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的古典文学2023-05-06 21:55:15 什么的古典文学,欧阳修的古典文学,青的古典文学,诬告的古典文学, 欧阳修3次上书,逼得寒门出身的狄青,49岁惊惧而死。但他和狄青无冤无仇,为何要诬告他?这事,不能全怪他。宋朝武将凋零,几乎成了定局。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罕见有能力的将领。 他的出身很低,年少与人发生冲突,进了监狱,发配充军才进了军队。 最初,他只是一个小小骑兵,但因为擅长骑射才被选作了散直。而后,在李元昊叛乱的战争中,狄青亲自当先锋,用大大小小的25场战斗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那一战,他俘虏500多人,收缴2000多顶帐篷,还直接焚烧掉了西夏的储备粮。此后,西夏人一听狄青的名字,就能吓破胆。此后,狄青终于出名,开始受到宋仁宗的重用。 当时的北宋,到处充斥着重文轻武的思想,但凡家里有点背景的,都以从武为耻,朝廷可用的武将寥寥无几。狄青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宋仁宗的燃眉之急,更让北宋的边境多了一重保障。
范仲淹担心狄青只知从武,不懂兵法,还主动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凡是不可只逞匹夫之勇,而要懂得智取。 而后,在平定邕州叛乱的过程中,狄青充分表现了他将帅的智勇双全。 1052年,狄青被升任枢密副使不久,邕州的侬智高就叛乱了。侬智高先是攻破了邕州,而后又接连战胜,几乎占据了整个两广地区。 当地的宋军和侬智高对战,基本没有打赢的时候。一帮朝臣们纷纷上书,称侬智高的实力太强,光靠宋军恐怕没有赢的机会,请求宋仁宗同意联合周边的小国一起攻打侬智高。 宋仁宗左思右想,以大国、强国自居的北宋跑去向小国求助解决叛乱,确实有点丢人。 但如果等到侬智高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宋仁宗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旁边的交趾国做军费协助北宋平叛,如果后期能够取胜,再进行厚赏。
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不行,但钱管够。 狄青知道这件事情后,立马向宋仁宗请命,请求前去平叛。 按照当时北宋行军打仗的制度,武将在外征战都必须带有文官,文官既是总指挥,也是监督。 在当上最高军政长官之后,欧阳修等人就开始了对他的诬陷。 宋仁宗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已经贵为枢密副使的狄青出马,那所有的大权就必须全都交到狄青手上。 思量再三,宋仁宗让狄青出发了。 狄青一到前线,只用三步就赢了侬智高。 第一步:拒绝向交趾国借兵。侬智高叛乱,说到底还是算北宋的内部叛乱,属于家务事。 如果一个区区家务事,北宋都要找周边的小国借兵、帮忙,日后大国形象荡然无存不说,还有可能被小国借机敲竹杆。
万一小国看北宋好欺负,纷纷起来叛乱,都分一杯羹,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晚清那连串的屈辱条约就是这样来的。一开始是英国,而后就是俄国、英美,然后又了日本,到最后甚至是八国联军……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合力瓜分中国。 第二步:阵前杀将领,给军队立威。狄青被任命后,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他就发出了号令,不允许自作主张和叛军交战。但是,等到他到达前线时,当场还是一团乱麻。 广西钤辖陈曙擅自与侬智高交战不说,还在溃败时逃跑,没有半点血性。狄青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30余人,当场斩首。 这一波,是狄青的军队立威。此后,将士们再无人敢违反他的军令。 第三步:出其不意,以智取胜。侬智高已经占领了两广地区,如果狄青要硬碰硬,肯定会是一场大厮杀,两方都会损失惨重。思量之下,狄青打算智取。 他先是带着军队在原地休息了10天,给侬智高一种宋军贪生怕死的错觉。 而后,等到侬智高放松警惕的时候,他带着人马连夜过了昆仑关,占据重要阵地,杀侬智高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狄青亲自举着大旗指挥军队,宋军从两翼夹击,侬智高的军队彻底溃败。这一战,生擒侬建中、侬智中同党官员57人,缴获金银财帛数以万计。 狄青取得了北宋统一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的胜利,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奖赏了狄青的家族,还升任他为枢密使。 至此,狄青成为了北宋最高的军政长官,是执政大臣之列中罕见的武将。 但是,就在狄青获得最高地位、最高荣誉时,欧阳修却用几封奏疏诬陷他,把他推向了深渊。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指出狄青如今位高权重,又深受将士们爱戴,在军中几乎一呼百应,具备了有二心的实力。 并且,欧阳修还特别指出
意思就是,狄青手上掌握了众多的机密,让军队将士们都完全听命于他,这是非常不符合规矩的,也不知道他的用心如何? 紧接着,欧阳修又继续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祸患都应该防患于未然,此前因为将领有兵权引起的祸患数不胜数,如今狄青是否忠心我们根本不知道,不如就直接将他贬官,赶出京城,再加以监视。 从欧阳修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点意思:狄青有谋反的实力、狄青不一定忠心。最后得出结论:把他赶出京城,加以监视。 表面上来看,这好像只是防患于未然。 但仔细一想,将一个没有半点错处的大功臣,直接贬谪赶出京城,这难道不是已经在将狄青当做“乱臣贼子”么?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宋仁宗只是沉默没有采取行动。而后,欧阳修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内容都相差无几。他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文官集团纷纷反对狄青。最终,狄青被贬到了陈州。 每个月还要被宫里来的宦官探望两次,美其名曰关心,实质就是监视。 没过多久,狄青就心情郁结,一半病死,一半吓死,终年49岁。 可以说,狄青后面的遭遇,欧阳修的陷害必须负主要责任。 当然了,也不能全怪欧阳修,狄青的同乡好友文彦博,也是当时的北宋宰相,也参与其中,支持贬黜狄青。 狄青被贬后,曾询问文彦博,皇帝是什么意思。 文彦博回答:“无他,朝廷疑尔。” 即,从文彦博的口中,狄青得知,是皇帝怀疑自己,这才将自己贬黜。 但当时欧阳修对宋仁宗说的是,将狄青贬黜,能保全宋朝江山,也能保全狄青。 这显然是两个意思。 后来,宋仁宗为了表示安慰,每月派太监2次探望狄青,但此举,在狄青眼中,就和监视没有区别了。 欧阳修和狄青其实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为什么要这样诬陷狄青呢?说到底,这还是由当时的风气导致的。 一方面,宋仁宗太过信任狄青,这种信任已经被欧阳修等文官忌讳。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是黄袍加身得来的。因此,北宋皇帝们特别害怕武将有兵权,效仿赵匡胤,一直都在提防武将掌权,从制度上处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能够被重用,一步步做到枢密使的位置,完全是宋仁宗的看重和保护。 宋夏关系吃紧,宋仁宗主动召见狄青,委以重任;宋仁宗要册封狄青为枢密副使,遭到一帮文臣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坚决不听,一意孤行;狄青平定侬智高,宋仁宗要册封为他为枢密使,宰相庞籍跳出来反对,可宋仁宗认为这种大功,必须重赏,“声色俱下”地给狄青升官。这种对武将的看重和保护,在北宋之前的皇帝身上非常少见。 也正是因此,欧阳修等文臣才会越来越忌惮。狄青越是受到信任、越是被重用,他如果叛乱起来就更难掌控。 其二,北宋当时深入人心的重文轻武,以武为耻。北宋盛行重文轻武的习气,不少文官都是以武为耻的,在他们看来,狄青用十多年的厮杀和功绩换来从政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赏赐了。 有一次,狄青有个下属犯了事被韩琦抓了,狄青以下属有军功希望韩琦可以网开一面,可韩琦却非常蔑视:
即只有读书人才算得上好儿郎,一介武夫怎么能算好儿郎! 说真的,宋朝武将凋零,韩琦要负很大的责任。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不管武将立下多大的功勋,依然会遭到蔑视。身负军功的狄青在定州任职时,就被区区处士称呼为“黥卒”,明显就在嘲笑狄青少年时曾因犯罪被黥面。 因此,在文官集团看来,区区武将的未来和冤屈,根本没有办法和北宋江山相提并论。 如果牺牲狄青、陷害狄青能够让北宋江山更加稳固,他们将毫不犹豫选择杀了狄青。 只不过,有宋仁宗在,他们也不敢直接喊打喊杀,只敢要求贬谪狄青,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让狄青善终。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将他赶出京城,其实质是为了保护他。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狄青如果继续生活在北宋的官场上,必然寸步难行,因为他无法一人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所以,诬陷他,贬谪他,反倒算是一种聪明的保护。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的古典文学, 什么的古典文学,欧阳修的古典文学,青的古典文学,诬告的古典文学,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古典文学
|
欧阳修3次上书,逼得寒门出身的狄青,49岁惊惧而死。但他和狄青无冤无仇,为何要诬告他?这事,不能全怪他。宋朝武将凋零,几乎成了定局。狄青是宋仁宗时期,罕见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身很低,年少与人发生冲突,进了监狱,发配充军才进了军队。最初,他只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_____。A、它纯粹是主观臆断,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构的、歪曲的反映答案:D解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可分为正确的意识和欧阳修3次上书,逼得寒门出身的狄青,49岁惊惧而死。但他和狄青无冤无仇,为何要诬告他?这事,不能全怪他。宋朝武将凋零,几乎成了定局。狄青是宋仁宗时期,罕见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身很低,年少与人发生冲突,进了监狱,发配充军才进了军队。最初,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