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悦读】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赏析及同步练习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西 塞 山 怀 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词句注释】


1.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2.王濬(jùn):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4.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5.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7.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8.今逢:一作“从今”。

9.“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熔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作品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题为怀古, 而旨在鉴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唐穆宗长庆四年 (824), 作者调任和州 (今安徽和县) 刺史。途经西塞山时, 即景骋情, 油然兴感, 于是吟成这首在当时便号为“绝唱”的七言律诗。据《鉴诫录》载, “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同会乐天舍,各赋《西塞山怀古》。刘诗先成。白曰:'四人探骊,子先获珠, 所余麟角, 何用?’ 三公乃遂罢作。”尽管前人已辨其妄, 但由这一传说本身, 却不难看出这首诗曾怎样令人叹为观止。


“西塞山”, 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之一, 形势险峻。三国时, 东吴曾以之为江防前线,恃险固守。但吴主孙皓于此设置的拦江铁索,并没能挡住晋军的凌厉攻势。这是诗的前四句所描述的史实, 也是作者“怀古”的具体内容。但平实的史料一经攫入作者纵横捭阖的诗笔,顿时化为生动而遒炼的形象。





一、二句以晋军的浩大声势反衬东吴的衰飒气运, 见出战争双方的强弱不侔。“王濬”, 西晋益州刺史。据《晋书》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楼船”,指此。“下益州”, 是说王濬率师由益州沿江而下, 直发金陵。“金陵”, 为东吴都城。其后, 东晋及宋、齐、梁、陈亦建都于此, 故有六朝旧都之称。“王气”,指关乎国运的祥瑞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虔诚地以为帝王所在之地有 “王气”缭绕, 国兴则气盛,国亡则气歇。这里, “王气黯然收”,意谓东吴国运告终, 败亡之象昭然可见。“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又含有西晋被攻下之意。“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这样措笔, 不仅揭出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给人两地近在咫尺, 桴鼓相应之感。


三、四句专就东吴方面着笔。东吴曾以铁锁横截江面, “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企图藉此负隅顽抗。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披甲持杖,令善水者, 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 灌以麻油, 在船前, 遇锁, 燃炬烧之。须臾, 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晋书 ·王濬传》) “千寻”句即概括这一由抗拒到失去抗拒条件的过程。“一片”句则写出战争的结果:吴主孙皓眼见败局已定,只好“备亡国之礼”,开门出降—— “降幡”,是表示投降的旗帜; “石头”,指石头城, 亦即金陵。这两句借史实以明事理, 于虚实相间、胜败相形中揭示出终归统一的历史潮流, 不失为精警之笔。其中, “千寻” 与 “一片”、“铁锁”与“降幡”,分别构成多与少及重与轻的逆反,不仅使前后两种意象之间形成顺逆相荡、富于张力的冲激,释放出更强烈的美感效应,而且不动声色地赋予全联一种辛辣的嘲讽意味——嘲讽东吴统治者恃险固守,只能是枉抛心力。“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而作者之所以从众多的史事中拈出西晋灭吴一事加以吟咏,正是为了从反面阐明 “兴实在德, 险不足恃”的深刻思想。这一深刻思想在作者另诗《金陵怀古》中曾借助议论化的笔墨得到更明确的阐发:“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如果说前四句侧重于叙往古之事的话,那么,后四句则侧重于发怀古之思。


五、六句笔锋由 “往事”折回到眼前的山川风物, 将历史与现实勾通起来。“人世几回伤往事”,将包括东吴在内的六朝一笔括过,视野宏通,情思悠长。一个 “伤”字, 既带有反思历史所产生的感慨, 又饱含审视现实而引起的忧虑。“几回”, 点出建都金陵、雄踞江东而终于亡国的非独东吴而已。这就将诗境又向深处拓进一层。屈复《唐诗成法》有云:“前四句止就一事言, 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 繁简得宜,此法甚妙”。诚然如此。在作者看来, 对东吴亡国的沉痛往事,后人不仅要 “哀之”, 更要“鉴之”;如果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东吴以后的晋、宋、齐、梁、陈等短命王朝之所以相继覆灭, 岂不正是因为 “哀之而不鉴之” 的缘故? “山形依旧枕寒流”, 将诗题中的“西塞山”摄入画面。朝代沦替而山形依旧。作为六朝兴亡的见证者,西塞山始终屹立于江流之中, 无改其固有的奇伟、竦峭, 这就更衬出人事变化之频繁。着一“寒”字, 不仅与篇末的 “秋”字相照应, 点明时令, 而且渲染了一种吊古伤今时不免产生的悲凉之感。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就技巧而论,如果说前 一句可证作者用笔之简炼的话, 那么, 这 一句则足见作者用笔之圆熟。


最后两句在讴歌天下 一统局面的同时,借渲染历史的陈迹,揭示现实的隐患。“四海为家”, 意谓全国统一, 语本 《史记·高祖本纪》:“天子以四海为家”。“故垒”, 指旧日作战时的营垒。既然四海归为 一家, 旧日的营垒自然早已废弃不用, 今日西塞山下, 但见芦荻萧萧、秋风瑟瑟。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是在为 “今逢”太平盛世而欣幸、而讴歌, 但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透视其深层结构, 则不难发现作者的真实用心。安史之乱以后, 唐王朝的国势一蹶不振, 不仅吐蕃、回纥交相侵扰, 藩镇的割据与叛乱更是频繁发生。当作者写作这首诗时, 唐王朝的平藩战争已初奏克获之功, 但却仍然存在叛乱的潜在危机。因而,作者着力渲染“故垒萧萧”的悲凉陈迹,一方面固然是警告那些妄图恃险割据的藩镇不要轻举妄动, 重蹈历史的覆辙;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不要在胜利面前忘乎所以,应提高对意欲割据者的警惕。用笔如此深曲, 难怪汪师韩《诗学纂闻》要感叹说:“至于芦荻萧萧, 履清时而依故垒, 含蕴正靡穷矣”。


作为怀古咏史诗中的翘楚之作,这首诗不仅气韵沉雄,寄慨遥深,而且笔势纵横开合,境界雄奇阔大。作者以横扫千军的气概,将那鳞次栉比的 “楼船”、黯然飘逝的 “王气”、沉入江底的 “铁锁”、高挂城头的 “降幡”、阅尽人间沧桑的巍巍 “山形”、滔滔 “寒流”以及雄踞在萧瑟秋风中的“故垒”,一一排比入诗,构成雄伟壮阔的场面,并从中抽绎出一种深沉、浩茫的兴亡之感。这决非汲汲于 “翡翠兰苕”者所能措笔。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繁简得当,直点现实,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陋室铭》《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书法作品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悦读】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赏析及同步练习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