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首页 成语大全 成语造句 成语故事 看图猜成语 四字成语 五字成语 ABCD式的成语 文化百科
分类: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首页 >> 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7)——孙策雄长江东不幸遇刺的古典文学


2023-05-06 21:55:15 ,,,,,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曹操官渡之战前期的内忧外患,让曹操焦头烂额穷于应付,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和曹操眉来眼去的江东孙策突然翻脸,攻打广陵,曹操顿时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孙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第四节 异军突起的孙策

要弄清楚孙策的行为动机,必须回头了解一下孙策在袁术死后是怎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

袁术死后,袁术从弟袁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操,不敢守寿春,带着袁术的棺柩和妻子、部属到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内),投靠九江太守刘勋。

以前仰慕孙策的袁术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本想率领余众投奔孙策,结果被刘勋全部截留。

大批人马拥入九江,刘勋粮食缺乏无力供养,派从弟刘偕找豫章(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区)太守华歆借粮。

华歆也没有粮食,自己用都不够,哪来多余的,就派人陪同刘偕一起到海昏(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北部、南昌县北部、永修县、武宁县、靖安县、安义县、奉新县,以及被湖水侵袭的鄱阳湖西南部)上缭,找当地山越借三万斛米。

刘偕在那一个多月才借到几千斛,远远不够。软的不行,刘偕就想硬取,写信给刘勋,叫带兵来袭。

那是个天灾人祸频仍的年代,谁家都没有多余的粮。粮食成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经常会看到因为缺粮或失败、或撤军、或罢战的事情。

刘勋截取袁术部众后,实力暴长,孙策担心受其攻击,就假意与刘勋结盟,送了许多金银珠宝给刘勋。此时孙策也诱导刘勋去攻打海昏上缭山越,还表示可以出兵援助。

在刘勋处避难的汉宗室子弟,后来成为曹操重臣的刘晔,识破了孙策的诡计,劝刘勋不要出兵海昏,以免孙策偷袭。刘勋不听,带领军队秘密进攻海昏。

山越首领知道后,立即坚壁清野逃往深山,刘勋一无所得。孙策为打消刘勋的疑虑,假装带领军队去征讨黄祖,走到石城(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得知刘勋上当,率军到了海昏,立即派孙贲、孙辅率八千人埋伏在彭泽(今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伏击刘勋。自己与周瑜率二万人袭取皖城。

这是孙策第二次攻打皖城,第一次是受袁术指派,守皖城的是陆康,攻打了两年才攻克,本想因此得到庐江太守的官职,结果为人作嫁被袁术给了刘勋。这次攻打无异于报仇雪恨夺回本当属于自己的地盘。

刘勋主力不在,孙策很容易地打下了皖城,俘获了袁术的工匠、礼仪乐队和部曲三万余人,其中还有袁术和刘勋妻子。然后表汝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守卫皖城。其余俘获人众全部押送到吴。

轻取皖城的另一份喜悦来自于与周瑜同时分别纳如花似玉的绝代佳人大桥、小桥为妾。江山美人都得到了,孙策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对周瑜说:“桥公二个女儿虽然流离故土,但能得到我二人为夫婿,也足以感到欢欣了。”

可惜孙策得意得太早,大小二桥很快就成了红颜命薄的典型注解,虽然都嫁得了如意郎君,但却都过早地成为寡妇。大好的青春韶华付与了寂寞空房,让人扼腕叹息。

刘勋偷袭海昏不成,又得知皖城告急,赶紧回军救援,经过彭泽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孙贲、孙辅的迎头痛击。刘勋东奔西逃到流沂(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筑垒自守,同时派人告急于刘表,求救于黄祖。

黄祖派儿子黄射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刘勋。此时孙策、周瑜已回军与孙贲、孙辅会合,猛攻刘勋。刘勋与刘偕兵败逃回北方依附曹操(这就是前面所说曹操得到的第三支部队),黄射也逃之夭夭。

孙策俘获了刘勋二千多人,一千艘船,继续进军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攻击黄祖。

孙坚死于黄祖之手,孙策与其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江夏郡(今湖北东部、河南南部,郡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郡辖十四县)又在江东上游,始终威胁着江东的生存,孙策也必须尽快拔掉这枚钉子,消除这个隐患。

刘表派遣侄子刘虎、大将韩晞带领五千长矛兵来作黄祖的前锋与孙策交战。孙策率领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进攻。

孙策亲自击鼓,水陆并进,杀敌二万多,溺水死亡一万多,煞是惨烈。战果也十分丰厚,俘获六千多艘船,财物山积。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沙羡(今湖北武昌西金口)重镇,有效地保护了下游安全。

曹操此时正忙于应付袁绍,准备与袁绍的大战,眼睁睁看着孙策坐大而无能为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

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曹操采用联姻的手段安抚拉拢孙策,将侄女许配给孙策小弟弟孙匡,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征辟孙权、孙翊为掾属,这实际上是以孙权、孙翊为人质。孙策不会那么傻,真让孙权、孙翊到许县去做官。曹操又指使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

攻取庐江后,孙策还兵不血刃地收服了豫章郡。

刘繇身死豫章后,留下一万多人没有地方去,孙策让太史慈前去招抚,并亲自交待太史慈顺便侦察豫章情况,观察华歆的施政能力,当地民心是否服从。

太史慈回来后详细禀报了豫章的情况:一、华歆虽有良德却无方略,仅能自守而已;二、丹杨僮芝占领了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自称太守;三、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被山民所占,不服从华歆调遣;四、海昬上缭壁有五六千家宗族部伍自为联盟,只贡租布于郡,郡守调遣一人都不行;五、华歆不能协调与庐陵、鄱阳的关系,对海昬宗族势力也无能为力。

豫章群龙无首,各自为阵,没有哪支队伍能够单独对抗孙策,给了孙策夺取豫章的大好时机。孙策立即派会稽郡功曹虞翻(虞翻原为王朗会稽功曹,孙策仍令其任原职)前往豫章劝说华歆投降。

虞翻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华歆投降。孙策兵不血刃得到豫章。

顺便交代一下华歆的后事。孙策死后,曹操以天子名义征华歆入朝为官。华歆临行时悉数奉还江东官将所送礼金,传为美谈。入朝后累官至尚书令,曹丕时任相国、司徒。

史称华歆一生“清纯德素”,唯一洗刷不掉的污点是收捆伏皇后,鸩杀二皇子。个人认为华歆只是个坐而论道者,长于夸夸其谈,并无实践应用能力。

从初平三年(192年)到建安四年(199年)底,孙策几乎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迅猛地占据了江东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江五郡,分豫章为庐陵郡,共六郡。并将全部官吏换为自己的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官僚管理体系。

自领会稽太守,以吴景为丹杨郡太守,以孙贲为豫章郡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辅为庐陵郡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以李术为庐江郡太守。

除李术为孙策核心集团以外的人外,其余几人都是孙策的亲属或故旧,这种格局成为定式延续到孙权时期,重要地区军政长官主要由亲属和故旧担任。任命李术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当时孙策刚和袁术断绝关系投靠朝廷,为表示自己的公正无私才这么做的。

与孙坚不同的是,孙策集聚了一批智谋之士为文臣,以“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运筹帷幄之中,在制定军事策略的同时治理民政管辖地方,有效地稳固了孙策的统治,稳定了辖区内的社会秩序,在恢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张昭、张纮二人,在孙策江东征战中更是功不可没。孙策创业时,“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孙策猝死,孙权接位,二张尽力辅佐,也是功莫大焉。

拥有江东六郡的孙策,已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当初与张纮一起制定的“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的计划已经实现了前面一半,意外的事情却突然发生,孙策遇刺,生命戛然而止。

第五节 曹孙广陵之战

没有证据显示孙策投向了袁绍,但作为一方诸侯,又有扫清天下大志的孙策,对时局应该非常关注,而孙策的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本是徐州名士,与北方仕宦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徐州同乡、袁绍的主簿陈琳的关系非同一般,从来往书信中应该能够了解北方局势,陈琳也应该会通过张昭来劝喻孙策支持袁绍。

可以做这样的推测,但孙策和曹操翻脸的起因却是因为曹操的广陵太守陈登。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二十五岁举孝廉,任东阳(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巡田土,兴修水利,取得稻谷大丰收的佳绩,深得当地百姓喜爱和拥戴。

他是刘备最好的朋友之一,拥刘备为徐州牧,但却没跟随刘备,这也是一个谜。其后与父亲陈珪一起帮助曹操擒杀了吕布。

曹操攻打吕布时,陈登率郡兵从广陵出发为曹操先驱,是最早向吕布发起攻击的人,当时曹操大军还未抵达下邳。吕布抓了陈登的三个弟弟作为人质要挟陈登,陈登不为所动,继续攻城。因灭吕布之功,曹操加封其为伏波将军。

建安五年(200年),陈登获封将军后雄心大发,有吞灭江南之志。这里面其实有些私情,前面讲过,陈登是陈瑀从兄陈珪的儿子,陈瑀被孙策打败后,陈登一直耿耿于怀,在孙策西征黄祖时也象陈瑀一样派人勾结严白虎余党,意图在孙策后方发难,为从叔父报仇雪耻。

此时孙策还是曹操同一阵营的人,陈登这么做,无疑是对曹操笼络孙策政策的背叛和破坏,其后果非常严重。这件事情和关羽破坏(蜀)汉与东吴结盟的政策一样,都对时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陈登可以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孙策西征回来后立即派孙权领军攻打陈登所在的匡琦城(当在汉射阳县,今江苏省宝应县附近),兵力十倍于陈登。陈登部属害怕,担心抵挡不住,建议陈登撤兵,坚壁清野,给孙权一座空城。并认为孙权兵马多为水军,不习惯陆地居住,要不了多久就会自行撤退。

陈登怒斥了这些胆小如鼠的部属,坚信自己能够取胜,采取闭门自守战术,示弱不出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陈登自己在城楼上观察敌情,寻找最佳作战时机。

天蒙蒙亮时,陈登看见孙权部将周章正在集合士兵排列战阵,立即打开南门带领人马杀奔敌营,同时派出步兵、骑兵从后面包抄。周章被前后包围,回不了战船。陈登亲手击打战鼓,指挥将士冲杀,斩杀一万多人。

孙权第一次独立带兵打仗就遭此惨败,十分羞愤,再次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陈登兵力不足,一面派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救,一面设计自救,命令士兵在离城十里外秘密放置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

到夜晚时分,陈登下令城外同时点燃柴薪,城内士兵则高声欢庆,象救援大军到来了一样。孙权看见此番情景,真以为是曹操大军来援,惊慌失措之下望风而逃。陈登挥军追击,又斩杀一万多人。

对素有吞灭江南之志的陈登,孙策绝不会坐视不理,遭此惨败,更不能容许陈登坐大,决定亲自带兵马攻打陈登。军队行进到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时,军粮未至,不能继续前行,就留下来等待军粮。

这时正是官渡之战前期,孙策北攻广陵成为曹操一大忧患。曹操打败刘备后,留董昭为徐州牧镇守,自己亲率大军至寿春,南下庐江,征讨拥有数万人马的庐江山越陈策。

早些时候,曹操曾派出将领征讨陈策,无功而返。此时官渡告急,曹操对是否还要征讨陈策有些犹豫,大部分将领也认为没必要这么做,只有刘晔认为曹操已经具备了扬威服人的实力,可以借此机会展现,不能轻易放弃。曹操采纳了刘晔的建议,以猛将在前,大军在后,逼迫陈策投降。

刘晔确实是个独具战略眼光的人,对时局的判断和战机的把握都异常准确,其谋略与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等人不相上下。最少有两次,刘晔提出的谋略都非常有可能让曹操、曹丕父子一统天下。曹操父子哪怕听信了一次,也有可能一统天下,偏偏两次都拒绝了,结果痛失良机。后面会聊到这两件事。

第六节 孙策遇刺

曹操逼降陈策,眼看要与孙策短兵相接,而曹操绝没有两处作战的实力,如果曹操此时与孙策开战,几乎相当于自杀,北方会立即被袁绍攻破。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危急时刻,孙策居然被暗杀了。

孙策非常喜欢打猎,闲来无事,带亲随驰马猎鹿。孙策的坐骑是匹骏马,奔驰如飞,随从跟不上。孙策打马前行途中突然遇到三个人挡住道路,孙策问“你们是谁?”三人回答说:“是韩当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警惕性很高,说:“韩当的兵我都认识,从来没有见过你们。”说完拉弓就射,一人应弦而倒。另外二人又怕又急中也举弓乱射,其中一箭正中孙策面颊。危急之时,后面亲随赶到,杀了这两人,救护孙策返回医治。

原来这是三名刺客,是被孙策杀了的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被杀后,三人藏匿民间伺机报仇,颇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侠士之风。

孙策被刺一事还有一种说法。说孙策打算偷袭许县,抢走献帝,正在秘密布置之中。孙策有天单骑出行到江边,被埋伏在此地的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刺杀。结果一样,背景却完全不同。而此处所说的孙策准备偷袭许都之事,已经被裴松之分析证实为子虚乌有。因此,应该以上面一种为准。

现在还流行一种更为新奇的说法,孙策是被曹操或者郭嘉派的刺客杀死的。照史料记载,这个说法是以孙策要袭许为基础演绎出来的。持此论者认为郭嘉不是算命先生,如此笃定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就是因为刺客是其派遣的。

这种推测有些荒诞不经。孙策袭许之事为子虚乌有,此说自然也是虚妄之说。就依此说是郭嘉派遣的刺客,但刺客能否得手是个未知数。如果孙策真要袭许,曹操不可能根据这个未知结果的刺杀行动来进行相应的军事部署。

但孙策被刺事件中确实有郭嘉的影子,因为史料记载的模糊让人觉得这种说法很荒唐,但仔细甄别史料后,就会发现郭嘉在作出这个判断时孙策其实已经遇刺身亡,所以曹操才会以此为准进行战略规划。后面讲到郭嘉时会谈到这个问题。

曹操不想也没有多余的力量与孙策发生大的冲突,就迁陈登为东城太守,平息战事。此举为后来孙权全面占据江东解除了后顾之忧,曹操非常后悔,每次面临长江都要大发感慨,悔恨错迁了陈登。

陈登后来死于血吸虫病,年仅三十九岁,他的死亡和华佗的失信有关。第一次发病时,华佗将其医治痊愈,然后告诉他,此病三年后会复发,自己三年后会来。三年后果然复发,但华佗却没有来,也没有派人持药前来解救。陈家派人四处寻找华佗也没能找到,陈登不治而亡。

孙策之死和其父孙坚之死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死在自身性格上,如陈寿在《三国志》里所说:“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当成冲锋陷阵的将军,而不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张纮就曾因为孙策经常冲锋陷阵的行为劝谏过孙策,说“主将是运筹帷幄的人,身系全军的安危,不应该轻易亲自出战,造成全军上下都感到危险和惧怕的现象。”

张纮所说的危险不是没有出现过,与祖郎交战时,祖郎的刀锋就曾砍杀到孙策的马鞍,秣陵与笮融交战时被箭射伤,神亭与太史慈单打独斗更是险象环生,充分说明了孙策喜欢亲手搏杀的冒险性格。

孙策孤身临险的事例很多。神亭遇太史慈时就是单人匹马脱离了护卫,当时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三骑作为孙策的护卫同行,如果孙策是与韩当等十三骑策马并行,太史慈也不会孤身冒险。

有次征讨山越,虞翻亲身遇到孙策一个人独行追敌的事情,吓得不轻,劝诫孙策不要做这样危险的事情。但孙策并未吸取教训,此次打猎,又是一骑绝尘,终于尝到了孤身犯险的恶果。与其父亲“单马行岘山”的遇刺经历何其相似!

可惜,父子皆可惜!特别是孙策,在已经具备北上争雄的实力时猝然离世,不然历史又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孙策英年早逝,打下的江东基业会遭遇什么样的风险呢,其事业又该由谁来继承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文收集了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7)——孙策雄长江东不幸遇刺的古典文学, ,,,,, 您还可以浏览 成语大全 / 成语造句 / 成语故事 / 看图猜成语 / 三字成语 / 四字成语 / 五字成语 / 六字成语 / 七字成语 / 八字成语 / 文化百科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成语大全    www.guotie56.com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com