤多吉尊杰波也是仲年德如的臣子。苯教巫师是忙季卢布。弟弟木灿和门布甘灿守边境,

在藏文史料中记载,吐蕃赞普仲念德如娶了塔波领袖的闺女为妃。塔波小邦是一个位于雅砻河谷东部的政权,其大概位置在今西藏山南市加查、朗县附近。吐蕃与塔波之间的联姻,意味着吐蕃悉勃野政权不断向东部扩张。琛氏东鲁结思姆措生下王子,眼睛看不见。据说这位塔波美女长得巨美,仲念德如特别稀罕她。但她嫁到雅砻之后,却很快就变丑了。仲念德如心里这个闹腾呀,就向美女询问缘故,王妃说可能是长时间未吃到家乡的一种食物所致。赞普赶紧派人送来,王妃吃了以后重新变得美艳动人。仲念德如心想这东西好呀,让别的王妃也都吃点,不都变美了嘛!结果他偷摸去厨房一看,发现王妃吃的一种用油烹制的鱼(一种说法是蛙)。实际上该妃患有“癞病”(麻风病),并传给了仲年德如。为防止将麻风病传给后代,赞普、王妃与大臣聂塘巴亚杰在活着的时候便住进墓中,自行活葬。临行时赞普对王子说你长大以后,去阿夏地方请一个医生,把你的眼睛治好,可以做王,如果治不好,去松巴找苯教巫师的妻子叫做甲目甲姜(རྒ྄མོ་ཆ་ལྕམ།),你装死,她会帮助你。据藏文史书记载,他们的墓建在香达地方,名“荪切东波”,意为“圆形活尸林”。

当时悉勃野崇信苯教,苯教对远古各类祭祀、占卜系统进行了兼并,并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崇拜对象,其神祗体系也逐渐得到完善,最终形成了以三界神灵观为核心的苯教神灵系统,即天上神界、地上赞界、水下鲁界。这三界分别有对应的神灵掌管。掌管水下鲁界的就是“鲁神”,止贡遗体被扔进河里,也是茹拉杰从鲁神手中赎出。河里的水生动物也归鲁神掌管,吃了鱼就会触怒鲁神,鲁神火了,就会得麻风病。三界神灵观对整个藏民族影响深远,渗透在宗教和民俗文化中,成为民众坚信不疑并付诸实践的神灵信仰体系。

(3)吐蕃第三十一代赞普达日年思(སྟག་རི་གཉན་གཟིགས།),又称达布聂西,《新唐书》译作诞讵素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中作达布年色,仲年德如与琛妃鲁结恩姆措之子,先天失明,故名盲眼王子衮巴扎(དཀོན་པ་དགྲ)。他依从父亲遗言从阿夏请来了名医治愈,复明后能从雍布拉康宫殿看到吉雪(拉萨河下游一带)达莫山上吃草的盘羊,故又名达日年塞,意为看见虎山上的盘羊。达日年塞娶了东尊卓嘎,也叫无归撒东尊卓为妃,苯教巫师是饶桑迟聂阔,大臣木囊赞慕(七贤臣里第三位)和纳囊芒纳还有展赤宋年巴。居青瓦达孜城宫(即琼瓦达孜宫)。贤臣木囊赞慕在商业,度量衡方面贡献很大。此赞普威望很大,曾率领其部征服了12小邦,诸小邦中的2/3均置于其统治之下,本巴王、阿夏王、昌格王及香雄王等亦被征服,娘、巴、嫩等氏族皆纳为属民,为囊日论赞吞并赤邦松奠定了基础。是时,吐蕃社会出现了升、斗、称较为发达的贸易,并杂交出犏牛和骡,确定物价,储存干草等等。墓地在顿卡达。墓排在赤松墓的左边。他的陵墓下方还有王妃没卢萨门赞和门浦杰岑二人的墓。

(4)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朗日伦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522-581)又译囊日松赞,也称伦赞隆囊,《新唐书》作“论赞索”,尊号朗日伦赞,意为“政比天高,盔(权势)比山坚”。出生于公元522年(藏历水虎年),也有说出生于公元558年(藏历土虎年)的。是达日年塞与王妃沃果氏董尊卓嘎尔之子。成年后,迎娶赤邦色赤玛退噶为妃。大臣外囊协和次邦囊那森,及娘真骨。苯教巫师是赤琼扎巴。弟弟是沃桂擦伦格列,守在边境。

朗日伦赞时期,从内陆学习天文历算和医学,并进一步扩张疆土,朗日伦赞基本上统一了雅隆河与拉萨河流诸部。朗日伦赞继位之初,重新同森波的反叛者朗氏、娘氏、农氏、次邦氏等四姓六人结盟立誓,得到了娘氏等人对吐蕃王效忠不渝的保证,尔后“亲率精兵万人,启程远征”,由于娘·曾古等人作内应,吐蕃大军“遂攻破宇那堡寨,灭顽敌渠森波杰”,把森波王之宇那堡寨所在地“岩波”改名为“彭域”(今拉萨之东北彭波农场一带)。为了赞颂墀伦赞的巨大功绩,大臣们称他“政比天高,盔比山坚”,上尊号为“朗日伦赞”。这样,原属森波王的位于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今尼木、堆龙、拉萨、达孜、彭域、墨竹等地区被朗日伦赞征服,变成吐蕃的属地。随着吐蕃的军力强盛,领土扩张,朗日伦赞在位时,吐蕃的军政权力中心已从亚隆移至吉曲河畔的墨竹工卡一带,朗日伦赞在墨竹境内建有众多的王宫,如赤萨兑嘎之王宫,强巴米久林王宫等等,松赞干布就生在强巴米久林王宫。也据巴桑旺堆《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中说:“朗日伦赞灭森波后,吉曲河畔的墨竹工卡一带成为吐蕃决策国政的权力中心,朗日伦赞在位时墨竹工卡境内所建的众多王宫以及松赞干布出生在其地都可证明这一点。”后来,山南已经统一度量器,升、斗、衡这些度量的统一,说明雅砻部落已经有足够的粮食用于交易,而雅砻部落能大规模的营建宫殿城堡,也说明吐蕃的经济实力后来居上。

然而,后来由于朗日伦赞重用新臣,引起了吐蕃内部的不和,导致“父(朗日伦赞)系臣民生怨,母系臣民叛乱,姻戚象雄、犏牛产地孙波、聂尼、达布、工布、娘布等也全部叛离,父王朗日伦赞被进毒遭害”。朗日伦赞去世后,被葬在敦卡达,陵墓位于赤聂桑赞的右方。墓呈方形,名贡日索卡。

公元433年(藏历水鸡年),拉托托日年赞卒,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赤年松赞(ཁྲི་གཉན་གཟུངས་བཙན།)继位,由大臣外囊协哈赞和噶日赤真以及苯教巫师芒扎累巴辅佐。同年,魏以氐王杨难当为南秦王。难当起兵袭宋,据有汉中(今陕西南部、汉水流域)之地。

公元434年(藏历木狗年)正月,宋将肖思话攻汉中(今陕西南部、汉水流域),氐王杨难当败退,引众西还。闰三月,宋肖承之大败氐王杨难当,收复汉中,置戍于葭萌水(即白水江,今四川葭萌北)。

公元436年(藏历火鼠年),三月,氐王杨难当自称大秦王,建元建义。七月,魏因杨难当据上邽(今甘肃天水东),遣兵攻之。九月,杨难当惧魏,退出上邽。魏将拓跋丕抚慰百姓,秋毫无犯,秦、陇(今甘肃陕西一带)遂安。同年,吐谷浑王慕容璝死,弟慕利延立。北魏封慕利延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

公元437年(藏历火牛年),北魏遣使“策諡慕璝曰惠王。九月,魏后拜吐谷浑王慕利延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西平王,以慕璝子元绪为抚军将军”。

公元438年(藏历土虎年)二月,宋文帝又封慕利延为西秦、河州、沙州兵马大都督、镇西大将军、西秦、河州两州刺史、陇西王。

公元439年(藏历土兔年),北魏拓跋焘兵取凉州,北凉沮渠牧健被迫率文武5000人出降,收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城内户口20余万,及仓库珍宝无数。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尽为北魏军所占有。并逐吐谷浑出陇右,尽有黄河以北之地,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北魏统一了北方。此时,慕利延惧魏军南下,因此率众西奔,逾沙漠(今柴达木盆地沙碛)。魏太武帝因吐谷浑有擒赫连定之功,遣使抚慰,“慕利延乃还故地”。

三月,仇池氐杨保宗等奔魏,被封为秦州牧、武都王。六月,宋文帝又改封慕利延为河南王,并以慕利延长子繁昵为抚军将军、嫡子焕为左将军、河南王世子,拾寅为平西将军。此后,吐谷浑将活动地域扩大到甘青两省黄河南部地区,故被南朝的宋、齐、梁朝正式称吐谷浑为“河南王国”。这个以贵德河阴镇为政治中心的“河南王国”辖地东至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以祁连山为界,南至蜀潘(今四川松潘)界,西至巴颜喀拉山以东的赐支河曲(今黄南、海南州地区),西北远达且末、鄯善、于阗(今新疆南部ལི་ཡུལ།)。九月,魏兵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领文武五千人归降,北凉遂亡。共三主,历四十三年。魏得北凉城内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以保周、源贺等分徇诸郡,杂胡降者又数十万,置将守之。十二月,氐王杨难当攻魏上邽(今甘肃天水),为魏击败,还仇池。

公元440年(藏历金龙年),氐王杨难当去大秦王称号,复称武都王。

公元441年(藏历金蛇年)正月,魏以沮渠无讳为凉州牧、酒泉王,沮渠万年为张掖王。四月,魏以沮渠无讳终为边患,遣镇南将军奚眷围酒泉(今甘肃酒泉)。十一月,魏奚眷围酒泉,城中食尽。沮渠无讳败逃,谋西度流沙,遣其弟安周击鄯善(今新疆若羌)。时魏使者至,劝鄯善拒守,安周不能克,退保东城。氐王杨难当攻宋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谋据蜀土。同年,后仇池国为刘宋王朝所灭,末代国主杨难当逃亡北魏,杨文德尝携旧部潜伏故地待机而起者。杨文德乃后仇池国武都王杨玄之子,是为武都国开国之主,在位凡七年。盛唐以降,又有杨文德乃杨难当之子一说,杨难当者,杨玄同母弟也。

公元442年(藏历水马年),北魏拓跋焘遣将袭吐谷浑,使慕利延败走白兰(今青海省黄河源西北)。同时,还采取镇抚兼施的策略,使西域诸族及东北契丹等族遣使朝贡。遂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

五月,宋文帝遣刘真道、裴方明率军攻打依附于北魏的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首领杨难当,氐王杨难当奔魏,仇池遂平。氐王杨难当从兄子文德聚众茄芦,宋世加以爵位。文德死,从弟僧嗣、文庆传代之。难当族弟广香先奔虏,元徽中,为虏攻杀文庆,以为阴平公、茄芦镇主。文庆从弟文弘为白水太守,屯武兴,朝议以为辅国将军、北秦州刺史、武都王、仇池公。九月,沮渠无讳袭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并屠其城。守将阚爽奔柔然。无讳据有高昌,遣使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宋帝诏封无讳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河西王。

公元443年(藏历水羊年)正月,仇池国被北魏所平,氐王杨保宗谋反被杀。但是由于杨氏在氐羌中影响深厚,诸氐羌复推保宗弟文德为王,守葭芦建立武都政权,继续控制着仇池国原有的部分地区,宕昌羌人仍受着氐人政权的制约。二月,魏据宋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四月,魏诱杀武都王杨保宗,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复国(武都国),号仇池公。随后,杨文德一举收复仇池等五城,魏地氐人归附者甚众。杨文德所治仅在原仇池国东南一带,其境东起略阳、西至邓至、南达平武、北抵宕昌,鼎盛时胜兵仅万余、人口不过十余万。七月,宋帝以杨文德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公元444年(藏历木猴年)六月,吐谷浑部的“部大崇娥”等投奔北魏,“部大”是羌人对羌族首领的称号。此时,吐谷浑内部也发生内争,慕璝子纬代(世)密谋降魏,事泄被吐谷浑王慕利延所杀,其弟叱力延等八人投奔北魏,请求北魏出兵进击吐谷浑。北魏封叱力延为“归义王”,并乘机派兵进至乐都。接着取间道直至大母桥(今青海兴海县尕玛羊曲或略难曲什安河入黄河处),慕利延逃奔白兰。虽然两年以后,吐谷浑返回旧地,但北魏已夺取了宕昌西北原属吐谷浑领地的枹罕之地,并以此为界与吐谷浑划界对垒。九月,宋以沮渠安周为凉州刺史、河西王。魏应叱力延之请,击吐谷浑慕利延,斩杀五千人,击降一万三千落。

公元445年(藏历木鸡年)四月,北魏派遣征西大将军高凉王那等率军深入吐谷浑后方白兰、阴平(四川理藩县);又命秦州刺史、天水公封敕文击慕利延兄子什归(拾归)于枹罕。同时,鄯善王惧魏,遂绝西域通魏之道。魏发兵攻鄯善(今新疆若羌)。六月,封敕文率步骑七千从上邽出发,后因军少,魏廷又遣安远将军、广川公乙乌头等二军与封敕文会于陇右。然后大军从陇右西南之武始(今临洮),什归夜遁。八月,“封敕文引军入枹罕,虏拾归妻子及其民户,分徙千家于上邽,留乌头守枹罕”。高凉王那所率大军由乐都、西平至青海东南的曼头山(今共和西南)。慕利延拥其部落西走白兰。故慕璝子被囊等为另一支魏军所追击,从白兰西北逃到敦煌(ཤ་ཅུ།)南的三危山,再向南折回到雪山,最后为魏军所擒获,同时被擒的还有什归及原西秦炽磐子成龙等。慕利延则从白兰西渡流沙,到且末。然后南下至于阗(ལི་ཡུལ།)境内,杀其王,占其地,并南入罽(ji)宾。吐谷浑王慕利延到于阗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吐谷浑。当时,僧人慧览经于阗返回中原,慕利延的太子琼等人早听说慧览是大德高僧,就派人修建了一座右军寺,请慧览到寺中主持。同年,北魏置河州,领金城、武始、洪和、临洮(今岷县)四郡,大夏县属金城郡。临洮郡,下辖赤水(在今岷县境内梅川一带)、石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485年置;在今卓尼县石门乡)、龙城(太和十年即486年置,在今岷县西北古城一带)三县。置洮河郡,属廓州。

公元446年(藏历火狗年)二月,魏攻宋兖、青、冀三州,大肆杀掠。魏金城(今甘肃兰州)边固、天水(今甘肃天水、秦安一带)梁会等据上邽(今甘肃天水东)起义。氐、羌、休官、屠各皆起兵响应。未几,魏将斩杀边固,余众推梁会为主,继续反魏。同年,魏军撤离,慕利延又返回青海,但因内讧,国势大衰。至此,吐谷浑与北魏的边界基本稳定下来,大致的走向是从祁连山以南至青海湖北,再由湖东南赤岭西南到浇河、枹罕南。

公元447年(藏历火猪年),杨文德招纳氐、羌人口,被北魏所攻占的“武都等五郡氐皆附之”。

公元448年(藏历土鼠年)魏将皮豹子率大军大败氐王杨文德,并俘其妻子、僚属、军资。占领武都北部地区,将武都郡治由下辨(今成县广化)迁到至石门(今石门乡境内),杨文德流亡南朝刘宋汉中(今陕西南部、汉水流域),刘宋发大军助文德反攻,复立武都国。同年,梁懃之孙弥忽(或作瑾忽、瑾慈)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世祖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魏书.宕昌传》)。

公元450年(藏历金虎年)六月,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魏所逼,向宋上表,求入越嶲(今四川南部西昌及云南西北金沙江西岸),宋帝许之,但慕利延未至。十一月,辅国将军氐王杨文德引兵自汉中西入,夺取了宕昌东南部的阴平,平武地区。且兵趋长安,震动湃陇。同年,刘宋南郡王刘义宣欲与仇池公杨文德结盟反宋未果,旋将杨氏诱杀。武都国与前仇池、后仇池可谓一脉相承,武都及稍后之武兴、阴平三政权皆为杨氏仇池之历史延续,亦为甘南五国之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452年(藏历水龙年),吐谷浑王慕利延死,树洛干之子拾寅立“始居伏罗川”,向宋、魏遣使。《通鉴》卷一二六胡注云:“居伏罗川,犹未敢远离白兰之险也。”拾寅曾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建城廓,至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公元491—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同年,刘宋政权按惯例封拾寅为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十一月)魏陇西(今甘肃兰州以南陇西一带)屠各胡王景文起义,未几失败。

公元453年(藏历水蛇年)正月,氐王杨文德借太武帝死,北魏内乱之机,联合宋将肖道成等率部攻击魏武都。魏军守将皮豹子率部进行抵抗。无功退还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

公元454年(藏历木马年),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赤聂松赞与王后没庐氏·东琼斯生有一位小王子,名叫没庐氏·年岱茹,其为仲年德如(འབྲོང་གཉན་ལྡེ་རུ།)赞普。

公元455年(藏历木羊年),武都王杨元和降宋,武都国沦为刘宋王朝之属国,杨元和虽有武都王之尊,实则始终微弱不能自立者。宋室以杨元和族叔杨头戎为辅国将军摄政,杨头戌亦为南朝之傀儡,杨元和、杨头戌一时间尝丢尽杨氏列祖之脸面,恒为国人所不齿。

公元457年(藏历火鸡年)五月,“……辅国将军梁瑾葱(梁弥忽)为河州刺史宕昌王”(《宋书本纪》)。刘宋对宕昌王大加笼络,把曾封过氐王杨文德的辅国将军和吐谷浑王拾寅的河州刺史,冠以宕昌羌王,可见其与吐谷浑,氐杨一样对刘宋同等重要。

公元458年(藏历土狗年)八月,吐谷浑向宋奉献特产。

公元460年(藏历金鼠年)正月,宕昌王向刘宋奉表献方物。六月,北魏进攻吐谷浑兵分两路:一路由阴平王新成等督统万、高平两镇军出南道,即由陇西、枹罕一线至西平;一路由南郡公李惠等督凉州诸军出北道,即由凉州东南至西平。八月,两路军会于西平,拾寅走保南山(青海湖南南山阿尼玛卿山山脉)。如此刘宋在西线的势力受到削弱。相反北魏势力再度在西线加强。同月,宕昌国(今洮岷地区ལྡོམ་ཕྲོམ་རྒྱལ་ཁབ།)向宋奉献。九月,魏军从浇河一带渡过黄河穷追,时军中大疾疫,遂还军,获驼、马20余万匹。同年,弥忽死,孙虎子(唐子)立,虽“世修职贡”,但颇受吐谷浑之阻。

公元461年(藏历金牛年)正月,宋孝武帝以宕昌王梁唐子为河州刺史。

公元463年(藏历水兔年),吐蕃第二十九代赤年松赞(ཁྲི་གཉན་བཟུང་བཙན།)卒。吐蕃第三十代赞普仲年岱乌(འབྲོང་གཉན་ལྡེའུ།)继位。仲年岱乌赞普迎娶了塔波之美女琛萨鲁杰为妃。

公元466年(藏历火马年)武都王杨元和不堪忍受欺凌之际逃亡北魏,不知所终。摄政大臣杨头戌亦为军民所驱逐出境。仇池国全盛之时尝据甘南川北六郡一十八县,至杨元和一朝,其境不过三县之地。七月,杨僧嗣(杨文德之独子)遂据武都而自立,旋称武都王。宋帝诏拜其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是为武都国第三任君主,在位凡七年。杨僧嗣颇具乃父遗风,尝爱民如子广施善政,数岁间倒也国泰民安。

公元468年(藏历土猴年),宕昌王梁唐子(梁虎子)病故于。梁唐子(梁虎子)死后,弥治继位。从他开始宕昌羌与北魏的关系逐渐改善,并得到加强。这要从他继位说起。弥治继位,引起了唐子弟羊子的不满,羊子奔吐谷浑。吐谷浑遣兵护送羊子回,图谋立羊子以控制宕昌。弥治求救于与吐谷浑为敌的北魏。北魏出兵击败吐谷浑。

公元469年(藏历土鸡年),改大夏县为大夏郡,不久又恢复为县。仍属金城郡。有“吐谷浑别帅白杨提度汗率户内附”。

公元470年(藏历金狗年),魏军剑指宕昌,吐谷浑将士旋携梁羊子望风而逃,梁弥治遂得复国。四月,北魏以“吐谷浑拾寅不供职贡”为由,再次发兵进击吐谷浑,两军战于馒头山(今青海兴海县河卡乡境内),拾寅再败,遣使献贡求和,北魏囚之。同年,吐谷浑国君慕容拾寅遣兵六千护梁羊子归国夺嫡,梁弥治接连败绩遂求救于北魏。

公元472年(藏历水鼠年),杨僧嗣病逝,国人如丧考妣。杨僧嗣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其威名堪与先世陇西王杨定及仇池王杨盛比肩,乃甘南五国不世出之一代贤王。因杨僧嗣无后,杨文度遂以宗弟上位为武都王。

公元473年(藏历水牛年),北魏再发大兵,攻入吐谷浑境内,拾寅再败。有“吐谷浑部内羌民钟岂、渴干等二千三百户内附”。五月,被迫遣子求和,拾寅称臣纳贡,双方恢复相安关系。

公元474年(藏历木虎年),拾寅即遣子费斗斤侍为质子,并献方物。年末,拾寅借吐谷浑内部发生饥荒,扰掠北魏边境,派将良利驻守北魏枹罕镇将管辖之下的洮阳。将其势力重新深入到宕昌的西北地区。以据《魏书 吐谷浑传》记载:(474-475年)拾寅后复扰掠边人,遣其将良利守洮阳,枹罕所统,枹罕镇将、西郡公杨钟葵贻拾寅书以责之。拾寅表曰:“奉诏听臣还旧土,故遣良刘守洮阳,若不追前恩,求令洮阳贡其土物。”辞旨恳切,显祖许之。自是岁修职贡。……

公元476年(藏历火龙年),宋又以武都王杨文度为北秦刺史。文度命弟文弘进攻仇池地区。

公元477年(藏历火蛇年)初,因北魏连年蚕食国境,武都疆土日蹙。杨文度称臣于南朝以图庇护,刘宋仅授杨氏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虚职而未发一兵一卒以御北魏者,北魏遂加大军事攻势。十月,武都国主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陷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洛谷镇)。十二月,魏将皮欢喜等反攻,文弘弃城退走。魏军攻破葭芦,杀杨文度。

公元478年(藏历土马年)三月,魏封弥机为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弥机为答谢北魏恩典,遣使子桥表贡朱砂、雌黄、白石瞻各一百斤。六月,宋以氐帅杨文弘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十二月,“弥治死,子弥机立,遣其司马利住奉表贡方物。杨文度之叛,围武都,弥机遣其二兄率众救武都,破走文度”(《魏书.宕昌传》)。

公元479年(藏历土羊年),邓至国(白水羌)与南朝开始交往,南齐封像舒彭为持节平西将军。五月,齐高帝萧道成即进号拾寅为“骠骑大将军”。同年,清水氐族宗室杨文香在北魏支持下,占据阴平(今文县和四川平武一带),并建立了阴平国政权。

公元480年(藏历金猴年)“正月癸卯,洮阳(今甘肃省临谭县西南)羌叛”(《魏书 天象志一》)。十一月,齐以氐王杨后起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镇武兴。

公元481年(藏历金鸡年)春,吐谷浑王拾寅在今临潭县新城镇始建洪和城,是洮州卫城的前身。五月,邓至(羌族一支)王像舒遣使向魏归附。据《魏书·邓至传》载,“邓至国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但据《元和郡县志·剑南道》所记,邓至羌是宕昌势力退出甘松地区,始据有此地,故太和年间遣使内附的应是舒治十代孙舒彭,“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十月,吐谷浑王拾寅死,其子度易侯继位,齐封其为河南王。度易侯上台后大胆地在洮岷地区进行扩张。这使北魏封其为秦、河州刺史、河南王。据《南齐书·河南传》提到吐谷浑国内有四大戍地:“一在清水川(循化清水),一在赤水(青海东南),一在浇河(贵德),一在吐屈真川(唐大非川ཇི་མ་ཁོལ།),皆子弟所居。其王治慕驾川”。

公元482年(藏历水狗年),七月,武都氐王杨文弘病逝于略阳。九月,魏以氐王杨后起为武都王。

公元483年(藏历水猪年)二月,齐以氐帅杨炅(jiǒng窘)为沙州刺史、阴平王;重新封陇西公宕昌王梁弥机为河、凉二州刺史;邓至羌王像舒为西凉州刺史,并著勤西垂,宁安边境,可复先官爵。诏又可以陇右都帅羌王刘洛羊为辅国将军。同年,宕昌国(羌人政权ལྡོམ་ཕྲོམ་རྒྱལ་ཁབ།)归附北魏,但仍政权自治。宕昌国,《北史·宕昌传》记载,国土“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宕昌羌人当时还处于畜牧为主的阶段,虽建立了政权,但社会生活仍以部落组织为基础,“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羖羊毛以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唯征战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豕以供其食。”宕昌很少向相邻政权发动攻击,也难以抵御其他政权的进攻,常常受到西邻吐谷浑的威胁。

公元485年(藏历木牛年)三月,“宕昌国(ལྡོམ་ཕྲོམ་རྒྱལ་ཁབ།)遣使朝贡”(《魏书.高祖记》)。五月,宕昌王弥机死,子弥博立。吐谷浑度易侯乘机出兵攻宕昌,弥博逃奔北魏统治下的仇池。吐谷浑遂立弥颉为宕昌王,并与南齐通好。南齐国诏曰:“行宕昌王梁弥颉,忠款内附,著绩西服,宜加爵命,式隆蕃屏。可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又据《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六 世祖武皇帝下》载:“永明三年,秋,七月,癸未,魏遣使拜宕昌王梁弥机兄子弥承为宕昌王。初,弥机死,子弥博立,为吐谷浑所逼,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以弥机事魏素厚,矜其灭亡;弥博凶悖,所部恶之;弥承为众所附,表请纳之。诏许之。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击走吐谷浑,立弥承而还。”

公元486年(藏历火虎年)闰正月,齐、魏均以氐王杨集始(杨文弘之子)为武兴王。杨集始早年尝至大同为北魏人质数岁,其性情柔弱、乏威于民,朝政恒为养母姜太妃一人所裁决。姜氏者,乃一代贤后,一生政绩斐然,尝为举国所拥戴。

公元487年(藏历火兔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今石门境内)、白水(今龙坝乡秦家河)、东坪(今角弓镇境内)、孔堤(今鱼龙镇内)四县。同时下隶武阶郡(今桔柑乡大岸庙)。领北部(今文县尖山附近)、南五部(今四川姚渡镇和枫相乡张泉院之间)、赤万(今黄坪乡草川)三县。

公元488年(藏历土龙年)正月,记:“……氐杨文德(杨集始)受义隆官号,守葭芦城,诏诱武都,阴平五郡氐民。诏仇池镇将皮豹子讨之,文德弃城南走,擒其妻儿僚属。义隆白水太守郎启玄率众救文德,豹子逆击,大破之,启玄、文德走还汉中”(《魏书》卷四世祖记第四下)。五月,北魏“遣使拜宕昌王弥机兄子弥承为其国王”。并派仇池镇将穆亮,率军三万至龙涸,击走吐谷浑。以行宕昌王梁弥承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并下诏责吐谷浑“喻令悔改,所掠宕昌口累,部送时还”。弥颉下台后,南齐封“宕昌王梁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弥承借机向南齐求赐书,南齐遂赐给“诗书礼乐”儒家典籍。这无疑表明弥承仍然采取两手策略。但是与南齐的交往远远不及与北魏频繁密切。

公元490年(藏历金马年)八月,度易侯死,子伏连筹继位(490年——529年在位)。齐遣使吊丧,伏连筹杀之。伏连筹被北魏封为秦、河二州刺史。后来北魏所辖秦州羌人莫折念生起事,凉州响应,围攻姑臧(今武威),北魏凉州刺史宋颖求救于吐谷浑,伏连筹先后两次派兵支援,解除了姑臧之围。北魏因功封伏连筹为“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伏连筹是很有作为的吐谷浑君主,其充分利用与北魏和好的时机,“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以自夸大”。至此,吐谷浑疆域“东起叠川(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西邻于阗(ལི་ཡུལ།),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其国势达到了鼎盛时期。

公元491年(藏历金羊年)二月乙亥,“枹罕镇将长孙百年请讨吐谷浑所置洮阳、泥和二戍,许之。”(《魏书 高祖纪上》)五月,北魏孝文帝欲招吐谷浑伏连筹入朝,伏连筹表称疾病,拒绝觐见,并修洮阳、泥和城(和洪城),置戍守之。六月,北魏命枹罕镇将长孙百年攻拔洮阳、泥和二戍,“俘获三千余人”。后孝文帝悉还所俘,伏连筹因此于次年遣世子贺虏头来朝。

公元492年(藏历水猴年),宕昌王梁弥承亲自朝拜北魏皇帝元宏,这使宕昌羌与北魏的关系密切程度达到了最盛。 七月,吐谷浑王伏连筹遣子贺虏头入朝于魏,孝文帝大加封赏,“拜伏连筹使持节,都西垂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麾旗章绶之饰皆备给之”。伏连筹正是在北魏如此重封之下,才大胆称制于西垂诸国的。同年,武兴氐王杨集始又以倾国之兵万余再伐汉中,旋为南齐梁州刺史所大败,损兵折将数以千计,自是元气大伤,此后一蹶不振。

公元493年(藏历水鸡年),“邓至王像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这年前后,“泾州羌叛,残破城邑”。

公元494年(藏历木狗年),吐蕃第三十代赞普达日年塞(སྟག་རི་གཉན་གཟིགས།)诞生。达日年塞,没庐年德如与琛妃鲁杰恩莫措之子,达日年塞生来失明,于是便取名牟·垅贡巴扎。

七月,齐以氐帅杨馥之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

公元496年(藏历火鼠年)正月,齐以氐王杨崇祖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

公元498年(藏历土虎年),吐蕃第三十代赞普仲年岱乌(འབྲོང་གཉན་ལྡེའུ།)因得癞病而在世时就住进坟墓。时四岁的独子达日宁塞失明。遂赞普派使者到阿夏请来一位名医,据说这位医生在进入青瓦达孜宫时,无意中从一双鞋子下面走过。等医生发现后,感觉很晦气,便预言道:“一切都是定数呀,看来我的国家,必将被吐蕃所灭”。据记载,没庐年德如(仲年岱乌)的墓葬在香达地方,因为没庐年德如与王妃和大臣聂塘巴亚杰活着便居于墓中,故墓名为“孙切东波”,意为“幽闭活人的圆形木堆”,位于今琼结县久河区下林乡乡达村,至今仍在。

公元499年(藏历土兔年),达日宁塞不但获得了光明,而且,成功嗣赞普位。根据《藏史明镜》考证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宁塞在位40年。还得到吐蕃史上第三位“七贤者”赤多日囊策的辅助,这位贤者发明了用于称量的升、斗、秤,并核定了藏斤、藏两,有了度量衡使得各地之间的贸易得到巨大的发展,各地的物产可以平等的交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物资的流动极大的活跃了达日宁塞治下的吐蕃经济。而据《贤者喜宴》摘译本中遗弃祖宗的本尊和王后食蛙之故,使父王因心结猜忌而成疾,王子失明尚未开启之间,赞普大位空缺二十一年,故称“中间空位两代”。另据《汉藏史集》的记载,“仲年德如与达日宁色之间,王位空悬了二十一天”。如果“空缺二十一年”为实,仲年岱乌(འབྲོང་གཉན་ལྡེའུ།)患病后隔离的说法可成立。

公元500年(藏历金龙年),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

公元502年(藏历水马年)四月,梁“以安西将军梁弥颉进号镇西将军”。闰四月,宕昌王梁弥承病逝于舟曲,梁弥邕继位。梁弥承一朝,宕昌尝以“兴内安外”为国策,对内免除徭役倡导生息,对外只求自保不图扩张,遂得太平盛世并世代传承。六月,梁封氐帅杨绍先为武都王。又将邓至国(白水羌)王像舒彭被封为督西凉州诸军事,进号安西将军(一作安北将军),封邓至王。七月,南梁又封“行宕昌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

公元503年(藏历水羊年),武兴王杨集始病逝。杨集始一朝,武兴国唯北魏马首是瞻,尝不自量力几番伐齐无异于以卵击石,国力日渐呈现衰退之势。

公元504年(藏历木猴年)九月,梁以吐谷浑王伏连筹为河南王。北天竺国遣使向梁奉献。

公元505年(藏历木鸡年)二月,宕昌国王(ལྡོམ་ཕྲོམ་རྒྱལ་པོ།)梁弥博(梁弥邕)献甘草、当归,被魏封为都督河凉(兰州、河西)两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并赠以《王经集注》、《论语》等书籍,传播中华文明。三月,魏封氐王杨绍先为武兴国王。并平定氐人杨会叛乱之后。同年,北魏攻取了地处宕昌东南为萧梁所属的剑阁,魏军即将入川。并在四川西北羌人之地设江油郡。西魏时期改称江油县。

公元506年(藏历火狗年)正月,魏将傅竖眼攻占武兴(今陕西略阳),虏氐王杨绍先,杨集起等败走,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杨氏遂亡。魏改武兴为东益州。八月,武威(今甘肃武威)发生4.7级地震。

公元507年(藏历火猪年)二月,宕昌王梁弥博与吐谷浑并遣使入朝北魏。

公元509年(藏历土牛年),“以邓至国世子像览蹄为其国王”。

公元510年(藏历金虎年),秦州陇西羌及汉民起义,州主簿吕儿称王,年号建明。“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

公元512年(藏历木龙年),时稳定了吐蕃的经济之后,达日宁塞赞普也没有停止向外扩张的步伐,随着吐蕃战士挥舞的利刃,周边三分之二的小邦都被吐蕃征服,尼洋、贝、宣等氏族也被纳为其属民。藏文史书《贤者喜宴》中还记载,吐蕃赞普达日年斯时,“将当时三分之二的小邦纳入到吐蕃统治之下,本巴王、阿夏王、昌格王、森巴王及香雄(象雄)王等均被征服。娘、贝、嫩等氏族也被纳为属民。其时,墀托囊尊蒙(即门墀托日囊赞)之子,他制造升、斗及秤,以量谷物及酥油。此外,还出现了双方按照意愿进行交易的商业。在此之前,吐蕃尚无交易及升、斗和秤”。由此看来,随着吐蕃对各小邦的征服与吞并,不仅各小邦之间内部的交通网络已经打通,还出现了横跨和纵贯高原的远程贸易系统。

公元514年(藏历木马年),吐谷浑上表请求允许他们在益州立九层佛塔的事。吐谷浑东邻北朝,南邻南朝,两国都是为大乘佛教的传布区,吐谷浑受到了很大影响,所接受的佛教也属大乘教宗。

公元517年(藏历火鸡年),本教文献《雍仲苯教史》里就记载着,“在达日年塞征服十二小邦之时,曾与洛扎作战失败,被洛扎人投入狱中,苯教上师以神变之力,砍断木枷,从狱穴中将赞普救出。”

公元518年(藏历土狗年)正月,魏封氐帅杨定为阴平王。魏秦州羌起兵。二月,哒、高丽、勿吉、吐谷浑、宕昌、疏勒、久末陁、末久半诸国,遣使向魏朝贡。三月,魏南秦州氐起兵。七月,魏河州羌郤铁忽起兵,自称水池王。八月,向魏归降,首尾不及二旬。

公元519年(藏历土猪年),扶南、于阗向梁奉献。同年,史书记载,吐谷浑向南梁献上金装玛瑙钟两口。这说明吐谷浑不但金属锻冶已达较高水平,而且其精巧装饰工艺也已相当不错了。

公元520年(藏历金鼠年)四月,吐谷浑向梁奉献。

公元522年(藏历水虎年),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朗日伦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又译囊日松赞诞生于琼瓦达孜宫,是达日年塞赞普(སྟག་རི་སྙ་གཟིགས་བཙན་པོ།)与沃果氏董尊卓嘎尔(འོལ་གོང་བཟའ་སྟོང་བཙུན།)之子,取名为“论赞(སློན་བཙན།)”。

公元523年(藏历木兔年),宕昌国(ལྡོམ་ཕྲོམ་རྒྱལ་ཁབ།)最后一次向北魏朝献时,他仍倾向于北魏。

公元524年(藏历木龙年),在陇西、河右一带,四月有高平镇敕勒酋长胡琛起义;六月,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安一带)民薛珍等起义,杀死刺史李彦,并推秦州羌人羌族莫折大提为主,称秦王。未几,大提病死,部下推其子莫折念生为主,称天子,置百官,建元天建。七月,凉州幢帅于菩提、呼延雄等据州起义。宋颖密遣人求救于吐谷浑。八月,莫折念生败魏师于陇口(今陕西陇县)。九月,吐谷浑王伏连筹遣兵至凉州,追杀于菩提。十一月,莫折天生(莫折念生之弟)攻魏岐州(今陕西凤翔)、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北),大败魏军,擒杀都督元志及刺史裴芬之。十二月,莫折念生率军攻凉州,赵天安复执刺史响应。同时,魏招抚南秦州(今甘肃武都、成县一带)诸氐,复六郡十二戍,斩氐帅韩祖香。

公元525年(藏历木蛇年),宕昌王梁弥邕卒,梁仚定(梁弥承之孙)继位,是为宕昌国第十一任君主。六月,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为魏收买,领三万余户向魏归降。十月,吐谷浑助魏击降赵天安,魏复据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同年,河州景进等又东引莫折念生攻河州,原刺史梁钊忧死,众推高徽行河州事。但景进势力仍然强大,高徽征兵于吐谷浑,吐谷浑出兵击败景进,景进奔秦州。

公元526年(藏历火马年)二月,吐谷浑向梁奉献。

公元529年(天授三年 藏历土鸡年)正月,“天授三年壬辰,女国王(སུམ་པའི་རྒྱལ་མོ།苏毗王)俄琰儿尔来朝”(《册府元龟》)。三月,梁以吐谷浑阿罗真为宁西将军。

公元530年(藏历金狗年)四月,梁以吐谷浑王佛辅为西秦、河州二州刺史。七月,尔朱天光率军至水洛城,击俘王庆云、万俟道洛,坑其部众万七千人。于是三秦(即秦州、南秦州、东秦州。今甘肃天水、武都、陕西黄陵一带)、河(今甘肃临洮一带)、渭(今甘肃陇西一带)、瓜(今甘肃敦煌一带)、凉(今甘肃武威一带)、鄯善(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皆附魏。

公元531年(藏历金猪年)左右,苏毗国内实行女王(རྒྱལ་མོ།)与小女王的共同执政,逐渐出现了裂痕,矛盾日益激化。当时,苏毗女王达甲吾居于辗噶尔旧堡,而小女王墀蚌苏则居于悉补尔瓦之宇那(今拉萨北)。史书记载:达甲吾横行无忌,拒纳善言,远离忠诚之士,听纳诌言,亲近奸狡之辈,终成森波内乱。达甲吾颟顸昏庸,骄纵暴戾,大臣念·几松上言劝谏,反为达甲吾所逐。

公元532年(藏历水鼠年),苏毗大臣念·几松乃暗中策划,杀死达甲吾,投归墀邦松。墀邦松乘机灭苏毗,吞并其他领地。

公元533年(藏历水牛年)正月,吐谷浑向梁奉献特产。

公元534年(藏历木虎年)三月,梁以吐谷浑王可沓振为河南王。同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宕昌王梁仚定引吐谷浑攻原北魏占据之金城郡,无功而还。羌人豪酋傍乞铁忽等亦乘机拥众据渠林川(一作渠株川或渠株,今甘肃省岷山县一带平川),与渭川民郑五丑煽诸羌:“阻兵违命。”西魏大统初年,仚定入扰被击退,请降,西魏为羁縻宕昌,封之为抚军将军。

公元535年(藏历木兔年),伏连筹死,子夸吕继位,自称为“可汗”,其统治中心从伏罗川迁至青海湖西15里的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铁卜恰古城),吐谷浑再度强盛,其疆域“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几乎相当于现在青海的面积。他还整治内政,按中原管制,设王、公、补射、尚书、郎中、将军等官职。夸吕在位期间,正值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梁、陈相继交替的纷乱时期。当时吐谷浑强盛,往往扰掠西魏边境。同年,北魏一分为二,梁仚定见南北大国无暇他顾竟趁机蚕食西魏领土,尝两番联以吐谷浑兵临兰州城下,后皆为一代枭雄宇文泰所退。仚定惧,称藩请罪。太祖舍之,拜抚军将军。改武都镇为武州。

公元536年(藏历火龙年),念·几松之妻恣意妄为,残酷虐待奴户,激起民怨,而墀蚌苏亦非明君。时有娘·曾古、韦·义策、农·桑多日等森波臣民不服墀邦松的统治,暗中结盟,决心投奔吐蕃。娘氏、韦氏、农氏三人亲自潜入吐蕃秦瓦达孜宫堡,向达日年塞请兵击森波。

公元537年(藏历火蛇年),娘·曾古、韦·义策、农·桑多日等森波臣民叛归悉补野之赞普。吐蕃第三十一代赞普达日年塞(སྟག་རི་གཉན་གཟིགས།)同意出兵进击森波,只是“尚未发兵之际,悉补野之赞普达布升遐”。遂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南日松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继位。

公元538年(藏历土马年 梁大同五年),梁以宕昌王仚定(弥博)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རི་དགོད་ཐང་།),仍以仚定(弥博)为刺史。自此,宕昌作为藩国的历史结束了。三月,吐谷浑、柔然遣使访梁。是岁,秦州浊水羌反,州军讨平之。同年,始建敦煌石窟。后来吐蕃国经营安多时期先后开凿40多窟佛寺、石窟,并塑造了许多菩萨像和吐蕃赞布像以及各种壁画。这里藏有藏族在吐蕃时期形成的各种文献档案资料和各类精品文物珍宝。后来大都被外国人盗走流失国外。

公元540年(梁大同六年 藏历金猴年)五月,吐谷浑王夸吕遣使向梁献马及特产,并求释迦像及经论十四条。梁给释迦像并《制旨涅槃》、《般若》、《金光明讲疏》一百三卷。同时,吐谷浑国王夸吕在今共和县石乃亥乡建都伏俟城,海南地区均为其属地。此后,曾数度为吐蕃属地。这年起,吐谷浑多次借道柔然,遥与时治邺都(今河北临漳县)的东魏通使结好。东魏出于联合外力以敌西魏的目的,也频繁与吐谷浑联络。

公元541年(梁大同七年 藏历金鸡年)二月,宕昌王仚定(弥博)又举兵入寇。独孤信时镇陇右,诏信率众便讨之。军未至而仚定(弥博)为其下所杀。信进兵破其余党。其弟梁弥定(弥泰)自立。梁重封弥定(弥泰)为平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三月,宕昌王梁弥定(弥泰)向萧梁献马及方物。十一月,“叛羌梁仚定徒党屯于赤水城,秦州刺史独孤信击平之”。(《北史》)

公元543年(梁大同九年 藏历水猪年)四月,清水(今甘肃清水西)氐帅李鼠仁据险反西魏。

公元544年(藏历木鼠年),始设岷州,并设同和郡,改原临洮县为溢乐县,岷州(རི་དགོད་ཐང་།)、同和郡治所在溢乐县(今岷县),因境内有岷山,故名岷州。辖区规模相当于今岷县、宕昌一带。

公元545年(藏历木牛年 西魏大统十一年)二月,吐谷浑王夸吕以其妹嫁与孝静帝,为容华嫔。随后,东魏以济南王元匡孙女广乐公主嫁与夸吕为妻,双方友好关系发展到新的阶段。东魏与吐谷浑的政治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西魏,减轻了西魏对吐谷浑与东魏的压力,同时也为南北贸易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吐谷浑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元546年(藏历火虎年 西魏大统十二年)二月,西魏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前刺史宇文仲和、瓜洲(今甘肃酒泉以西地区)民张保聚众起事,未几失败。同年,武州改属南秦州,领安育(石门县改)、东坪二县。同时下设白水、孔堤、万郡三郡。白水郡领洪化(今安化镇曾家街)、绥化(今龙坝秦家河)二县,孔堤郡领孔堤县,万郡领赤万、接难、五部三县。

公元547年(藏历火猪年),南日松赞将阿夏(吐谷浑西部诸羌)归入统治之下。《贤者喜宴》载:南日松赞赞普“将皖布吉(བན་པོ་རྗེ།)、阿夏吉(འ་ཞ་རྗེ།)、章噶吉(དྲང་གར་རྗེ།)、桑布吉(ཟིང་པོ་རྗེ།)和象雄吉(ཞང་ཞུང་རྗེ།)等征服”。

公元548年(藏历土龙年 西魏大统十四年),西魏派遣王子直兼尚书兵部郎中,率兵进击吐谷浑,在长宁川击败吐谷浑。

公元549年(藏历土蛇年 西魏大统十五年),“安夷氐复叛,赵昶时为郡守,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余众乃定。于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帅盖闹等相率作乱,闹据北谷,其党覃洛聚洮中,杨兴德、苻双围平氐城,姜樊哙乱武阶,西结宕昌羌獠甘,共推盖闹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祸福,然后出兵讨之,擒盖闹,散其余党”。(《周书 氐传》)

公元550年(藏历金马年 西魏大统十六年),宕昌发生“獠甘叛乱”,弥定(弥泰)宗人獠甘袭夺其位,自立为宕昌王。国王梁弥定(弥泰)逃亡西魏。于是西魏诏宇文贵、豆卢宁、凉州刺史史宁等率兵讨獠甘等,并擒斩之,送弥泰(弥定)复位。但“其后羌酋东念姐,鞏廉俱和等反,大将军豆卢宁,王勇等前后讨平之”。同年,羌酋傍乞铁匆后于渠株川所置的岷州,治今甘肃岷县城关,则渠株川也在今岷县一带。民郑五丑也煽动渭州的诸羌同时反叛。而梁仚定于反叛之初即被杀,内部出现分裂,“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

公元553年(藏历水鸡年 西魏废帝二年)四月,西魏丞相宇文泰勒大军至姑臧(རྒོད་གཙང་།),夸吕惧,遣使献方物。时已吐谷浑可汗夸吕派使团到北齐去朝贡。西魏凉州刺史史宁探知使团返回的消息后,率兵袭击,俘获跟随使团的商人240多人,夺得骆驼、骡子共计600多头,各种丝绸彩绢上万匹,其贸易规模之大,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讶不已。

公元554年(藏历木狗年 西魏恭帝元年),邓至国王像檐桁(白水羌,白龙江流域)失国奔长安,投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令章武公、秦州刺史宇文导派兵护送他回邓至复位。当时,邓至以西诸地仍被吐谷浑占据。后邓至势力日益衰弱,其地归西魏、北周邓州管辖。同年,印度僧人阇那崛多从西域、吐谷浑,达鄯州。

公元555年(藏历木猪年 西魏恭帝二年),因羌东念姐与吐谷浑联合,“每为边患”,西魏遣大将军豆卢宁、于寔等击败吐谷浑(《魏书》)。又据《周书 卷十五 于谨传》附于寔传记载:“魏恭帝二年,羌东念姐率部落反,结连吐谷浑,每为边患。遣大将军豆卢宁讨之,踰时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

公元556年(藏历火鼠年 西魏恭帝三年),秋九月,西魏又约突厥木杆可汗率军从姑臧出发,入扁都口,绕行青海湖西南,攻吐谷浑贺真城(今青海共和县切吉乡伏俟城南30里石头城)城破,俘获夸吕妻子及大量珍宝。凉州刺史史宁率西魏军攻破吐谷浑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县曲沟乡菊花古城),俘虏吐谷浑征南王。“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虏浑主妻子,大获珍物”。木杆可汗因这一战役由史宁决策而大获全胜,十分佩服他的智谋和勇敢,将自己所乘的良马、100名奴婢、500匹马和1万只羊赠送给史宁。

公元557年(藏历火牛年)正月,吐谷浑攻周凉(今甘肃河西走廊)、鄯(今青海乐都)、河(今甘肃临夏东北)三州,抄掠而还。同年,宇文觉废西魏恭帝国立,改国号为周,梁弥定旋遣使称臣。

公元558年(土虎年),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论赞(朗日松赞)乘苏毗邦发生内乱的机会,南日伦赞将母亲和弟弟留在国内主持大局,自己亲帅精兵万人北渡雅鲁藏布江,在内应娘·曾古和韦·义策的带领下,轻军急进直插森波的王城宇那城堡,而作为南日伦赞对手的赤邦松依然毫无准备,王城宇那城堡旋即被攻克,处死小王弃邦孙,赤邦松只能仓皇北逃投奔了突厥,南日伦赞占领了王城以后,在以娘·曾古和韦·义策为首的内应的联络下,森波国各处的领土纷纷表示臣服,至此森波国完全被吐蕃征服。后下令将苏毗之岩波地方改名为澎域(今拉萨城以北)。是时,庶民百姓和韦·义策等人上其尊号为“赞普”(意为雄强之丈夫),并以其“政比天高,盔比山坚”,尊称为“囊日松赞”(意为天山赞普)。此乃为“赞普”二字出现之始,其之上历代赞普均为后人所追封。

公元559年(藏历土兔年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三月癸巳,“……吐谷浑寇边,庚戌,遣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众讨之。……贺兰祥攻拔洮阳、洪和二城(均在今甘肃临潭县境内),吐谷浑遁走”。(《周书 明帝纪》)四月,北周建立。吐谷浑乘其朝政未稳之机,围凉州(今武威)、鄯州(今青海乐都)、河州(今临夏)。凉州刺史是云宝应战失利被杀。

公元560年(藏历金龙年 陈武帝永定四年),囊日松赞发展生产,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驯化野牛、野驴、野马为饲养牲畜;从北方拉措湖取得食盐,从此开始了食盐之习俗;自汉地得到历算和医药等先进文化和手工业技术。《隋书》里“恒向天竺贩盐,其利数倍”,指的不是卖钱,而是换天竺的粮食,所以这条商业线路,也被称为“盐粮古道”。同年,宕昌王弥定(弥泰)寇洮州,总管李贤击走之。此时,宕昌国(ལྡོམ་ཕྲོམ་རྒྱལ་ཁབ།)内部已较离心了。弥定(弥泰)又引吐谷浑寇石门戍,贤复破之。《周书.异域上》中载:“羌酋傍乞铁忽等因弥博(弥定)反叛之际,遂拥众据渠株川,与渭州民郑五醜煽动诸羌,阻兵逆命。”

公元561年(藏历金蛇年 北周保定元年),周遣大使巡查天下,于洮阳城置洮州。洮州作为州级行政建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洮州,北周保定元年(561)置,治所在美相县(今甘肃临潭县)。故城在今甘肃临潭县西七十里,即古洮阳城。隋改置临洮郡。唐复曰洮州,移置洪和城,即今临潭县治(即临潭县城关镇东南新城镇)。寻于故州治置临潭县,移州还治之。同年,又置岷州(རི་དགོད་ཐང་།今岷县)、旭州。旭州领广恩郡,治广恩(今碌曲县境内),统领两县,即广恩、汎潭(今卓尼县卡车乡羊巴村)。今甘南州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碌曲县东北大部属北周洮州辖地,不久又被吐谷浑占据。同年,吐谷浑向北周朝贡,双方和好。这年,田弘“出为岷州刺史。弘虽武将,而动遵法式,百姓颇安之”。(《田弘传》)

公元562年(藏历水马年 保定二年),北周遣王庆使吐谷浑,与之分疆,夸吕遣使随王庆朝献。

公元563年(藏历水羊年 保定三年),宕昌王梁弥泰向北周献给野生猛兽两只。同年,从随公杨忠伐齐,拜大将军。

公元564年(藏历木猴年),吐谷浑暗通宕昌羌王弥定攻洮州。被北周洮州总管李贤击走。又据《周书 李贤传》记载:“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焉。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十月,周以秦、陇、巴、蜀(今甘肃、陕西、四川等地)之兵二十万人,与突厥攻齐。同年,弥定又引吐谷浑寇石门戍,李贤复破之。高祖怒,诏大将军田弘讨灭之,以其地为宕州。

公元565年(藏历木鸡年),吐蕃附属国苏毗王末(莫)羯继位,在位20年(公元565—585年)。末羯,女,出生在藏北羌塘草原。同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俄废洮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因宕昌王梁弥定与吐谷浑屡扰洮州,北周武帝诏大将军田弘讨伐。

公元566年(藏历火狗年)正月,“乙巳,吐谷浑(龙王莫昌)遣使献方物。”(《周书 武帝纪》)周以吐谷浑地为扶州(治龙涸)。同年,北周大将田弘进军宕昌国(ལྡོམ་ཕྲོམ་རྒྱལ་ཁབ།),直至城下,获25王,拔76寨,得男女十余万口及大小十余城,宕昌国遂亡,梁弥定不知所终。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二郡,宕昌郡领阳宕(隋改良恭县)、和戎(后并入怀道)二县,甘松郡领怀道县。宕昌国灭亡之际,吐谷浑将部分宕昌羌人及牲口掠夺,迫使宕昌羌人流入吐谷浑地。宕昌部分羌人随党项羌人进入西夏地。流散融入邓至一带西南方向的同种族羌人后,最后迁徙定居于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发展演变为川北茂汶一带的羌族居民。茂汶一带的羌人古老相传是由陇南迁入的,他们自认陇南是他们的故乡。因此,四川羌人与宕昌羌人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宕昌国自407年立国至566年亡国共二百五十九年,虽为国小民弱地广人稀之属亦尝辉煌一时,其国祚于青藏高原仅逊与塞外强国吐谷浑。

公元567年(藏历火猪年),南日松赞下令调整了机构,增设内相和外相官职,并对有功之臣封赐土地和奴隶,史称“论功行赏”。后藏地区的小邦藏蕃的大相琼波邦色反叛,砍了藏蕃王的首级并将藏蕃的两万户居民全部献予南日伦赞。南日伦赞又将这两万户全部赏赐给琼波邦色,并委派其治理后藏的地区。

公元569年(陈宣帝太建元年 藏历土牛年),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569年-650年)诞生于吐蕃旧都雅隆札对园之强巴敏久林宫(ཕོ་བྲང་མི་འགྱུར་བྱམས་པ་གླིང་།现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父王南日松赞和母才黄萨智玛图噶(ཚེ་སྤོང་བཟའ་འབྲི་མ་ཐོད་དཀར།)。

以上是根据《青史》的记载:“唐太宗土虎年继位时,松赞干布50岁”;“松赞干布诞生252年时,赤热巴巾与大唐会盟”。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时是公元618年(藏历土虎年);赤热巴巾与大唐会盟的时间是公元821年(记载于拉萨唐蕃会盟石碑)。由此,推算出松赞干布出生于公元569年(藏历土牛年),卒于公元650年,寿年为82岁。这符合诸多藏文古书记载的:(1)松赞出生于“牛年”。(2)松赞寿年“82岁”。(3)松赞卒于“阳金狗年(650年)”。(4)松赞创一生“惊世业绩”等等。刘译本简称《史鉴》或《福幢史鉴》也说:“松赞干布阴火牛年(丁丑)生,与唐太宗同时,年八十二,卒于阳金狗年”。但“火牛年”存疑,因为,确定卒于650年(阳金狗年)-82(虚岁)=569年(土牛年),还有吐蕃时期只有十二属相,对金、木、水、火、土无概念。也根据藏族著名学者多识和夏珠二位破解松赞干布生卒的种种疑惑,最终界定为569~650年间。此说在藏语学术界广为肯定和接受。

公元573年(藏历水蛇年)左右,达保反叛。据藏文P.T.1287号《赞普传记》第四章有一段:后,于达保地方,有已编入编氓之民户谋叛。赞普(指松赞干布之父囊日松赞)与诸大论相聚而议降服达保王:谁人堪充任将军。时有名为参哥米钦(意为参哥氏大人物)者自告奋勇,应声而起,曰:“不才堪充此任!”琼保·邦色(大臣之一)曰:“尔往昔曾充任将军之职乎?若谓聪明俊哲之士有如毛锥,置于皮囊之中,尔出任悉囊纰巴(官名)一职,已经多年,吾未闻有人赞尔能胜此任者,尔实不堪当此大任也。”米钦曰:“众人未曾称美于不才,信然!往昔,吾(犹如毛锥)未处于皮囊之中以露锋芒者,亦信然也。设若往昔,吾处于皮囊之中,别说锋刃外露,连锥柄以下早已出露于外矣,遑论锋刃?!故于今日吾能有所启请也。”后,赞普竟依米钦所请,授以征讨达保、抚绥编氓之将军之职。米钦乃克达保王,收抚达保全境。

公元576年(藏历火猴年),吐蕃东部一个小邦波塔扯旗造反,南日伦赞派遣毛遂自荐的一名名不见经卷的官员“僧果米钦”为将平叛,僧果米钦也确实不辱使命,一击而下,解决了波塔邦的叛乱。二月,吐谷浑(འ་ཞ)政权内部再次发生内讧,周武帝趁机派皇太子宇文赟率大军攻伐吐谷浑,军至伏俟城,吐谷浑洮王率七千骑应战,失利退逃,夸吕逃遁,北周军占据伏俟城。周军虏其众而还,吐谷浑再次遭到打击后,恢复朝贡关系,双方又归于和好。但北周占据洮阳、洪和,分置洮州、扶州,还夺取了廓州(治浇河故城,今青海贵德)、覃州(今四川黑水)、芳洲(今甘肃迭部东南、四川若尔盖之北)、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邓州(今四川南坪县)。甘南全境原吐谷浑之地全属北周统治。又据《周书 卷六 武帝纪下》记载:“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赟巡抚西土,仍讨吐谷浑,戎事节度,并宜随机专决”。

公元577年(太建九年 藏历火鸡年),北周在河州鸡鸣防置旭州(地在今碌曲县东境),洮州移置洪和城(今临潭新城),其地设临洮镇,置临潭县属旭州。六月,于甘松防置芳州(迭部东南)。据《元和郡县志》卷三九芳州条云:“……秦汉及魏晋皆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入侵据焉。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始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武帝建德中,改芳州,领恒香、深泉二郡”。又始置叠州,治叠川(迭部附近)。据《北周地理志》芳州治封德,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也就是甘松防之所在。旭州治金城(鸡鸣),辖境最西南至今甘肃碌曲县东。弘州治广川防,辖境最西南至今甘肃碌曲县西南。

公元578年(太建十年 藏历土狗年),松赞十岁。吐蕃赞普南日伦赞为了压制琼波邦色等势力,任命尚囊瑟乌苏凌布为大论一职。南日伦赞重用庸旄领主娘·臧古(首城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东北)、巴·鱼泽布(首城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西北)、农·仲波(首城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北)、哲蚌·纳生(首城在今西藏乃东县北)和唐旄领主穹波·邦色。同时,囊日论赞论功行赏,以都瓦堡寨及1500户奴隶赐给娘·臧古,以萨格森的土地及1500户奴隶赐给巴·鱼泽布,以1500户奴隶赐给农·仲波,以1300户奴隶赐给哲蚌·纳生,以20000户农奴赐给邦色。囊日论赞重用这些新臣,引起了原来的吐蕃贵族——父王六臣与母后三臣的嫉恨和不满。同时期,党项人已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古称析支的地方。后来逐步扩展势力范围,到唐代时分布地区:“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西接叶护(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南杂春桑、迷桑(今青海省南部)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省北部),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在辽阔的草原上,党项羌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统一。著名的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

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 藏历土猪年),论赞弄囊依靠一批新臣桑敦米钦和娘·尚囊等人,又兼并了山南广大地区。史料里记载的,“囊日轮赞征服了汉人和突厥人,将十八头骡子驮的玉石运到了吐蕃”,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 藏历金鼠年),北周灭阴平国(羌人国),明帝封“文”置州,始称文州。文县之“文”是沿用文州之文而来。据《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载:南日伦赞时代,吐蕃控制的地域,南到雅隆、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显然,此时苏毗本部已归于吐蕃治下,南日伦赞甚至改之为彭城(今拉萨北)。

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 金牛年),吐蕃赞普囊日论赞(南日松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被叛臣置毒暗害而死。寿位60年。《通典》云:“隋开皇中,其主论赞率弄赞(论素赞,也就是囊日松赞)都牂柯西匹播城已五十年矣”。囊日松赞在西匹播城(都城)已经住了五十年。赞普驾崩后,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一起举兵叛变,工布、达波、娘波等地尽为叛乱者所据。不仅如此,西部的羊同(象雄)部落乘势入侵,雅鲁藏布江北的苏毗旧贵族也图谋“复国”,这些势力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在吐蕃王朝存亡之际,赞普在大论酿·莽布吉尚囊(མྱང་མང་པོ་རྗེ་ཞང་སྣང་།)、噶·莽先松囊(མགར་མང་ཞམ་སུམ་སྣང་།)、漒布黄色四择(ཁྱུང་པོ་སྤུང་ཟད་ཟུ་རྩེ།)和哇业策拉(དབའ་དབྱི་ཚབ་ལ།)等的全力推举13岁的松赞干布(ཁྲི་སྲོང་བཙན།)继承父位,成为吐蕃第33代赞普。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父王所属民庶心怀怨望,母后所属庶民不断叛离,外戚如象雄、苏毗等公开叛变。”

二月,白狼国向隋奉献。白狼国是东汉时期位于四川西部今巴理塘的一个小国,又称西戎白狼国。其属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含今日的山岩地界)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འབྲོང་རྒྱལ།)相邻。八月,吐谷浑进犯隋朝边防重镇凉州,隋文帝命上柱国元谐率步骑数万经鄯州(今青海乐都)进击吐谷浑,在丰利山(青海湖东)大败吐谷浑,夸吕远遁,其名王、公、侯等三十余人各率所部归降。随立素得民心的高宁王移兹裒为大将军,封河南王,统帅归降的吐谷浑各部。随后,吐谷浑又伙同党项进攻隋弘州(治今临潭西),被隋军击败。隋文帝将临洮郡治设在临潭(美相),今甘南的临潭、卓尼、碌曲前部和迭部、夏河、玛曲的部分地区归临洮郡管辖。隋文帝杨坚以弘州地广人梗,废弘州置。

【参考文献】

[1]《藏族历史概论》(藏文)更登 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9)

[2]《青史》廓诺·迅鲁伯 著,郭和卿 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03)

[3]《周书 明帝纪》(唐朝)令狐德棻等 著,汉程国学网。

[4]《贤者喜宴·吐蕃史》(明)巴卧·祖拉陈瓦 著,黄颢 周润年 译注,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12)

[5] 《王尧藏学文集》(卷一)之《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 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4)

[6]《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之《赞普传记》(藏文P.T.1287号)。

[7]《迪乌宗派源流》迪乌撰(1109年成书),西藏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

[8]《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作者:巴桑旺堆,来源:《西藏研究》。

[9]《魏书.宕昌传》作者:(北齐)魏收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10]《吐谷浑史》周伟洲 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03)

[11]《后汉书·西羌传》[宋]范晔 著;乙力 译 / 三秦出版社 / 2013-05

[1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汉程网

[13]《西藏通史》作者是陈庆英和高淑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

[14]《资治通鉴 卷一百二十》卷一二二

[15]《藏族简史》(藏文)修订本,周华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6)

[16]《红史》(藏文)蔡巴·贡嘎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民族出版社(1981.10)

[17]《甘肃通志稿》作者: 刘光华等点校整理 出版社: 兰州大学(2018)

[18]《通典(三册)》作者:杜佑撰著,岳麓书社出版(1995.11)。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吐蕃下四赞王时期的青藏高原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