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焚书坑儒”历史真相:秦始皇嬴政到底焚的什么书,坑的什么儒?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估计很多朋友在听到“焚书坑儒”四个字之后,都会显得有些不太耐烦,毕竟这曾是历史书上学过的东西,不过就是一个历史名词而已吗?

大家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我们仔细爬梳历史,仔细研究这些历史中前前后后的逻辑,大家就可以发现:对于始皇帝嬴政来说,他的“焚书”之举确实在历史上存在,但至于“坑儒”一事,实际上百分之八十都是那些汉朝儒生编造出的一个黑色谎言。

始皇帝大摆宴席,宾客却当堂争辩

历史上,秦帝国的“焚书”发生在始皇帝34年(公元前213年)。

当时,秦始皇为了庆祝统一大摆宴席,目的就是为了宣誓自己“功迈三皇,功高五帝”。

因此,他在咸阳宫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酒会,招待群臣百僚。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期负责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参加这场宴会的除了各地高级官员之外,还有类似于今天司局级顾问调研员的“博士”七十多人。

在这样的宫廷酒会上,如果当时大家喊上几声“万岁”,随便寒暄几句,其实也就过去了,可偏偏有一个名叫周青臣的官员,想要当众拍马屁,想要皇帝更高兴。

周青臣摘肥去瘦,在那里极力赞誉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如何的好,始皇帝本人是多么的英明:“皇帝,您在天下施行郡县制就消除了诸侯分裂的可能性,如今百姓安乐,载歌载舞,简直是前无古人,上无帝王,谁都超不过陛下您!”

秦始皇嬴政也是一个平常人(爱听好话、奉承话),听周青臣如此一说,不禁大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果说,此时在座的大臣们都很识趣,附和一下周青臣,打一打哈哈、喊一喊万岁,事情也就过去了,不挺好的吗?

岂料,当时却站出来一个没眼眉的主儿——淳于越(齐国人,博士,一介腐儒)。

淳于越一点面子都不给周青臣,当廷斥责道:“周青臣,你只知道当面阿谀奉承当今圣上,绝对不是一个真正忠诚的人。实际上,你最终很有可能显示出咱们皇帝还是有过错的……”

淳于越不仅这样说,甚至还在那里洋洋洒洒地回顾历史,说殷朝和周朝之所以能存在大几百年,就是因为人家遍封王室。

淳于越认为,秦帝国也应该像殷朝和周朝那样,把那些功臣和姓嬴的宗室子弟全部分封,让他们为王为侯来巩卫国家,提倡“师古学旧”(向古人学习,向从前学习)。

听了淳于越的话,周青臣自然恼火不已,但当时还有一个人比他更为恼火,那就是秦始皇嬴政。

虽说,秦始皇的内心早已怒不可遏,但作为宴会的主人,他又不好马上发作。于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英明,他就把淳于越的意见摆在了台面上,让群臣仔细研究研究,他说的到底是对是错。

淳于越提倡“分封制”,惹恼丞相李斯

对于淳于越这个书呆子的意见,周青臣的恼怒是怒在表面,但大臣当中有一个人的怒气却是非常非常地大,几乎和秦始皇一样的愤怒,这个人就是秦国的当朝丞相——李斯。

那么,李斯为什么会如此恼怒呢?

早在几年前,也就是秦帝国刚刚击灭六国的时候,李斯(时任廷尉)在朝堂之上大肆抨击主张分封的丞相王绾,经过仔细斟酌之后,秦始皇最终还是同意了李斯不分封的建议,他当时就认为“郡县制”非常有利于君主集权统治。

因此,无论在感情和理智上,李斯更能让秦始皇高兴,而且就是因为李斯那次说出了郡县制的主意,之后还使得秦始皇迫使王绾让出了丞相之位,让王丞相变成了李丞相(李斯)。

换言之,李斯心里非常明白,“郡县制”不仅仅是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石,也是自己(丞相之位)赖以端立朝堂的权力基石。

李斯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在群臣称贺的朝堂之上,竟然出现了一个跟自己和皇帝唱反调的书呆子淳于越,确实让人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当然了,李斯非常清楚,无论“郡县制”或者“分封制”,绝对不是朝臣之间的理论和学术之争,他也知道身为儒生的淳于越肯定也不是想从皇帝手中分权,全面搞从前殷朝和周朝的“分封制”,只不过在用一种另类思维拍始皇帝的马屁而已。

其实,淳于越的目的很单一,就是想尊荣和分封始皇帝的那些皇子们,也是为了保证秦帝国的万世不衰。

然而,李斯毕竟是李斯,如同他从前唆使秦始皇杀掉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韩非一样,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想的都是防患于未然。

毕竟,像淳于越这种书呆子朝廷养了不少,让他们做些政治装点,摆摆门面还是可以的,但这些人饱读诗书,爱思考能思考,又喜欢冲动,总想当忠臣,日后肯定会有那么一两个跳出来,挑剔自己主持下的法规和政策。

因此,这些人必然就会成为自己执政过程中的障碍,与其等到皇帝哪天受这些人的口舌影响,突然对自己不好了,不如现在先下手为强。

李斯献上“焚书”建议,秦始皇全盘批准

作为一个人精,作为朝廷的第一号大臣,李斯最大的优势:善于察言观色。

当时,朝堂宴会之上,周青臣奉承秦始皇的时候,始皇帝的脸色是大悦,等到淳于越直言进谏的时候,始皇帝脸上显露出的就是那种内怀恼怒的隐忍之情。

李斯跟随了始皇帝这么多年,自然就会跟着皇帝的感觉走,这也是作为大臣最大的目标。

回到丞相府之后,李斯马上把自己的秘书班子召集起来仔细研究,而后就决定对淳于越以及其他博士们展开迎头痛击……

李斯立刻上书始皇帝,把“分封制”批驳得简直成了一种乱国的大恶,而且还肆意发挥,笔锋一转,进而认定要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思想,反对一切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对大秦帝国能够造成意识形态混乱的书籍和思想。

看了李斯的奏疏,始皇帝觉得李斯说的真对,如今确实要把大秦帝国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马上下诏全国:除了医药、农业这些专业的书籍以外,把先前的那些诗、书,以及流行多年的百家学派书籍,全部归为异端学说。

那么,这些“异端学说”的书籍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大秦朝廷下令,各地官员马上把这些书全部收集烧毁,如果有人敢在私下讨论或研习这些著作,会被处以弃市的刑罚(当众处决)。而且,有谁敢于是古非今(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说以前好,现在不好),就要夷其三族。

大家想一想,李斯毕竟是一个读书人,他的老师荀子还是个大儒,作为大儒的学生,李斯如今却出了这样一个毒招,包括对诸子百家和先秦典籍皆下令焚毁,个人认为他干得确实太过分了。

那么,对于秦始皇而言,他和诸子百家有仇吗?

还真没有!

秦始皇的爷爷秦昭王本人,还曾亲自会见过大儒荀子,而他亲爹庄襄王的左膀右臂,得力大臣吕不韦也曾是个大杂家,还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而且,秦始皇在朝廷里豢养的这些儒生,在他自己平灭六国的过程中都没少对他歌功颂德,甚至进献一些好的建议。

然而,作为刚刚大一统天下不久的始皇帝,他的政治嗅觉还是非常敏锐的,他和李斯一样,从淳于越等人的言语中嗅出了与秦帝国节奏不相符的味道。

因此,始皇帝没有在做任何深入的思考,就对李斯的奏书表示完全同意,简单的写了一个字:可。

实际上,一个简单的“可”字,就是秦始皇“朕心颇慰”四个大字的缩写,同时也定下了秦朝为后世人无法原谅的“焚书”决定。

李斯“焚书”限制思想,继而惹怒公子扶苏

如果我们现在回顾秦始皇“焚书”决定的过程,确实也挺荒谬的:如果周青臣不拍始皇帝马屁的话,淳于越就不会煞风景说怪话,如果淳于越不煞风景说怪话的话,李斯也不会动杀心,更不会动焚书的心,如果李斯不动这些心的话,秦始皇嬴政也就不会下“焚书”的诏令。

表面上,全国范围内大肆焚书,似乎统一了思想,贯彻了商鞅派法家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但恰恰是如此激烈的举动,也使得法家成为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公敌。

更为糟糕的一点,秦始皇高兴了,而秦国的储君,作为儒家子弟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却非常不高兴。

由此,刚刚看到皇帝高兴,自己也高兴的丞相李斯,忽然发现公子扶苏不高兴了,他的内心马上蒙上了一层黑色的阴影。

李斯的心里很清楚,一旦公子扶苏他日登基为帝,等待自己的肯定就是政治清算,也正是与公子扶苏在“焚书”事件上的过节,日后始皇帝暴崩于沙丘,李斯左思右想,才走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步错招:听从大阉人赵高的建议,矫诏立秦二世为帝,赐死扶苏和蒙恬。

结果,李斯不仅自己被虐杀,三族被诛杀,就连秦帝国也最终灰飞烟灭。

不得不说,“焚书”确实是秦始皇嬴政一生当中最大的错棋之一。

那么,“焚书”究竟有用吗?

其实还真没什么用!

因此,唐朝有个名叫章碣的书生就幸灾乐祸,还摇头晃脑地写了一首诗——

《焚书坑》(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想想也对,历史总是存在着无数黑色幽默的槽点:你看你烧了这么多的书,就是为了防止人民多想,结果最后真正造了秦帝国反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人家都不读书!

侯生卢生骗始皇,诸生活埋在咸阳

秦始皇和李斯“焚书”一事板上钉钉,在历史上确实这样干了,而且还遗毒深远。

那么,和“焚书”相连的另一个词“坑儒”,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确实值得我们后人仔细商榷……

历史上,秦帝国的“坑儒”发生在始皇帝35年(公元前212年)。

如果大家仔细查看司马迁的《史记》就会发现,当时他说活埋的那些儒生是“诸生”,与其说“坑儒”,实际上还不如说“坑方士”。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当时,有一个给始皇帝制造神仙大力丸的方士名叫侯生,他自己做不出来神药,秦始皇吃了几颗他进献的药丸之后,不见有什么效果,既没觉得自己体轻身健,也没觉得自己神清气爽,因此就有些发怒。

一见始皇帝发怒了,又想起自己之前一直骗始皇帝,让他自己在一个宫殿里待着,不要和大臣随便见面,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性,才能见到仙人获得仙药,侯生不禁害怕了,于是撒丫子跑了。

侯生自己倒是跑了,可他在咸阳留下的一大帮弟子和同行们却没能跑掉,始皇帝暴怒之下便下令把他们全部都抓起来严刑拷打,而这些人为了减免自己的罪过,就开始互相攀引揭发,编造诬告。

最终,一份大名单摆在了始皇帝的面前。

作为一代帝王,始皇帝这会儿神仙大力丸没有吃上,侯生又跑了,显然自己受骗了。

愤怒之下,秦始皇嬴政亲自勾决了460多人,下令把这些人(骗子)全部都在咸阳活埋,以儆效尤。

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到这些被坑杀的人时,用的是“诸生”一词,指的是这些方士,以及方士的门徒,并没有用“儒生”一词。

但也正是从司马迁开始,大家就认为秦始皇“坑儒”,把始皇帝“坑诸生”理解为“坑儒生”,以为他活埋的那460多人全部都是儒生。

事实上,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还有不少的史书和文献,上面都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下令“坑儒”的事情。

汉文帝时期的政论大家贾谊,对于秦始皇的暴政还有过专门详实的论述,他在里面讲过“焚书”,但关于比焚书事件更严重的,大埋活人的“坑儒”一事,却也是只字未提。

包括后来的文学家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以及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儒董仲舒编著的《春秋繁露》等,所有这些人的著作里,从来都没有提过秦始皇“坑儒”事件。

如果我们打开脑洞,更有可能的,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中研及“坑方士”事件,很可能他是从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刘向写的一本类似于野史,名叫《说苑·反质》的书中得到的启发。

根据这条野史的概述,逃跑的侯生被抓后,还显得非常大义凛然,敢于当面斥责秦始皇的暴虐,洋洋洒洒数百言,宁死不屈。

大家要知道,司马迁首先是个文学家,其次才是一个史学家,为了叙述生动,他很有可能把秦始皇活埋那些骗子术士的事情,当作一条戏肉放进他的书里。

因此,秦始皇“坑儒”一事,很可能就是汉代的儒生为了进行大批判的时候,编造出来的一项秦始皇的罪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在为秦始皇掩饰和辩解吗?

当然不是!

的确,秦始皇非常暴虐,并且穷奢极欲,但有些事情(比如“坑儒”)他确实没有干过,我们自然也不能人云亦云,斩钉截铁地断定他做过这件事情,以此来证明他的坏与恶。

始皇帝“坑儒”一事不属实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帝王,秦始皇嬴政绝对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但作为专制主义至上的一位帝王,出于对文化的一种天然恐惧,秦始皇无疑又是狭隘的。

秦朝灭亡之后,东、西两汉几百年,而这两汉的儒者们为了展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也是不惜偷梁换柱,把被秦始皇活埋的那些方士,加工转换成了儒生,而后再把被焚的各种模糊不清的书籍,全都统一说成是儒家经典。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要渲染儒家子弟的前仆后继,不惜以身殉教的那种荣光,以死亡维护正义,以肉身隔挡强权刀刃。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用这种编造的,类似于宗教的悲壮事迹,宣扬儒家思想的艰苦卓绝和不可磨灭性。

话说回来,即便秦始皇嬴政在历史上没有坑杀过儒生,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否认的:秦始皇本人对儒家学说,确实一直采取了抛弃和轻视的态度。

大家要知道,秦国最早崛起于西北边陲,因此根植于中原的儒家思想对秦国的统治者们,作用一直都不是很大。

从秦朝以后的封建社会角度来看,对于当时社会流动性极差,人民对土地依赖性极强的中国来说,儒家思想其实是独特的,不二的政治生活的稳定剂。

“孔孟之道”一直都在强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理论就要求人民各安其道,各安其业,极力维护君权,以仁以礼来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这种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实际上是非常有利的。

只可惜,秦始皇和他的大臣李斯等人统一了六国之后,无论是帝王还是大臣,他们都太过功利,太过自我膨胀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儒学的可利用价值,并一度认为自己打天下的过程用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法家的实用主义。

因此,对于秦始皇嬴政干的这些事情来讲,“焚书”有据可查,“坑儒”却非常值得商榷。

无论如何,秦帝国对意识形态,对政治和思想的钳制,也成为了最终导致它灭亡原因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焚书坑儒”历史真相:秦始皇嬴政到底焚的什么书,坑的什么儒?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