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我读《道德经》(7)——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古典文学2023-05-06 21:55:15 道德的古典文学,道德经的古典文学,德的古典文学,道的古典文学,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们先来看“道冲而用之”。“冲”是“沖”的异体字,右边的“中”,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常常用来代表道体,即道在阴阳未判(产生阴阳变化之前)时的原貌。而水,从象上来讲,与道颇为相似(因为道就是能量,即气的流行)。因此,在中的旁边加水,就表示这个道不仅有静的一面,祂也有动的一面。这是其一。其二,表示道无论怎样变化,怎样动,其始终都不离“中”,不离道体。道跟水一样,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惊涛骇浪,可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性体。其三,表示道地绵绵不绝,永不止息。道跟水一样,绵绵不绝,永不止息的滋养着万物,利益着万物。因此,“道冲而用之”其实就是在揭秘大道让万物生生不息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用“冲”,就是无论如何变化,善利万物而不恃的本质不变。人若能懂得这一诀窍,那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外在有怎样的境遇,无论胸中一气有怎样的跌宕起伏,都可以至始至终地,持续不断地,保持胸中一气的自然,而非以自己的贪嗔好恶去助长它,打压它。因此容许所有的感受自然发生,容许身中的气机自然生灭,而不是干涉它,限制它,就叫“道冲而用之”。接下来我们看“或不盈”。“盈”,道的功用就是万物的生生不息,因此万物生生不息就是“盈”,不能生生不息就是“不盈”。所以“或不盈”是说,或许万物可以生生不息,或许不可以。这完全取决于能不能“道冲而用之”,“冲”用的好,就“盈”,用得不好就“不盈”。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不见底的意思。 “渊兮似万物之宗”深不可测的大道,似乎是天地万物的源头。正因为如此,所以“道冲而用之”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万物”,不仅指身外的万物,但更重要的是指身内的万物。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身外的天地万物罣碍不了人,比如下雨,人们有很多避雨的方法,人们若觉得杂草没有花好看,可以除草留花,人们若不想洗衣扫地,就发明洗衣机、扫地机来替代,人们若想去远方,就发明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甚至是现在的火箭来实现人对远方的向往。总之,人从来不会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所障碍,而真正能障碍到人的,唯有身内的心“物”。比如人的各种知见,以及建立在知见之上的各种感受、情绪等等。 因此,中国古圣先贤们的学说宗旨无一不是围绕这一障碍的卸除而立。比如《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格的就不是身外的“物”,而是格心“物”,也就是格能障碍人们的,攀附于胸中一气上的各种知见。所以,“似万物之宗”,一个“似”字就是告诉我们大道的造化,需要每个人返回自己的身内去感受、去体察、去实践用“冲”的奥妙。而如何才能体悟大道造化的奥妙呢?那就是: “挫其锐,解其纷”。“锐”,会对本性有所伤害,都可以称其为“锐”。比如对好的感受的贪爱,对不好的感受的抗拒,其本质都是在人为造作胸中一气,在助长或打压胸中一气的流行,因此对本性来说,都是锋利无比的凶器。“纷”,因为“锐”对本性的伤害,导致身中气机紊乱,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被干扰、破坏就叫“纷”。 因此,“挫其锐,解其纷”是说卸除掉攀附于胸中一气上的各种知见,避免本性的伤害。而避免了本性的伤害,也就解除了对身中气机的干扰。那如何才可以“挫其锐,解其纷”呢?那就是: “和其光,同其尘”。“光”,充满光明的事物必然让人心中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因此,“光”在这里比喻一种好的感受。 “尘”,尘土总是让人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尘”在这里比喻一种不好的感受。 在前几期我们曾多次提过,有感受不是造成问题的问题,对感受的执著,也就是在感受上攀附好恶的知见才是造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好的感受,还是不好的感受,皆是身中大道造化的不同风貌,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消灭感受,而是需要与感受和平相处。而这个与感受和平相处,就是不在感受上攀附好恶分别知见,就是老子说的“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因此简单的说,“和其光,同其尘”就是不有分别的意思。只不过这个不分别不是对外在事物的不分别,而是对内在感受的不分别。而“和其光,同其尘”的结果就是:“湛兮似若存”“湛”,本意是清澈透明的意思。放在这里就是佛家说的“见性”的意思。身中“万物”的真相,此时无不豁然通透,无不了然觑破,各种感受仍然还在,但是却没有了分别的知见,没有了任何罣碍。就像我们观看黄河的壶口瀑布,面对巨浪滔天的黄河水,除了感受它的宏大气势,感受它的轰鸣之声而外,并没有在其上攀附额外的分别知见,有的只是欣赏、赞叹,但却不会罣碍。同样,如果能单纯的去感受胸中一气的物理形态,而改变过去那种总是对感受进行好恶分别的习性,那么这时虽然感受并没有因此消失,但是却不会因此有所罣碍。这就是“湛兮似若存”所要表达的内心的一种感觉。正因为它是一种感觉,而不是肉眼所见,所以用“似”这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感觉去求证,此外别无他法。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大道的这种圆满、精妙的造化到底是谁创造的,只知道祂是宇宙的本源,在天地未分之前便已有了祂的存在。这句话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呢?也许是在回答关于如此圆满、精妙的大道造化的操控者究竟是谁的问题吧。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没必要去穷究,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要说老子那个时代没答案,即使科学技术进步到了今天,这个问题仍然还是没有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用祂。如何能用好祂,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也是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我读《道德经》(7)——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古典文学, 道德的古典文学,道德经的古典文学,德的古典文学,道的古典文学,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古典文学
|
傅家村邵有田(浙江)浦阳江畔傅家村,傍水依山裕子孙。闲赏堤边浅黄绿,欣闻炮竹报千门。2022.11.13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们先来看“道冲而用之”。“冲”是“沖”的异体字,右边的“中”,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常常用来代表道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们先来看“道冲而用之”。“冲”是“沖”的异体字,右边的“中”,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常常用来代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